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磊 肥城市糧食和物資儲備中心
“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是農產品的供給結構調整,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我國的經濟體系中,農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也就是所謂的“第一工業”。民有糧食,心無憂;國有糧食,則天下太平。文章從供給結構的角度出發,結合我國糧食工業的發展狀況,對當前糧食工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促進糧食工業的健康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過去十年間,中央和地方政府對糧食生產的關注,加大了對糧食的投資力度,多次上調了糧食的收儲,激發了基層干部抓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同時,受人民幣匯率、商品、海路等因素的影響,大體而言,我國的糧價比國際市場高,糧食進口量逐漸增加,部分地區存在短期內供應過剩庫存增加的情況,因此,采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式,能調整糧食產業結構,降低庫存,降低糧食生產成本。
從我國糧食流通市場化進程發展分析而言,我國糧食安全重點放在了糧食的生產量上面,能夠實現糧食的全面,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而隨著如今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糧食種植過程中注重糧食的種植質量以及生產數量,糧食的生產在于科技手段的有效應用,在于改變傳統的糧食宗旨思想,讓消費者有更多的糧食選擇。由于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更多消費者提供了個性化的需求,糧食產業也受到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進行了糧食產業消費市場的細分。在市場需求和消費信息方面產生了消費錯位現象由于糧食消費市場疲軟,導致糧食品種供應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沒有需求緊缺的產品供給[1]。所以立足市場需要,加速我國糧食供應結構調整,將有助于我國糧食加工、消費鏈的合理調整,促進我國糧食流通市場化。
中國糧油加工業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快速發展,特別是主糧產業化快速發展,打破了過去對原糧加工的路徑依賴。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國目前一些糧油加工產業,只注重“吃得飽”,而非“吃得好”,隨著供應能力的持續增長,造成的產能過剩也越來越明顯。傳統的面粉、大米、食用油的加工利用率較低,有些地區的開機率還不到30%。反映在市場上的是無效性的供應,企業之間的競爭都是以價格、扶持、營銷為主,他們總是認為糧油產品的彈性比較小,缺乏對產業審計的關注度,反應能力不足。要加速工業發展,首先要找到有效的市場需求,改善品種結構和加工技術,推動工業轉型,轉變產品單一、有效供給嚴重短缺的局面。
糧食是最基礎的食物,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中央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尤其是“量與質并重”。從糧食供應的角度來看,以前的糧食供應是以量為基礎的,現在則是以保證糧食的質量和安全為重點。其中一個方面是農業發展方式的改變,由單一的化學農藥和提高糧食產量向注重品種和質量的轉變。減少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保持土地的肥力,并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要實現糧食保障,就必須從全局的角度對環境差、耕地污染、不能滿足于對質量和安全需要的生產方式進行調整,同時要加強對糧食優生區等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產品供應,加強各產區、各地區的共同努力,穩定提高糧食安全水平。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農業系統發生了多次的變革,糧食生產從解決溫飽問題、自給自足開始,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模式。根據幾十年來的發展狀況,總結出兩個方面:第一,糧食生產解決了溫飽問題,并積累了初步的發展經驗;第二,我國的糧食生產與市場的競爭相結合,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工業經濟鏈條。
糧食問題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并為我國的糧食工業提供了初步的發展經驗。中國國土廣大,耕地的比例卻很低。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國,土地資源緊張,糧食生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國家政府單位針對當前糧食種植以及相關產業的問題,及時調整糧食政策,鼓勵農業技術的有效應用以及農業經濟的發展解決了當前人們的溫飽問題,實現了自給自足,也使得糧食產業不斷增加[2]。
糧食經濟與市場競爭的結合,開始形成產業經濟鏈條中國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將農產品與食品產業融合在一起。中國的糧食工業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已基本形成了一條基本的生產鏈,包括生產鏈、供應鏈和需求鏈。這說明我國的糧食生產、供應、銷售已經實現了自然的分解,各個環節的經營與經營,必將促進我國的糧食工業快速發展,提高我國的糧食經濟競爭力。
我國糧食工業各環節之間的聯系有待加強。我國的糧食產業已經形成了生產鏈條、供給鏈條和需求鏈條,但是我國的糧食生產和需求,卻因為供貨商對市場的需求不夠準確,導致了產量和質量上的不足。另外,由于糧食工業的供應鏈不能很好地銜接產品與需求的鏈條,往往會導致供求矛盾。一旦發生這種狀況,作為糧食生產主體的個體農民將會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而政府又要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3]。
