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

游戲背景:
隨著“我生活的周圍”主題活動的開展,孩子們也更多地關注著我們的家鄉——“德陽”。大家共同收集自己喜歡的家鄉建筑圖片,展示在主題墻,相互介紹欣賞。孩子們收集的圖片中,有很多我們家鄉的橋:東橋、彩虹橋、珠江大橋……
在欣賞家鄉宣傳片時,當看到我們城市的紐帶——“橋”時,孩子們也爭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后,幼兒孩子還用桌面玩具搭建橋,由此,我們的建構主題——“橋”產生了。
游戲目標:
1.在觀察家鄉的橋的基礎上,了解橋的基本結構。
2.嘗試選擇適當的材料進行大橋的搭建,能表現橋的基本特征。
3.喜歡參與建構活動,在游戲中學會與同伴友好合作,共同發現問題,大膽嘗試探索,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成功的喜悅。
游戲準備:
長方體、圓柱體紙磚,實木積木,幼兒已觀察過家鄉大橋的基本結構。
游戲過程:
一、搖晃不穩的“橋面”
建構前,老師引導孩子們將自己觀察到的橋的結構特征進行互相交流并歸納:橋墩要結實,橋面要寬闊平整,橋面要有護欄,有的橋的兩端有斜坡。老師再給孩子們觀看家鄉的橋不同角度的圖片,使幼兒對橋的結構有更深刻的印象。
(一)觀察記錄
孩子們自由結伴來到建構室,大家開始討論自己想要搭建的橋。
子旭說:“我們要搭建一座超級大橋,那么橋面就應該修建得很寬。”
瑞瑞說:“那我們得需要很多的圓柱來做橋墩?!?/p>
汛汛說:“我們要注意橋面要搭建平整,如果有縫隙的話,行人和車輛就可能發生危險。”
“那現在我們開工吧。”
幾個小伙伴端著一個小框,首先來到“圓柱積木”前,瑞瑞說:“我們需要很多圓柱來做橋墩,我們多拿一些吧。”三個小伙伴“嘩啦啦”裝了滿滿一筐的圓柱(大小不一)。汛汛說:“還需要搭建橋面的積木,我去拿長條的積木。”于是汛汛也“嘩啦啦”裝了一筐長條實木積木(長短不一)。搬回材料,孩子們興致勃勃開工了。三人熟練地拿起長條積木,架在兩個圓柱上,進行橋面的搭建,忙得不亦樂乎。橋面搭建得差不多的時候,瑞瑞說:“我再去拿點長條積木,準備搭建斜坡了?!弊有裨谝慌愿吲d地拍手:“我們的橋面馬上就要竣工啦,看,超級寬的橋面?!毖囱凑f還在專注橋面的收尾工程:“咦,這兒怎么多出來一截呢?子旭,我需要一塊短點的木塊。”“哦,短的,短的,來,給你?!毖囱磾[弄了半天:“不行,太短了,看嘛,和旁邊還差一截呢?!弊有窨戳艘粫f:“哎呀,我們把旁邊長的換成短的不就行了嗎?”說著,子旭就把旁邊長塊積木取下,調整了橋墩,放上了一塊短的木塊。“哎呀,不行,還是不一樣長?!边@時,瑞瑞拿著搭建斜坡的木塊回來了:“你們還沒有搭建好橋面啊?快點,我要準備修建斜坡了。”汛汛說:“還不能建斜坡,我們的橋面出問題了,橋面都不齊,我們需要趕緊修補?!焙⒆觽冊跇蛎娴氖瘴蔡幉粩嗟卣{換著各種長度的木塊,始終是參差不齊。在修補的過程中,整個橋面搖晃不穩,總有縫隙和傾斜。
(二)幼兒行為分析與教師策略指導
大班孩子建構游戲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短時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孩子在建構過程中發現了橋面的收尾部分參差不齊,不斷地選擇、實驗、調整、再實驗,這是典型的“試誤策略”。試誤即嘗試錯誤,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來的。在建構游戲中,試誤策略是指讓兒童充分地嘗試一些錯誤動作,隨著不斷地嘗試,錯誤動作逐漸減少,成功動作不斷增多,直至最后完全成功。在引導幼兒進行建構游戲的過程中,充分運用這一原則,適度等待,給孩子嘗試、學習的空間,嘗試讓孩子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如果教師覺得孩子可以通過不斷的嘗試,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么,即使這個過程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教師也應該耐心等待幼兒經過多次的試誤,最終獲得成功。
二、寬闊平穩的“橋面”
(一)觀察記錄
孩子們在不斷地選擇、調整、實驗。瑞瑞皺著眉頭一會站著看看,一會趴著瞧瞧,還時不時用手按按搖晃不穩的橋面,當發現一塊木板按著搖晃厲害時,瑞瑞直接揭開那塊木板,皺著的眉頭瞬間舒展開:“我發現了,是我們的橋墩出了問題?!?/p>
