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三秋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細心呵護、耐心引導和精心栽培。深入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良好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是學生成長的要求,也是家長的渴望,更是時代的呼喚,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堅持德育為先,落實立德樹人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1935年南開大學秋季開學典禮上,校長張伯苓向全體師生提出了著名的“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講述了“愛國三問”的故事,并強調“這三個問題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
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品德底色是“社會主義”,必須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
我們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更好地肩負起時代大任和歷史重任。
(二)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方向目標。“立德樹人”,是由“立德”和“樹人”兩個慣用語組合而成。“立德”出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樹人”源于《管子》“權修”篇:“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立德以樹人、樹人先立德,簡明扼要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人”須“德教為先”,這也是中華民族以德潤身傳統的核心要義,并為新時代的中國所繼承和發揚。
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重視立德樹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九大要求,新時代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
“立德樹人”內容具體,指向明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引導學生愛國愛黨,聽黨話、跟黨走,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教育引導學生加強品德修養,努力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做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時代新人。
(三)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內在要求。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求教育的發展同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相適應,一向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發展教育的根本主張。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黨和國家提出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標,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發展方向;我國的教育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發展什么樣的教育事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些事關教育之根本的問題上,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明確要求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我國教育事業戰略發展的根本要求。
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實踐中,正如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教育改革,加快補齊教育短板,教育事業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教育方面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加快提升,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二、堅持德育為先,落實立德樹人的主要內容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德有百千種,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謙、和、慈、恕、誠,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的美德。習近平總書記教導我們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明大德方能行穩致遠,養大德者方可成就偉業。教育廣大青少年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領,有擔當,自覺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育廣大青少年要敢于戰天斗地,樂于擔當,甘于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真刀真槍的火熱實踐中推進民族偉大復興,為加快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遵守社會公德不僅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同時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在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德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礎,是現代社會必須弘揚的基本道德。教育廣大青少年自覺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自覺增強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努力養成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秩序、遵紀守法的習慣,努力成為崇文明、知榮譽、守法紀的時代新人。
嚴私德就是要嚴格遵守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特別要嚴格遵守品德、修養、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生活中處理愛情、婚姻、家庭問題、鄰里關系的道德規范。“百善孝為先”,在眾多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優先培養的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進而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智慧。從每一個家庭開始,從孝親敬長開始,是立德樹人最有效的切入點和著力處。
三、堅持德育為先,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路徑
首先,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政府、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始終堅持新形勢下辦學治校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教育工作的各方面,確保所有教育工作都圍繞著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來進行。特別是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黨組織要通過自身建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全體教育工作者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其核心要義就是要堅持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要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深刻理解其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引導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黨愛國愛民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最后,要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黨全社會要進一步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營造人民教師無上光榮的社會風尚,努力為廣大教師履職盡責創造更好的環境。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片面的教師評價導向,整合使各方資源力量,形成合力,真正發揮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優勢;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充分認識自己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文明的傳承者的崇高使命,以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毅力,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執著于教書育人,擔當啟迪思想、傳播真理、傳授知識、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