近年來,我國經濟由勞力為主轉向技術密集型,同時也倡導精耕細作,以提高經濟質量和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當代,它的突出體現是:糧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條拉長、產品市場日益豐富,有些人將此時期稱為“吃啥有啥”。在今后,也就是在深化改革之后,我們能否將糧食工業帶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我們稱之為“啥好吃啥”,這要從糧食工業的改革和創新上取得新的進展。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將“吃得好”作為我們的首要政策。此外,作為一個糧農,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啥好吃啥”。為滿足消費者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糧食人服務生產和消費兩大“千家萬戶”的基本目標。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調研,要真正了解“好產品”是今后糧食消費的發展方向。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的一系列重大論述和論述,根據當前的改革政策,創新發展是關系國家民族未來命運的重要內容,將創新發展置于國家發展大局的中心地位,也是我國改革的重要思想引導。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糧食工業發展的永續動力。強化糧食技術創新、提升糧食深加工技術、研發引領市場需要的新產品、擴大食品加工范圍、完善產業鏈條、消除“孤島現象”、從“糧”向“食”轉型[4]。推動糧食經營方式的創新,開拓新型的市場營銷方式,加速糧食產業的融合發展。要強化食品經營管理的創新,推進食品體制的深化,糧食企業應當健全自我企業內部的治理體系,改善糧食的有效調控手段,建立一個開放、透明的商業環境,通過機構強化創新探索產學研融合的糧食孵化基地,進一步實現科技、制度、開放有機統一協調發展,通過創新企業文化打造人才隊伍,提升內部的生產力等不同方式,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和動力,構建完整的創新體系,從而把握住當前糧食企業的產業發展主動權。
“綠色發展”是古今融合、東西交匯的一種嶄新的發展思想。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長期處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少循環的狀態,其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對環境和生態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存在著食品安全隱患。要想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思想,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根本方針,大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對糧食業來說,就是要把綠色食品和綠色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把綠色理念和技術貫穿于整個產業鏈條,實現綠色產業的全方位發展。加強綠色糧倉的建設,開發新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為綠色電力供應。大力發展富氮、低氧等綠色儲糧技術,利用生物物理、生物等新技術,保障食品安全、衛生。
從某種意義上說,協調發展就是均衡發展、統籌發展、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糧食消費存在著糧食主產區、平衡區、主銷區三大區域。由于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空間分布自然不均衡,加上糧食加工業布局的不合理,很容易造成一方面大量的糧食生產積壓,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大量的加工原料儲備不足的問題。這就給我國的糧食物流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和更高的流通成本。為此,必須加強糧食生產和銷售的銜接,并解決糧食地區和品種之間的矛盾。要加強糧食生產、流通和加工等方面的協調發展。
開放是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關鍵要素,沒有開放,我們的經濟就不會騰飛。食品工業也是一樣,必須全面開放,內外兼顧。加快建立儲備糧承儲市場,全面放開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鼓勵已在國內投資的外企與國內合資公司進行合資經營,適度參與國內糧食企業的重組和產業鏈的整合,而不會損害行業的安全;支持“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強化國內外糧食貿易,促進“一帶一路”等重要區域產能合作,促進我國糧食加工能力的轉移。
堅持以糧食全產業鏈為重點,突破糧食生產與流通的邊界,扶持糧食加工、商貿企業進行深度布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避免市場上的無效供給過剩。要主動適應糧食生產的變化,要把糧食儲備調節和糧食加工轉化結合起來,使糧食的調控更有針對性、更及時。支持技術研發、推廣、質檢、物流、信息等糧食生產鏈條服務,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信息化的來臨給我國糧食工業帶來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也給我國的糧食工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積極適應“互聯網+”帶來的新形勢,積極發展糧食電子商務,促進線上和線下的融合[5];要加快建立智能化的糧倉,使糧食生產的各環節、各環節、各環節的信息化、系統化、智能化,提高糧食流通的效率;建立各級糧食管理平臺,運用信息化技術,增強糧食管理的靈活性、準確性、經濟性;要加強聯網,加強數據共享,增強系統間的信息互聯互通。
糧食經濟產業的發展需要考慮糧食生產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適應當前我國糧食工業的發展情況,由簡單分工朝著高層次的分工進行獨特發展。轉變糧食產業的發展方式,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改善供給質量,以當前糧食經濟產業的精神為導向,擴大有效供給,增加供給結構的需求彈性。以這樣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提升了糧食的生產力,更好地滿足國內人民的糧食需求。除此之外,還需要適應當前的經濟全球化發展環境,將糧食經濟產業增長點放在國際貿易資源整合方面,以“買全球、賣全球”為目標。
綜上所述,在供給側結構改革背景下,要充分認識到當前糧食經濟產業的發展重要性價值,認識到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要結合我國提出的相關改革政策,創新糧食經濟發展模式,實現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目標,助力糧食產業經濟騰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