說完,瑞瑞抬頭看著我,我給了瑞瑞一個微笑,并點點頭。“是嗎?我們趕緊打開看看?!焙⒆觽內∠聨讐K橋面,子旭說:“哎呀,我們的橋墩擺放好亂呀,粗細、長短也不一樣,我們應該換成一樣粗細、一樣長短的橋墩,這樣,橋面才會平穩。”汛汛說:“對,我們把細的圓柱換掉,全部都用粗的圓柱,橋墩越粗,橋才越牢固。把不一樣高度的圓柱換成同樣高度的圓柱,這樣橋面才平。”孩子們立馬取下所有鋪作橋面的木板,對下面的橋墩進行調整。通過對比、篩選,大家很快把橋墩換成同樣粗細、同樣高度的圓柱。調整好了橋墩,孩子們高興地架起了橋面,果然,橋面不平穩的問題解決了。當大家搭建到收尾部分時,發現還是參差不齊。個個皺著眉毛嘟著嘴巴:“怎么回事呀,橋面都很平穩了,怎么還是沒辦法完工呢?”幾個人嘟囔著,似乎有些泄氣,子旭和瑞瑞手里拿著一塊木板,坐在地上時不時望望周圍的小朋友……這時,我拿著一輛小汽車走過去:“哇,這有一座新修的大橋,我來看看通車了沒?”在前半段整齊的橋面上行駛著:“哇,這座橋好寬好宏偉?!钡玫轿业目隙ǎ齻€孩子頓時圍了過來。當行駛到后半截:“咦?這橋面怎么回事啊?剛剛走著還很寬很平整,怎么這就突然短一截呢?好危險呀……”子旭一直看著我,當我再次行駛在平整的前半段時,突然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我們前半截橋面選用的木板是一樣長的,后面用的木板有的長,有的短。”“那要怎么解決呢?”子旭說:“我們需要選擇一樣長的木板來做橋面?!?/p>
我對孩子們豎起了大拇指。孩子們立馬興致勃勃開始分工:“我們先把所有木板取下來。”“我把這些短的木板全部拿去換成長的?!薄拔以賮頇z查一下橋墩,把圓柱擺放整齊,不然一會橋面又不穩?!本瓦@樣,孩子們拆除、選材、調整、再搭建。在大家齊心協力下,寬闊平穩的橋面終于完美竣工了。
(二)幼兒行為分析與教師策略指導
1.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只有在充分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對幼兒游戲做出正確的判斷,有的放矢地引導,幫助幼兒獲得發展,推進游戲得以延續。在此案例中,我發現孩子們第二次試誤時似乎已耗盡激情,慢慢失去耐心,子旭和瑞瑞不停觀望周圍同伴,無心再繼續自己的游戲。于是,我選擇介入孩子們的游戲。
2.增加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情境體驗,是指在一定的情境模式中,讓幼兒在體驗中產生共鳴,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情境體驗,更側重于教師利用游戲情境,借助一定的道具揭示幼兒在搭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激發幼兒后續建構行為為目的。案例中,我發現孩子們在第二次試誤時失去了耐心,從而導致游戲難以繼續。于是,我以“駕駛員”發現新大橋,上橋查看為由,提出質疑:“怎么前面的橋面寬闊平穩,這里的橋面參差不齊?”同時,我駕駛的“小汽車”再次慢速行駛在前半截寬闊平穩的橋面,目的在于吸引孩子們的目光,對比寬闊平穩橋面和后半截參差不齊的橋面,在我的引導下,子旭很快就發現了問題。在得到老師的肯定,看到我對子旭豎起大拇指時,孩子們立馬興致勃勃開工了。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是孩子前進的動力。
(三)反思與跟進
在教育心理學中,當人取得一次體驗成功后,便會激起更多更執著的對成功的探索和追求。在這次建構游戲中,孩子通過不斷嘗試、通過老師適時介入引導,最終完成了寬闊橋面的搭建,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當孩子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時,他們的自信心增強,這有助于孩子后期的順利成長,這時候,教師要繼續做好引導者和鼓勵者,使孩子在探索發現中不斷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當然,就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而言,他們需要通過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作為孩子學習生活的引導者,我們要積極為孩子創設成功的機會,讓其體驗成功的樂趣。孩子有了成功的基礎,有了“我要成功”的欲望和信念,并不斷努力,必定會創造更大的成功。
反觀本次游戲活動,我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1.孩子們根據自己已有生活經驗進行“橋”的搭建,對于他們最終會搭建出什么樣的橋,我沒有明確的預期。2.在游戲前,我引導孩子們觀察橋的圖片只是純粹的平面圖,沒有將各結構元素放大給孩子們看。選取的橋的圖片應該呈現不同的角度,讓幼兒從不同的角度整體觀察、感知自己即將建構的“橋”,從而提高幼兒在建構活動中對空間方位的感知能力。3.游戲過程中,缺乏適宜的環境。老師可以投放多種樣式“橋”的圖片,更需要側面、背面等多個角度的照片,甚至細節部分的放大圖片,以便幼兒先模仿再創造。4.游戲后的評價落實不夠。教師在觀察過程中,可以一邊記錄,一邊及時收集圖片,在評價分析時,通過觀看圖片,讓問題直觀地呈現,更有利于孩子有目的地進行討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