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僑批檔案作為文化文物單位擁有的傳統文化資源之一,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創意源泉,從中挖掘和培育優質IP是僑批檔案有效開發和利用的重要途徑。文章從核心價值、精準定位和僑批文化三個方面分析了僑批檔案文化創意優質IP的核心要素構成,并據此從持續挖掘經典內容、構建僑批IP文創全球化視野、適應優質IP的市場化與社會化要求方面提出了推進僑批檔案文化創意優質IP培育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數字人文;文旅融合;僑批檔案;檔案開發;文化傳承;文創產品;優質IP;文創產業
Abstract: Qiaopi archives, 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owned by cultural heritage units, provide a rich sourc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Excavating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IP from the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ffectively develop and utilize Qiaopi archiv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re elements of high-quality IP for cultural creativity in Qiaopi archives from three aspects: core value, precise positioning, and Qiaopi culture. Based on thi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IP for cultural creativity in Qiaopi archiv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inuously exploring classic content, construct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novation in Qiaopi archives, and adapting to the market-oriented and socialized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IP.
Keywords: Digital humanities;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Qiaopi archives; Archive development; Cultural inheritanc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High-quality IP;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2016年5月,文化部聯同多個部門共同發布了《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該文件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掀起文化遺產的文創熱。近年來,隨著5G、大數據、擴展現實技術等數字化科技要素的發展,文旅融合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數字化是指將信息利用一定的技術轉換成數字格式的過程。僑批檔案蘊藏著豐富的僑批文化,從中挖掘和開發優質IP可以有效推動僑批檔案的內容利用、創意提取和生產,并且利用數字化在數據的處理、存儲和傳播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有利于破解資源難以替代、體驗難以復制、需求難以預判等發展難題,建立起僑批文化創意產業和規模經濟體系,進而實現僑批原有價值的增值。在文創的成功案例中,故宮所開發的“大文創”系列最受社會各界的認可,形成了廣為稱道的“故宮模式”,為僑批檔案IP的開發和培育提供了成功的經驗。[1]本文擬對僑批檔案文化創意優質IP的核心要素進行分析,提出培育僑批檔案優質IP的策略,以便為創作和開發僑批檔案優質IP提供依據。
1 IP的定義與發展
1.1 IP的定義。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一般將其翻譯為知識產權、智慧所有權或智力成果權,主要指的是人類對其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形成和積累的智力成果的專有權利。[2]沿襲自1967年簽訂使用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中所提出的概念。我國1987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將知識產權認定為公民享有的一項民事權利,包含了依法以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為基礎而具有的相關權利。在IP這個概念中,核心要素是承載著創意和思想且被市場和廣大用戶認可、接受的各類內容和符號,這些內容和符號既可以是傳統的,也可以是新創作的,涉及文化的各個領域,如動漫、音樂、影視和游戲等。具有一定價值的IP可在市場上引起用戶的廣泛關注和情感共鳴,從而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僑批檔案是一種珍貴的文獻遺產,在學術上對研究社會史、華僑史、金融史等都有極高的史料參考價值,且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也有獨特的價值。
