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燕
摘 要:私有財產保護涉及公民合法財產權益,是對公民切身利益的基本維護,能夠最大限度保護公民私有財產,保障公民財產權益。民商法作為我國私有財產保護的重要法律之一,擁有更為明確清晰且適用性強的條款。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現行民商法關于私有財產保護的規定呈現相應問題,實效性欠缺。為此,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民商法中私有財產保護的相關問題,從相關方面提出應對策略,以期促進私有財產的保護,維持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
關鍵詞:民商法;私有財產;問題;應對策略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公民私有財產日益增多,對于保護其合法財產的訴求也愈加強烈。民商法中關于私有財產的規定是對公民財產權益保護的重要立法組成,能夠切實保護公民利益,保障公民財產安全。但是,在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侵害私有財產的不良行為也逐漸增多,并呈現多樣化趨勢,嚴重影響了社會安定秩序,亟待進行新的立法完善與補充調整。為此,新時代下,探討民商法中關于私有財產保護的問題及應對策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保護的特征分析
民商法保護的私有財產是以財產來源的合法性為基本前提的,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途徑是通過民商法中規定的各項法律條款路徑,結合私有財產損失情況,對公民進行法律上的損失補償。具體來說,民商法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的基本特征包括:其一,平等保護。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不因公民身份、職業、社會地位、年齡等特征呈現區別對待,只要是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均受到民商法的保護;另一方面,無論財產數額多少和財產類型區別,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均受到民商法的平等保護。其二,補償特征。鑒于法律的滯后性和實踐限制,現有民商法體系主要通過彌補公民私有財產損失來明確私有財產保護舉措,而不過度強調懲罰侵權方。這體現了民商法的立法初衷或者關鍵目標在于補償公民受損部分,以此維護社會公平秩序。其三,被動保護。為了充分保障民事主體參與市場的自愿平等,民商法開啟保障機制是以行為人提出保護私有財產請求為前提的。可以說,如果民事權利人不主動提出保護私有財產的請求,那么民商法并不會主動參與到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為中。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商法被動保護特征已然存在相關局限,不能及時保障公民合法財產權益。
二、民商法中關于私有財產保護的有關問題
1、私有財產的法定保護范圍有限
私有財產具有私有性和隱蔽性等特點,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私有財產的形式和內容得以不斷豐富,對私有財產的侵犯行為也以更為隱蔽的方式游走在司法實踐觸碰不了或者尚未涉及的領域,嚴重危及公民私有財產安全與穩定。總體來說,民商法針對私有財產保護對象范圍的規定存在一定滯后性,不能有效覆蓋社會發展過程中誕生的新型財產權利類型,無法對虛擬網絡空間平臺下的私有財產給與妥善的維護和保障,亟待重新界定私有財產保護對象范圍,進行立法規范與司法實踐的調整更新,避免私有財產保護范圍局限在傳統財產權利的狹隘范圍內。
2、現有的產權制度執行力度缺失
民商法雖然限定了私有財產的產權界定方式,但產權歸屬界定方式仍然不夠具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有效指導司法實踐保護公民私有財產,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亟待進行優化整改。比如,針對網絡虛擬空間中存在的著作權以及其他類型的合法財產權益侵害問題,現行民商法立法規范未能有效涉獵網絡空間可能存在的各種侵權行為,對網絡空間下的各種財產形式缺乏明確界定方式,加之網絡侵權行為的隱蔽性特征,給司法實踐工作和具體執行行為帶來很大阻力,不能很好實現維護財產權益目的。
3、欠缺有效的法律監督與監管力度
民商法普遍存在薄弱的財產保護力度,民商法雖對私有財產權利進行明確界定與保護,到在實際施行中,仍然缺乏完善的法律監督與監管力度,比如在針對網絡侵權行為調查中,民商法對網絡空間里侵害公民正當財產權益的行為形式缺乏全面了解,導致司法實踐工作常常出現查處不到位、監管不全面以及司法盲目性等現象問題,未對侵權行為造成必要的警示懲罰作用,未能有效保護公民正當財產權益。
三、民商法中關于私有財產保護的應對策略
1、擴展公民私有財產權的法定范圍
