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沁萍,李軍紀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山西 030001
護理學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護理人才培養的重要來源,教育管理部門和醫學院校一直重視護理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1-2]。護理學專業培養人才的根本目標是培養既具備扎實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還有一定人文素養的新型護理人才[3-4]。這一培養目標為護理學教育指明了培養方向。長期以來,受“重臨床,輕基礎”觀念的影響,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基礎醫學課程略有壓縮,早在2004 年,原國家衛生部科技教育司《關于我國護理人才資源狀況分析和加強護理緊缺人才培養工作的建議》指出,應加快推進護理學教育教學改革,專業基礎課中減少醫學基礎性知識的比重,增加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內容,以突出護理的內容和特色[5]。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向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工作也從醫院擴大到社區和家庭[6],因此,對護理人員的能力和素質有了更高的標準,同時,對醫學院校的護理學教育也提出了更多期待。近年來,我國高等護理學教育已取得很大進步,臨床護理及對策研究方面有顯著進展,但是護理學科研水平與國內優秀醫學院校醫學專業相比尚有差距,基礎科研能力仍有待提高[7]。基礎醫學相關課程是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學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溝通的重要橋梁。護理學專業相關的基礎醫學課程包括組織學與胚胎學、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學習這些課程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理論知識,同時對臨床護理實踐也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如學習人體解剖學可為學生準確完成臨床護理技能操作奠定形態學基礎[4];組織學與胚胎學是解剖學知識的繼續深入,同時也為其他后續基礎及臨床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基礎[7]。隨著護理學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基礎醫學課程教師也在不斷探索改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本研究就護理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現狀和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護理學專業的基礎醫學課程主要包括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中山大學護理學院護理學本科的課程體系包括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藥理學、病理學等;天津醫科大學護理學專業的基礎醫學課程包括正常人體結構、正常人體功能、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
基礎醫學課程體系繁多、復雜,各學科之間聯系緊密,如人體解剖學是各學科的基礎,生理學是病理學的基礎等[8]。雖然基礎醫學各學科之間的知識內容有一定的聯系,但各課程的教學模式相互獨立,學科劃分明確,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只注重本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獨立性,造成基礎醫學各學科間知識過多的交叉和重復,浪費課時,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習效果不佳,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主動性不強、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扎實,不利于綜合素質培養[4,8-9]。另外,護理學專業雖然有明確的培養目標,但并不是所有的基礎醫學課程都能根據護理學專業特點來制定教學大綱、安排教學內容、調整教學課時、執行教學計劃,大多與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相似,導致護理學專業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10]。
教學方法是以教學目的為前提、教學原則為指導,師生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共同進行的一種具有特定秩序的教學活動,是開展教學的紐帶和方式[11]。護理學專業的基礎醫學課程知識繁雜、枯燥,多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為主,再輔以多媒體PPT 課件,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差。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課堂氛圍不夠活躍,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是學好知識的主導因素[12-13]。學生的學習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很少參與課堂互動,缺乏學習主動性,有的護理學專業學生認為自己不會從事基礎科研工作,對基礎醫學課程不重視,也不感興趣。比如解剖學實驗課中,由于護理學專業的學生中女生偏多,尸體標本和實驗室獨特的氣味讓學生感到不舒服,而不愿意接觸標本,導致許多學生不主動動手觀察標本,從而影響解剖學實驗教學效果[4]。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在學習這一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吉首大學醫學院梁成青等[14]將以問題為導向(PBL)教學法應用于系統解剖學教學中,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PBL 教學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自主參與意識,提高自學能力,進而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2014 年,山西中醫學院楊琬芳等[15]在中醫護理學專業醫學免疫學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轉變教師角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快樂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重慶醫科大學龍志敏等[16]在護理學專業學生中以護理應用解剖學為導向,結合護理學專業性質,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在講解某一部位急性感染時,通過口服、肌內注射或靜脈輸注等不同的給藥途徑,這樣與臨床護理應用的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外,教師也可以采用精選案例、組建學習興趣小組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17]。
根據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基礎醫學課程內容安排與臨床醫學等其他專業有所不同。目前,護理學本科學制大多為4 年,相比于5 年制其他專業而言,課時有限,因此需要科學安排課程及各學科教學內容。在基礎醫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護理學專業的需求和特色,緊密結合臨床,適當取舍和裁減教學內容,做到“全而泛”,但受課時限制,還要做到簡明扼要,重點突出[6,12]。在護理學專業解剖學教學中,重慶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為適應專業需要,改革課程教材,在保留本課程主干的前提下,適當刪減教材內容,同時增加臨床護理解剖學內容,如淺表標志、體表投影、穿刺技術、插管技術等[18]。
基礎醫學各學科之間相互獨立,但又聯系緊密,在教學過程中,各學科知識點存在過多交叉和重復的現象,浪費學時,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正常人體和疾病的理解,以“器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應運而生。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從形態學與機能學結合的角度出發,從基礎醫學相關課程改革入手,按照“從正常到異常、從疾病到藥物治療”的原則,將生理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課程中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的相關章節和內容進行重組整合,整合后課程總學時數比未整合之前縮減了8個學時,學生期末閉卷考試成績也優于未整合內容,學生對整合課程教學非常認可[8]。課程整合過程中,將基礎醫學理論知識與護理學臨床實際工作需要相結合,重新制定教學大綱,整合教學內容,刪減不同學科之間交叉和重復的知識點,調整教學課時,探索適合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基礎醫學整合課程體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提高綜合能力[19]。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20]。在護理學專業生理學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不佳,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采用案例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護理學專業生理學案例教學設計中,案例包括2 種類型:一類為引導型案例,以簡單的案例切入教學,主要目的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另一類為探討型案例,即綜合型案例,目的是讓學生不僅學習基礎知識,對生理學知識的難點、重點內容也要全面理解和掌握,幫助學生橫向理解所學內容。這兩種類型的案例教學法,在生理學中的應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護理學專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21]。
基礎醫學課程內容多且抽象難懂,專業性強,教學課時相對有限,單純采用一種教學方法,可能無法滿足教學需求,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多種教學方法聯合實施的教學模式。哈爾濱醫科大學王秀麗等[22]在護理學專業專升本學生的病理生理學教學中引入“三明治”教學方法。“三明治”教學是以小組討論為主要形式,教師組織并引導學生根據教學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三明治”教學包括課前準備、導入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分組討論和交叉式討論、學生匯報、教師總結、融入傳統教學方法7 個步驟。將三明治教學法融入傳統教學模式中,提高了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習主動性。王越等[7]在護理學專業本科組織學教學中采用學科聯合PBL 教學的模式,改變傳統PBL 教學中單一學科課程、同一專業教師引導的教學形式。在護理學專業組織學教學中,學科聯合PBL 教學模式由組織學教師和基礎護理學的教師協助共同指導,開展組織學課程中臨床護理案例的PBL 教學,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熱情高漲,獲得了更加專業的臨床知識,培養了科研思維,同時也啟發了教師的科研思路。何平等[23]在護理學專業生理學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包括多媒體教學、PBL教學、類比法教學、分段總結法教學、橫向對比法教學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護理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之路任重而道遠,既要符合基礎醫學各學科的自身規律,又要體現護理學專業學生的特點,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不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認真探索適合本學科的教育教學新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護理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