通常來說,IP的概念從類型上來看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公共IP,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可自由使用。由于僑批主要形成于1949年以前的歷史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僑批的寄送者、接收者及相關服務提供者大都已離世,因此在當前收藏于檔案機構的許多僑批檔案中存在著大量公共IP。同時,僑批的批封、批背、批信內頁等也都屬于公共IP的范疇,可任意融入新鮮的時尚設計元素。第二類是基于僑批創作出來的專屬IP或已有版權IP。這類IP由于加入了創意,因此具有版權歸屬,不能再被任意地免費使用。第三類IP是自創IP。自創IP主要是在零基礎上進行的新創,并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和喜愛。例如,汕頭市一些文化創意公司已開始基于僑批進行文創領域的探索,設計了一些文創產品、僑批主題微信表情包等。自創IP經過培育以后可以轉化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屬IP或已有版權IP,也是優質IP培育的主要任務。
1.2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從全球范圍來看,2016年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出收入達到2.25萬億美元,在全球范圍內創造了2950萬個工作崗位。2016年5月,文化部聯同多個部門共同發布了《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該文件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掀起文化遺產的文創熱。在文創的成功案例中,故宮所開發的“大文創”系列最受社會各界的認可,形成了廣為稱道的“故宮模式”,為僑批檔案IP的開發和培育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近年我國文化相關產業增加值不斷增加,由2016年的5579.8億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8137.8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了4%,正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之一。其中,2019年東部地區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7017億元,比2018年同期增長6.7%,占全國比重為75.6%。
當前,檔案業界對僑批檔案的開發與利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這種開發利用仍然比較淺層且存在后勁不足問題。目前,已有一些文化創意企業或機構著手對僑批文物檔案的內涵進行挖掘,選取其中最具特色和最能體現僑批文化價值的元素,將其交由專業的文化創意設計團隊進行藝術創作和產品設計,開發出了僑批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如胸章、書簽、背包、圍巾、折扇、筆記本、明信片、信箋、筆等。
總體來看,當前針對僑批檔案進行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設計實踐仍然比較有限,且開發出來的產品受市場認可的程度仍然較低,社會對僑批檔案相關文化創意產品了解較少。
2 僑批檔案文化創意優質IP的核心要素分析
2.1 核心價值。文化創意產品也被認為是文化創意相關的衍生品,在整個文化IP消費鏈條中所處的位置是末端的位置,因此圍繞僑批檔案優質IP所開發的文化創意產品必然是以內容為王、以創意制勝的產品,也就是說優質內容是文化創意產品得以推廣和形成市場價值的關鍵所在。
故宮文創產品之所以如此受到公眾的熱捧,與故宮本身作為熱鬧旅游地的身份是分不開的,吸引人們的在本質上仍然是故宮古代宮廷文化在當代的魅力。僑批中的“批”字是潮汕話中的“書信”的意思,而僑批則指的是海外華僑給國內親友寄出的書信與匯款等相關物件,被認為是一種帶有情感的金融產品,因此呈現出“銀信合一”的特征。其中包含的忠義孝悌的文化價值,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3]
僑批檔案記錄了華僑早期在海外打拼的辛酸故事和愛國行動,展現了華僑在異國他鄉努力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和誠信精神。顯然,僑批檔案所承擔的僑批文化符合優質IP的特征,是民族記憶和民族思想的集中體現,而基于這類優質IP所開發出來的文創產品是僑批檔案及其文化在文化服務載體、傳播途徑上的延伸與拓展,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發展和轉化,其核心價值仍然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高度一致。