財產權關乎人民生存和幸福,只有對財產權予以明確界定和有效保障,才能確保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維護人的自由與尊嚴。從2007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到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施行,對于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力度和強度都在逐漸加強,其形式也在不斷變化。新時期,虛擬網絡空間的私有財產的出現,帶動了一系列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民商法作為我國維護公民合法財產權益的法律,更應與時俱進,在充分保障公序良俗與社會公共秩序的基礎上擴大私有財產保護范圍,切實保障公民各項合法財產權益。一方面,要培養積極的立法思維意識。《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條明確要求立法應當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實際出發,科學合理規定權利義務內容。擴展公民私有財產范圍便要立足實際,在“變”的邏輯中掌握“不變”的道理和邏輯。“不變”是對公民私有財產保護的宏觀認知,將所有有關私有財產演變的規律范圍全要素加以考慮,“變”是對未來私有財產變化的可能留有一定立法空間,為法律適應社會發展保有可調整空間;另一方面,不斷充實人權語境下的財產權。《民法典》第118條、第123條以及第127條對各類主體享有的財產權利及虛擬財產都做了普遍確認。民商法范疇的相關條款應當以公民個人利益為核心,擴大私有財產保護范圍,以社會層面出現的主要財產形式和侵權行為為抓手,緊跟時代發展,確認好大數據時代下包括游戲賬號、游戲裝備、微信公眾號、比特幣等各類虛擬財產權利,從不同主體、不同企業以及不同財產性質和經濟價值的角度出發,確定好虛擬網絡財產的價值形式、可繼承性特征。
2、明確私有財產產權歸屬邊界
只有明確界定私有財產產權歸屬邊界,才能嚴厲懲處各項侵權行為,為司法實踐提供清晰指導方案,確保執法的公平性和效率。私有財產產權歸屬的確定是一整套具體細化的立法過程,私有財產本身就包括了房屋等不動產所有權、動產所有權、股權等其他各種類型產權,其權利內容多樣,需要界定的產權歸屬問題眾多。比如,就婚前按揭房屋的產權歸屬問題,《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78條雖將婚前按揭房屋的產權歸屬劃為婚前購房西方,同時結合配偶一方的共同還貸及房產增值的實際情況予以合理補償等方面予以統一司法認定,符合合同相對性原理,但該規定還是未能考慮到婚姻本身的倫理性和特殊性,鑒于婚前按揭房屋涉及的法律關系復雜,產權歸屬認定很難通過統一規則加以簡單概括,必須綜合還貸周期、還貸比例、家庭情況等具體因素予以分析,且產權歸屬還應遵循意思自治、保護弱勢群體利益等原則,尊重我國目前關于夫妻住房登記在一方名下而推定共有的普遍情況,從而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私有財產權益,維護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為此,必須針對公民享有的各種權力類型進行產權歸屬的清晰判斷,建立完善的私有財產保護制度,提高有關財產權屬等私有財產保護制度的實踐操作性,并對公民界定財產權屬的申請機制加以主動性整改與調整,確保公民在私有財產受到嚴重侵犯時,能夠及時發揮民商法的在保護公民私有財產方面的主動干預運用,減少相關方面的爭議,提高民商法在維護公民合法財產權益的保障力度。
3、加強對民商法落實的監督管理力度
進入新時代,我國公民對私有財產保護的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有了新的需求,對民商法的監督管理力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商法在私有財產方面的保護作用取決于該法律能在多大層面上幫助公民追回、修補、補償已經完成的損失,取決于該法律能在多具體細化的層面明確預設公民私有財產侵權情況,從而有效及時地開展司法救助,最大程度起到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的屏障作用,增強公民對民商法乃至整個法律系統的信任。為此,一方面,要完善民商法的法律監督制度,對民商法私有財產保護落實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矛盾沖突進行先前預設,并完善相關追責制度和解決機制,確保后續司法操作在法律規定范圍內順利開展,加大對侵犯公民私有財產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面,確保公民對民商法執行過程的監督權。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保護要充分考慮公民自身需求,確保法律能夠貼合社會實際進行有效落實。同時,在完善財產損失追回制度的同時,應當從法律條款立法宗旨出發,深入理解條款規定的本質出發點,在充分考量社會需求和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確定私有財產損失追回的主體和保護方向。
四、結束語
民商法以市場經濟的正常平穩運行為立法宗旨,為此,私有財產保護是民商法財產權益保護的關鍵部分和重要內容。但鑒于社會發展的高速性和法律規定的滯后性矛盾,現有立法規范仍有亟待完善和健全之處,需要制定更加明確具體的條款來界定私有財產范圍,以此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為此,要始終立足立法精神和法律實踐完善民商法有關私有財產保護的有關規定,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提高處置侵犯私有財產行為的應對能力,確保社會經濟發展的安全穩定。
參考文獻:
[1]李善鵬.民商法中關于私有財產保護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理財,2023,(05):82-83+86.
[2]肖青.民商法在私有財產保護中的困境和對策研究[J].法制博覽,2023(09).
[3]陶然.私有財產的民商法保護探析[J].法制與經濟,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