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旭
摘要:隨著年齡增長,中學生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學生心理上的獨立和自尊與認知存在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矛盾,勢必給班主任日常管理帶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結合心理學定律探索解決中學生管理和認識上的誤區十分重要。
關鍵字:教育 心理 效應
一、避免“暈輪效應”導致錯誤認知
“暈輪效應”是指認知者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直接影響到中學生的成長發展,對學校的“教書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學生入校后,因成長環境、認知能力、自身素養迥異,面對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事物,確立新的目標,這時他們初次展現在外的一面不一定是最真實的一面。一方面,要堅持“對事不對人”的處事原則。有的學生學習習慣不佳,有的學生認知能力弱,有的課堂紀律意識淡薄,作為班主任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對其全盤否定,甚至帶有色眼鏡看人、搞區別對待。在管理中,同一件事對不同的學生處理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但不能區分性質,確保“規則”在學生心中樹立起絕對的威嚴。另一方面,要強化“人人可成才”的育人理念。老師和家長不能將“不拋棄、不放棄”當成一句喊在嘴上的口號,而是要靠無數個日日夜夜的陪伴與堅守,要始終相信每個學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去嘗試發現這個閃光點,并以此對學生進行鼓勵。
二、提防“羊群效應”引起盲目跟風
“羊群效應”是指人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從而導致盲目從眾跟風的現象,也就是常說的“從眾心理”。一只羊跳出柵欄,后面的羊一只跟著一只效仿躍出,過程中盡管柵欄已經被撞倒,但后面的羊群仍保持著躍出的姿態。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在心理上仍處于懵懂狀態,一切靠模仿學習,也恰似一張白紙,可塑性很強。一方面,要注重言傳身教。樹立“師長”意識,手把手教,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要自己先做到,立起規范和標準,讓學生在“學之初”感受到校園的學習氛圍,樹立規則意識,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學習的道路上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另一方面,要注重因材施教。學生成長環境、接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同,切忌搞“一刀切”,這就需要班主任結合班里每個學生的特點,搞好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注重揚長補短,提高育人效益,激發學習潛力。同時,要樹立正確導向。在教育管理中,對違規違紀等現象要及時指出,提出批評并加以制止。在班級管理中,要堅持原則,做到公平公正、導向鮮明,給學生一個直觀正確的目標引領,絕不搞遷就照顧,也不能有所偏向。
三、警惕“踢貓效應”造成情緒傳遞
“踢貓效應”是指現實中負面情緒得不到合理宣泄,就會傳遞到更弱小的人身上。要避免“踢貓效應”,一方面,要減少負面情緒產生。減少負面情緒的關鍵是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做到獎勵為主、懲罰為輔,教育為主、批評為輔,“法治”為主、人治為輔。另一方面,要構建合理宣泄渠道。有時,因為學習、身體等多種原因,負面情緒的產生突如其來、不可避免,特別是學習或生活遇到困難的時候,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家長和老師要及時跟進,了解真實情況,做好談心疏導,解決實際困難,讓學生及時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防止情緒被進一步傳遞。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容易出現逆反情緒。為了更好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學生的行為表現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每一個行為或言語一定都有他們想要表達的目的,追根溯源,準確找到原因所在,就可以積極引導孩子們健康陽光地成長,學業也自然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