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如達
科技小制作、小發明活動是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這些活動,小學生可以實踐科學原理,學習科學方法,培養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并增強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和理解。下面就如何在科技小制作、小發明活動(以下簡稱“科技活動”)中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探討。
一、營造科技環境,激發小學生的科學興趣和好奇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生打開科學殿堂的金鑰匙。當學生對科學有興趣,喜歡上科學,熱愛著科學,就會主動愉快地學習,去追求科學知識、探索科學的奧秘,科學課堂也就自然會成為高效優質的課堂。因此,學校需要創設科技環境,激發小學生學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如在圖書館創設科普教育基地,開展科普教育讀書活動;在學校走廊設置科技長廊,介紹科學家、科技發展史及科技作品展等,對小學生進行科學知識教育;建設種植基地,讓學生通過實踐、觀察,發現植物生長的秘密等。如此,不但能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小學生學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開展科技活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小學科技活動就是培養學生動手和動腦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其中,動手實踐不僅涉及學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加強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是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如在科技活動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木棒、橡皮筋和勺子,指導學生進行簡易“拋石機”小制作。學生通過構思、動腦、動手,制作出形狀各異的“拋石機”。就底座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長方形的,有的是梯形的還有的是多邊形的。這節課,制作前,學生興趣盎然;制作時,全情投入;制作后,爭先恐后試驗制作效果。如此,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通過使用工具和材料,讓學生開動了腦筋,掌握了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還端正了科學態度,培養了動手實踐能力。
三、組織科技競賽,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說:“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毙W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其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科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始終要貫穿這個目標,可通過科技活動引領學生探究,激發探索精神,進而培養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充分發揮科技活動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科技活動中去,并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如組織開展科技小制作、小發明競賽,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展開想象,大膽進行創作,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一次競賽活動中,涌現了大批有創意的科技作品,有“會飛的金龜”“未來汽車模型”“水陸兩用車”“水火箭”等,其中“會飛的金龜”是學生根據遙控飛機制作出來的:用KT板做金龜模型,在龜背上裝上風扇葉和小馬達,再配上遙控器,便制成了“會飛的金龜”。此作品還在深圳市學生創客節上獲得好成績。
四、開展多元評價,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創新素質
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會多一批優秀的學生。教育需要評價,評價的意義不在于評價本身,而在于實現教育目標的最大化,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創新素質發展。
在科學課中對學生開展多元激勵性評價尤為重要,評價內容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學習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多元激勵性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進行激勵性評價;并開展生生互評和自我評價。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評價的認知和接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科學核心素養發展, 總之,小學科學課教學,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聯系生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在科技的天地中自由翱翔,讓科技創新之花開滿校園。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