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香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而在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迅速發展的今天,現代信息技術在達成學習目標、改變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拓展學習內容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作用,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教師要提升自身素養,巧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
(一)適應時代需要,提升信息素養
語文教師要不斷提升信息素養,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將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和現代信息技術有機結合,不斷探索語文教學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情境設計、教學資源提供等方面的優勢,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升課堂育人效果。
(二)借助信息技術備課,提升專業素養
以前教師備課只有教材,局限性較大,并且大多采用傳統的手寫方式,費時費力效果不佳。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備課就能解決這個短板,事半功倍。教師備課前先反復研讀教材,再通過互聯網收集各種課程資源,觀看平臺提供的名師教學視頻,然后根據學情,結合自己的見解,借助信息技術有選擇性地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
二、巧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優化課堂導入環節
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而巧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優化導入環節就是“新課的第一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知識感興趣,才會愛學、樂學。巧用信息技術烘托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對課文內容感知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創設樂于學的情境。如在執教《論語·十二章》時,上課伊始,古箏聲中,孔子像在屏幕上出現,仰視這影響了整個東方文明的中國古代圣人,學生肅然起敬,借助多媒體,學生走近孔子,走進語言世界,積淀文化底蘊,提升文化修養。
三、巧用信息技術落實閱讀教學,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閱讀興趣,提高讀書品味;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一)拓展空間,培養閱讀習慣
俗話說:得閱讀者得語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語文課堂教學,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讀懂一篇篇文章,而且還要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終身閱讀的習慣,在閱讀中積淀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提高閱讀品味。語文閱讀教學僅僅依靠教科書、參考資料等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現代信息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絡優勢,能收集更多的語文學習信息資源,師生雙方借用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交流、討論、啟發等實現資源共享,落實了閱讀教學,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巧用資源,提升審美品味
現代化信息技術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營造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體會語言文字具有的深厚情感,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從而提升審美品味。
初中語文教材有許多古典詩文名篇,最適宜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文本,挖掘審美要素,巧用信息技術將文章的意境通過畫面、聲音、視頻等展現出來,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不但有利于學生正確朗讀,形成語感,增進對文本的理解,還能使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提升審美品味。如教學《出師表》一課時,先播放課文錄音朗誦,讓學生模仿;然后播放與文本意境相匹配的純音樂,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語感,感知課文大意,課文的傳神描繪、情調韻味,慢慢躍出紙面,滲入學生心田。又如教學《春》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一邊欣賞春的畫面,一邊面聽課文朗讀,學生通過聽范文朗讀、配音賞析,很直觀地感受到語言之美,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品味。
四、巧用信息技術創新作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
(一)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
巧用信息技術,將豐富的文字、優美的圖片和生動的音頻等信息有效融合,形成動態的視頻課件,更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變革評價方式,指導作文批改
魯迅先生說:“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一篇文章要經過反復思考、推敲與打磨,才能成為一篇美文。可是以往的作文批改,通常由教師包辦,學生失去了“改”的實踐,這不僅增加了教師的負擔,而且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很難提高。而巧用信息技術,變革習作評價方式,讓學生參與作文的評改,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寫作水平。
1.讓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首先是朗讀。只有讀,才能發現錯別字和不合語法的語句。通過多媒體出示寫作要求,讓學生依據要求大聲朗讀習作,至少讀兩遍。聽到有問題的地方,用筆畫出來。其次是修改。先展示修改方法:刪,即刪去多余的字詞句,使語言簡潔明快;調,即調整語序,使表達合乎邏輯;增,即增加一兩個字或詞,使語句生動流暢;換,即換個詞或句子,使表達更嚴密;改,即修改錯別字和不恰當的標點。然后讓學生對照修改方法邊讀邊修改習作。最后,利用展臺展示學生修改后的部分習作,大家共同評議。久而久之,學生自然養成了修改作文的習慣。
2.讓學生互相評改作文。首先,多媒體出示寫作要求和評價標準。先讓學生明確寫作要求和評價標準,知曉符合標準的得幾分,不合標準的扣幾分,每類文章的分值是多少等,讓學生對照標準,評改作文。其次,屏幕展示評改要求:畫出錯別字、不恰當的詞語和不通順的句子,標出生動優美的語句,對原句的語言、結構及所反映的思想也進行評價,寫出評語。要求評語客觀中肯,找出亮點,提出建議。再次,調用知識,互相評改:初讀,刪;再讀,添;三讀,評。互評過程中老師巡回指導,促使學生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最后,推薦一篇優秀習作投屏評議,或由師生共同選出觀點不同的作文進行展示評議。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學生會互相尋求亮點,取長補短,產生共鳴,激發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總之,巧用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的語文課堂是高效的,既優化了教與學的活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動”起來,又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注:本文是《信息化環境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立項編號Ktxx-2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