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一、問題的提出
時代的發展變化對人才和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新世紀更需要創造型、復合型、合作型、個性化的人才。教育的主要內容也由原來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教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育改革的需要。綜合性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新課程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全新的課型。語文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等特點。“綜合性學習”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并列,共同構成語文教材內容的五個板塊。設置“綜合性學習”對于開拓學生的學習空間,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實踐機會,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主動探究、勇于創新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二、課題的界定及理論依據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指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以及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協調發展。它是一種語文學習活動,是一種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多元整合。
語文教育的發展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產生的內在動力。語文學科的整體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特點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發展的直接原因。語文學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立體式的綜合性學科,不僅是聽說讀寫的綜合,在內容上,還整合了語言、文字、邏輯、修辭、文學等多種內容;體現在語文課本上,其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涵蓋了文、史、哲、數、理、化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個方面的知識。在功能上,語文學科不但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和理解的紐帶,是人們用來認識和記錄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且承載著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內涵,擔負著傳承人類科學和文化的重任。語文學科與生活的聯系更加密不可分,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課程離不開“現實生活”這塊土壤,對教師來講,現實生活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源頭活水。語文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都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依據,并體現社會發展的特點。對學生來講,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學生學習語文的出發點和歸宿,乃至語文學習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社會生活。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倡跨領域學習,注重學科間、課內外以及學校與社會的緊密結合,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發展最直接的動力。
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新世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人才的素質核心,作為基礎教育主體學科的語文教育要率先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語文是極富情感、形象的人文學科,蘊含著無限的創造空間。語文教育是從人的活動的角度,去考察、理解、評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的,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無論是語文的學習途徑、學習過程還是學習目的都離不開語文實踐。也正因為如此,語文教育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溝通自己同社會生活、同大自然的聯系,溝通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密切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
三、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基礎
中國古代教育在學習內容和教育方式上充分體現了綜合性的取向,《中庸》就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孔子編撰的《詩》《書》《禮》《樂》《易》《春秋》也是中國最早的“綜合化”語文教科書。孔子創立了一套具有很強實踐性的智德雙修、內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融才智教學與道德教育為一體,集內在教化與外向達行于一身;寓教于本性內心,寓德于儀禮外形。在孔子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智育與德育、內修與外學、啟智與篤行、學文與學工、求是與求德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創立的這種智德、內外、知行合為一體的基本教育理念,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目標與“人文性”目標的統一,實現了德智體美、知行體用、文化技藝等的完整綜合。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更加關注兒童,把教育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提出“兒童中心論”、實驗“活動課程”。以瑞士皮亞杰和美國布魯納為代表的教育觀真正地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問題,為綜合性學習奠定了心理學基礎。他們認為學生的主體認知結構和建構過程不能簡單地靠教師教,而要通過學生的主動作用才能獲得,因此提出了“發現學習”。
20世紀中期興起的人本主義教育觀把個體的主體意識推到極致,認為教育是為學生個人自由的發展提供服務的。提倡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奮斗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奠定了“綜合性學習”倡導創造性能力的理論基礎。后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就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探究,一起探索其未知的過程,從而實現認識領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教師所知的過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提出的“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等思路, 在教育的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加強教育和實際生活的聯系,把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和人的一生。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歷次課程改革都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重視綜合活動課的開設。《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課題研究,試圖探索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涵、特征與教學策略、方法途徑及其評價。通過研究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創造性,用新課程的理念,針對學生實際和年齡特點,選用適宜的活動形式,設計形象生動、活潑有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自主學習,使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學習語文,訓練智能,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現狀研究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誤區與反思
(三)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
(四)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案例研究
六、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第一階段:預研究和課題立項的準備工作階段。主要工作包括了解在小學語文課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的歷史和國內外的研究狀況,作一些調查研究,建立課題實驗設想并撰寫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等。
第二階段:完成實驗研究的措施、方法并在教學中試用,論證其可行性、有效性,并對這些措施方法進行完善。對完善后的實驗研究再次進行試驗、論證效果。
第三階段:整理、分析課題實驗材料,進行課題反思,完成結題總結。
七、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選題新穎實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自主搜集、整合信息為探究重點,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實際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語文或相關的研究專題進行探究,并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把學校、家庭和社會緊密相結合,達到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的目的。
(二)開展綜合性學習是時代對未來人才的要求。開展綜合性學習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開展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育改革的需要。開展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三)研究基礎扎實。研究者平時在教育實踐中開展了一些綜合實踐活動,對研究課題有了一定的實踐和思考。
八、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一)研究論文
(二)研究案例
(三)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