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萍 曾可琪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這表明,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是教師個人成長的需求,更是國家賦予教師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回顧過去,我國教師專業發展長期以來面臨著來自制度體系、社會環境、科學技術等諸多方面的挑戰。展望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創新21世紀教育者培養路徑,引導廣大教師走向卓越?
一、國家:推動教師教育改革,發揮好“指揮棒”的作用
1.打造多元化開放式教師教育體系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支持高等師范院校強化教師教育特色,同時鼓勵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鼓勵高水平工科院校舉辦職業教育的教師教育。教師培養不僅僅只是師范大學的任務,綜合性大學、工科院校、具備資質的教育教學機構也應參與其中,拓寬教師教育的有效渠道,形成多元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教師教育途徑的多元化能夠有效滿足教師發展的個性化需求,培養出能夠勝任中小學教師崗位職責的優秀人才,進而滿足社會對教師需求多樣化的要求。
2.規劃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提高教育實踐課程比重
科學合理的教師教育課程是培養教師能力的基礎,實踐課程是指導學生將教育教學理論應用于實際的重要平臺。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適當提高實踐課程的比重,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例如,建立高校與中小學的聯合培養機制,促進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深度合作。帶領學生深入一線教學現場進行觀摩,再通過評課議課、試講、實習等活動,促進學生對中小學教學實況的認知、強化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訓練學生的教學技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學生在參與中小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由易到難地、階段性地提升實踐能力并積累教學經驗,為日后踏上教師崗位做足準備。
3.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建設
高素質教師人才隊伍的培養需要優質的教師教育者為支撐;教師教育者的專業能力是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建設對于發展教師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要打造專業化的學科研究者隊伍,增強學科隊伍力量,培養創新人才。促進教師教育者積極開展本學科學術研究,增加高質量學術產出,完善學科理論體系。另一方面要推動學科研究深入實踐腹地,提升教師教育者的基礎教育素養,從而回應教師教育實踐訴求,滿足學科社會需求。夯實學科基礎、釋放學科內能,推動教師教育學科的范式轉變,助力教師教育發展。
4.深化一體化培養模式
教師教育一體化是指“在終身教育思想和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的影響下,伴隨著教師教育的改革而逐漸發展的一種趨勢,它通過對教師的職前教育、入職和職后培訓結合并統一進行規劃,使之相互貫通,建立起連續的教師教育體系。”這一培養模式能夠使中小學教師每一階段的教育有機銜接,避免職前教育、入職和職后培訓相互割裂的狀況。教師培養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多樣化、多層次化的培訓應當貫穿教師生涯的全過程。大學專業課程、入職培訓課程、進修課程循序漸進、不斷深入,形成連續統一、相互支持的體系。
5.重視職業情懷與道德培養
一名高素質的教育者,不僅需要豐富的學識、扎實的專業能力、過人的實踐能力,還需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教師職業認同感、光榮感和使命感。因此,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引導教師感受教育工作的艱辛與幸福,促進教師對自身職業的特點、要求、性質、功能、意義形成深刻認知。同時,通過會議講座、社區志愿服務、思想匯報等方式,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教師理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融入日常學科教學中。
二、社會:創設開放環境,樹立多元價值觀
社會是多元的,人生價值的實現方式也是多元的,教師在職業發展道路上的選擇同樣是多元的,教師既可以是科研型教師,也可以是優秀班主任,亦或是稱職的備課組長等。社會其他人員應當尊重并認可教師的發展需求,既要認同教師職業的本體價值,也要尊重教師人的本體價值。因此,在教師教育發展在把焦點集中在專業技能培訓上的同時,也應關注教師業余生活和精神需求,引導社會形成全面的教師觀,才能調動廣大教師持續學習、敬崗愛業、熱愛生活的積極性,進而培養出人文素養豐厚的師資。
在此教師觀的指導下,教育管理也應以教師為本,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教師是動態發展中的人,其成長過程是由低到高、階梯式上升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的意義在于將教師的需求和教育的需求”。因此,將教學成績作為衡量教師的唯一標準是片面的。教師實踐性知識、職業道德水平、教育教學過程的行為表現、教學反思過程等也是評價教師發展的重要指標。
三、個人:打破思維定式,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教師發展的內生動力在于教師能夠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和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持續精進專業能力與提高綜合素質。
在新課程改革與智慧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當適時改變傳統教學觀念、轉變教學角色并創新教學方式,以恰當有效的教育方式啟蒙學生并助力學生的完整性發展。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教師也應注重自身的全面發展,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 增強職業認同感,豐盈自身的精神世界,才能夠以飽滿的狀態不斷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滋養學生。此外,教師應當時常進行自我反思學習。例如,建立個人成長檔案,追蹤自己的成長歷程;通過回顧個人教學日記、工作心得體會來發掘自身的潛能、教學風格;通過互評、修改聽課評課記錄、階段性工作總結來思考并創新教學方法。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