徐瑞杰
“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夠將分散的知識、技能、觀念等聯結成為整體,并且賦予它們意義的概念、觀念。教學中的大概念是課程內容所要圍繞的核心和基石,處于教學內容的核心位置,對學生學習具有引領作用。”批注式閱讀法是一種貫穿教學全過程的學習方法,它包括注解式、綱要式、概念式、拓展式、評價式和感悟式等類型。筆者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可以借助批注式閱讀法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達到大概念教學的效果。下面以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 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為例,我嘗試從課前預習、課堂探究和課后復習等三個環節探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批注式閱讀法進行大概念教學的路徑。
一、課前預習環節:緊扣主題,精準設問
知識準備是課中學習體驗的基礎。課前預習的設計要使學生從盲目的參與課前準備轉變為主動的完成知識準備。通過對本課標題加以分析解讀,以及用綱要式批注對本課主干知識加以梳理,為本課的學習做好知識和概念的準備。
(一)解碼標題,確定核心。1.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查找戰國時期起止時間、標志事件和時期定位,在第7課標題下方空白處做注解式批注。2.戰國時期“社會變化”有哪些?請學生在課本中查找并以知識樹或思維導圖的形式列舉出來,在第7課標題右邊空白處做綱要式批注。建議學生從以下八方面查找:諸侯國數量;戰爭規模;諸侯國實力對比;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階級關系;政治改革;水利工程;區域經濟。
(二)知識梳理,理清線索。參考教輔資料梳理課本知識,將提示語標注在書本對應位置,即綱要式批注。
二、課堂探究環節:討論質疑,發現本質
(一)秦的改革——商鞅變法。學生獨立思考后,分組討論以下問題:1.為什么會發生商鞅變法?建議從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加以分析,在課本第35頁頁眉處做概念式批注。2.商鞅變法每條措施分別會產生什么影響?結合內容思考,然后在課本第35頁表格《商鞅變法的內容》右側做評價式批注,把握商鞅變法制定每條措施的意圖,進而理解商鞅變法的本質。
(二)秦的戰爭——長平之戰。教師先結合課本第35頁《戰國形勢圖》介紹長平之戰的概況,創設情境,接著提出問題,學生閱讀課本,結合教師的講解,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下列問題:1.為什么會發生長平之戰?2.長平之戰的特點是什么?3.長平之戰的影響是什么?討論結束,小組派代表展示討論成果,各小組質疑補充,最后教師小結。學生在課本第34頁空白處做概念式批注:原因: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域。長平之戰是戰國后期秦國對外擴張過程中與趙國發生沖突而導致的一場慘烈的戰役。學生在課本第34頁空白處做評價式批注:特點:雙方都擁有強大軍隊,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影響:通過這次戰爭,趙國喪失了強國地位,再無一支軍隊可以和秦國抗衡,秦國則更加強大,加速了統一六國的步伐。
(三)秦的建設——修都江堰。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第37頁“知識拓展”一欄“‘震不垮的都江堰”,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堅固,從而聯想到古人的智慧。1.觀察“都江堰示意圖”,結合第36頁第2段,思考都江堰設計的巧妙之處,感受先人的非凡智慧。然后在第36頁空白處做感悟式批注。通過感悟式批注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產生自豪感。2.研讀第37頁“相關史事”和“材料研讀”,了解都江堰的建成對農業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然后在第37頁空白處做評價式批注。3.設計意圖:通過對都江堰的設計和影響的探究和批注,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初步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三、課后復習環節:反思升華,提升素養
課后復習環節作為課堂教學最后一個環節,實際上也是學生在課堂之外與課堂學習前后相續的自主學習過程。課后復習的職能定位在探究拓展、反思提升,重在提供知識拓展與特長發展的空間,成為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展現的平臺。上完本課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本第37頁下方空白處做感悟式批注,對這節課學到的知識點進行思考,結合自己的知識基礎和生活閱歷,談談自己對戰國時期的整體印象和印象最深的人物或事件,并說出理由。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