2.2 精準定位。僑批是近代以來我國東南沿海省份興起的移民潮帶動下的產物。僑批業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初,并在20世紀發展到鼎盛,其業務覆蓋區域遍布中國東南沿海諸省及東南亞國家。在汕頭僑批文物館收集的10萬多封僑批中,寄批地分布于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我國香港、印尼等眾多國家或地區。顯然,遍布海外的海外僑胞以及國內東南沿海地區的民眾構成了僑批檔案優質IP的龐大潛在受眾群體,這些人員也可能成為僑批IP文創衍生品的主要消費群體。例如,故宮受民眾的喜愛,其開通的微信公眾號每次發布“廣告文”通常都會獲得“10萬+”的閱讀量,與其相關的系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豆瓣評分高達8.8分,說明優質IP所擁有的龐大用戶群體能夠帶來極大的流量。
僑批檔案作為優質IP的來源在受眾與流量上具有兩方面優勢:一是收藏僑批文物、檔案的機構本身屬于公共文化機構,每年接待了大量民眾前來參觀,入館人次相當可觀,因此具備了成為優質IP的流量基礎,且文物、檔案機構在受眾群體上也涵蓋了學生、學者及普通民眾等各類群體,其在年齡、階層和教育背景方面都比較多元化,入館參觀者在文化與知識消費方面具有比較大的需求,其消費質量能夠達到比較高的水平。二是僑批檔案所涉及的對象涵蓋了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的群體,尤其是在2013年申遺成功以后被納入到了世界記憶名錄,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了更大的知名度。因此,通過設計和開發僑批IP相關的文創產品,可有效挖掘海內外用戶的消費潛力,滿足個性化精神消費需求。
2.3 僑批文化。僑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承載了海外華僑的愛國主義文化、家庭文化、誠信文化等。夢工廠CEO卡森伯曾指出,好的故事是電影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而好的故事在故事結構、視覺體驗、故事情節和人物表達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現。[4]僑批檔案優質IP也具有類似的特點,所承載的僑批文化的歷史淵源和藝術傳承仍然是這類優質IP創作得以持續進行的生命之源。
僑批文化所包含的經典故事、深厚文化認同為基于僑批檔案進行優質IP的開發與培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例如,在小說創作方面,作家陳繼明以僑批文化為素材創作了長篇小說《平安批》,描述了潮汕僑商“下南洋”的奮斗史;在影視劇創作方面,《浴血僑批東興匯路》《第七封家書》等講述了海外愛國僑胞籌集支援抗日戰爭募捐和支援抗戰的故事;在紀錄片方面,中央電視臺制作了《國家記憶》之《跨越山海的家書》。這些小說、影視劇和紀錄片均以僑批文化中的移民闖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為內核進行創作,是人們所熟悉的故事內涵和傳統情懷。因此,根植于僑批文化的土壤,汲取其歷史與藝術養分,能夠孕育出優質的僑批文化IP。
3 僑批檔案文化創意優質IP培育策略
3.1 依托僑批檔案資源,持續挖掘經典內容。僑批所承載的僑批文化在當代仍然具有強烈的時代價值,以僑批文化為主要內容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具有豐富的資源基礎。東南沿海地區的文物、文化和檔案機構位于華僑聚集地,在收集僑批檔案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目前已積累了大量僑批檔案。其中,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征集收藏的各類僑批達到了11.6萬封;汕頭僑批文物館收集的僑批有10萬多封;泉州市檔案館收藏有實物“僑批”2592封左右、掃描件3.1萬余件;晉江市檔案館約有2500封“僑批”。
此外,CADAL(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還資助汕頭大學圖書館建設了僑批數據庫,截至2020年共收錄了7萬條元數據和600dpi高清圖像檔案。顯然,僑批檔案收藏機構能夠以豐富的僑批檔案資源為基礎,再結合新時期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場規律與社會特點,從僑批檔案中提煉出不同的元素,面向各類人群進行文創內容產品的開發。在此基礎上與海內外各類機構、行業開展廣泛的合作,推動僑批文化與科技、影視、游戲和旅游等多個領域的深度融合,創造出能夠滿足更多受眾需求、深受社會大眾喜愛且具有明顯社會經濟效益的文創產品。例如,以僑批檔案中豐富的僑批故事為基礎,結合當代我國大力推動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需要,對這些孝義、守信和愛國的故事進行挖掘、整理,可將其制作成為當代的人文節目、影視作品和二次的文藝創作作品;可從僑批檔案中的信封、文字、印章戳記、書法等資源挖掘文化創意,將其變成適應當代民眾審美的各種商品。
3.2 面向海內外華人,構建僑批IP文創全球化視野。根據《潮州志》的記載,1946年前后與潮州相關的潮幫僑批局多達582家,其中本土和海外的潮幫僑批局分別有131家、451家。到1949年前,以海外寄回的批款為生的潮汕地區居民數量占到了潮汕地區總人口的40%~50%,部分鄉村的這類居民數量甚至占到了總人口的70%~80%;若以家庭為單位,每月批款平均約占到了家庭總收入的八成之多。顯然,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有大量民眾都曾聽過或直接受惠于僑批,這些物件不只是簡單的家書和匯款,更是海外僑胞擔當意識和責任感以及對祖國家鄉親人深深的掛念。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世紀50年代初,全球華僑華人規模有1200萬~1300萬人,到2008年全球華僑華人總數超過4500萬人,而近年分布于東南亞地區的華僑華人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然維持在73%的水平。[5]汕頭市委副書記、汕頭市市長鄭劍戈指出,潮汕籍的海外僑胞數量約占到了全球海外僑胞數量的四分之一。不難看出,以潮汕地區居民和潮汕籍僑胞為代表的龐大海內外華人群體構成了僑批IP文創產品的主要潛在消費群體,但如何精準挖掘各年齡段海內外華人對僑批IP文創產品的需求,開發出各個年齡段人群可接受的僑批IP文創衍生產品,是僑批優質IP開發和培育過程中應重點思考的問題。
僑批檔案具有很高的對外文化交流、史料與現實價值,在對其IP進行挖掘與培育的過程中需要與當代的需求和國情進行結合,與對僑批文化有著相同認同的海外地區開展合作,共同推進僑批檔案優質IP的培育。
對僑批檔案優質IP的培育要實施國際化策略,在滿足對外文化交流需求的同時,還應當探索通過合作推動僑批檔案優質IP培育的國際化發展,通過實施跨國合作的僑批檔案IP培育項目培養國際化的僑批檔案文化創意專業人才,開拓僑批檔案IP文創的全球化局面。
3.3 整合多方力量,適應優質IP的市場化與社會化要求。整合不同領域、行業的力量,促進各方力量開展共同的合作,打破各個社群之間的隔閡,形成強大的擴散力。
一方面,在文化產業內部進行結合,將從僑批檔案中提取的優質IP與僑批文化、技法(如僑批實物制作工藝、傳遞模式等)及最新的技術(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進行結合。從僑批檔案中提取的IP主要以內容見長,雖然由于僑批檔案數量眾多、內容多樣且檔案保存機構解讀僑批檔案的能力欠缺,再加之當前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多樣,僑批檔案優勢IP培育和傳播的難度都在不斷增大,但僑批檔案IP內涵的豐富性也表明多方力量共同參與IP培育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若能夠有效挖掘僑批檔案的特點,將其與非遺傳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以及人工智能發展的趨勢進行有效結合,那么很可能會打造出顏值、氣質倶佳的文創產品。
另一方面,與非文化產業開展跨界合作。僑批檔案的優質IP可以將其具有創意性、知識性和藝術性的內容輸出給非文化產業領域,幫助提升其他非文化產業產品與服務的文化藝術特性,進而提高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值,推動其他產業的轉型與升級。這種合作的實現,既需要加大對僑批檔案優質IP的挖掘與培育力度,將優質IP融入其他行業的產品與服務之中,使其與同類產品與服務相比,在具備基本的功能基礎上還承載了僑批的相關歷史故事和情感,幫助其成為具有文化、溫度和體感的產品與服務,也可以與商業中心、城市空間、旅游景點等進行合作,將僑批檔案優質IP的創意、知識與智慧技術進行結合,共同應用于城市建設之中,打造僑批文化的展示窗口、將僑批文化融入城市功能和市民的生活體驗之中,以打造城市的文化氛圍,吸引年輕人的關注。
4 結語
優質IP的價值主要由創意、內容和粉絲等多個方面的因素決定,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具有一定價值的寶貴資產,可以在價值鏈和產業鏈中不斷增值。僑批檔案作為一種具有對外交流、歷史、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價值的僑批文化記錄載體,探討如何從中培育和開發優質IP,對于僑批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都有重要的意義。然而,要實現僑批檔案相關優質IP的有效挖掘,目前仍然受到政策、體制和人才等眾多因素的制約。內容作為優質IP的核心要素,既是僑批優質IP的市場基石,也是將僑批文化進一步推向國際的關鍵所在。收藏僑批檔案的相關機構應以自身的藏品、職能作為出發點,結合僑批檔案的特點,基于海內外華人的需求充分挖掘僑批文化,通過大膽創新、精耕細作,不斷推動僑批文化與當代人們的生產、生活進行有效融合,挖掘數字文旅發展潛力,以在活化利用中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傳承。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基礎理論研究粵東西北專項課題“社會記憶視角下僑批檔案的歸檔與開發利用策略研究”(項目批準號:GD20YDXZTS3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俞承晨.超級IP視角下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品牌意識——從故宮博物院的品牌推廣得到的啟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11):7-11.
[2]姜菁斐,高長春.創意產品設計中的IP思維與價值共創模式分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5(06):188-191.
[3]羅鏗.數字人文背景下僑批檔案資源的開發模式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9(05):83-87.
[4]石雪.夢工廠動畫電影中“美國夢”的詮釋[J].電影文學,2017(16):121-122.
[5]莊國土.世界華僑華人數量和分布的歷史變化[J].世界歷史,2011(05):4-14.
(作者單位:廣東省粵東技師學院 肖鴻強,碩士,副研究館員 來稿日期: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