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潔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城市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不斷深入,大量城市、鄉村獲得升級更新,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生活需求。其中對于現代化城市建設來說,似乎高樓大廈、鋼筋混凝土已然成為其重要標志,但其中仍留存大量傳統建筑、歷史建筑,蘊含深厚文化歷史內涵,若不注重方式隨意改造,將會對這些千年文化載體形成嚴重破壞,不利于城市未來發展。因此,本文將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結合赤坎古商埠歷史街區保護與再生工作實例對歷史街區升級、保護等相關措施展開討論,希望對我國其他城市歷史街區保護與再生工作提供參考,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歷史街區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價值。
基于城市更新視角下,歷史街區主要表示城市中,古跡、文物、傳統建筑較為集中區域,或可體現城市傳統風貌與文化特色的街區。
首先,對于保護方面來說,主要表示禁止對街區內傳統歷史文化古跡、建筑造成破壞,確保古跡、建筑等相關歷史文物獲得可持續發展。其次,對于再生方面來說,表示通過合理規劃設計、技術手段,以多元化形式提煉歷史街區傳統文化要素,使傳統文化與現代規劃手段有機融合,使優良傳統文化得到繼承與發揚,同時增強歷史街區運營效率,促進歷史街區與現代化城市獲得共同發生。
歷史街區承載著該區域歷史發展進程,同時也作為歷史文化載體、作為城市歷史縮影,充分凸顯城市歷史文化特色、風貌特點、人文風情等,因此也可以理解為:歷史街區擁有極高文化價值。
歷史文化與歷史風貌自身便具有獨特美感,由于歷史街區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內涵,因此歷史街區便擁有極高藝術與審美價值。與此同時,歷史街區正是因為擁有獨特藝術美感與價值,人們置身其中時,便可覺醒民族意識與歷史文化思想,例如我國紹興,其作為典型江南歷史文化城市,內部含有大量歷史街區,其中馬頭墻[1]、小橋等傳統建筑可為人們帶來獨特藝術美感,其也成為當地城市文化標志。
歷史街區猶如城市文化名片,具有一定功能價值。歷史街區不僅承載豐富歷史文化,同時還可為他鄉游客展示當地風貌與人文精神。通常來說,歷史街區具有獨特地理位置,大部分歷史街區還會位于城市中心,也是游客聚集地,因此也可以看出,歷史街區擁有極高功能價值,更應對其進行保護與更新。
相比于現代化商業街來說,歷史街區蘊含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同時還迸發出巨大商業生機、潛力。因此在城市更新視角下,為做好歷史街區保護與再生工作,可采用以下方法:
(1)再現傳統歷史空間
為充分再現傳統歷史空間,規劃可靈活應用設計手段,對歷史街區進行更新升級,確保歷史街區凸顯當地歷史文化特色。開展規劃設計過程中,重點處理內容應包含建筑空間、建筑結構、建筑色彩等。通過這種方式,可提高設計原真性,使傳統歷史空間得以重現。但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應首先掌握當地歷史文化,理解文化真正含義,不可盲目復古、模仿。與此同時,由于經過歲月長河的洗禮,部分街巷空間難以真正重現,規劃便可在其中增添部分現代休息娛樂設施,不僅可對原本歷史空間形態進行保護,還可為游客提供休憩環境。
(2)空間延伸方法
歷史街區保護與再生工作開展過程中,除開發保護歷史文化空間形態外,還應對其進行一定延伸,同時確保局部空間與整體空間風格不發生沖突[2],促使歷史街區綜合空間形態更具完整性、多元性。例如西安大唐歷史街區延伸,規劃設計在尊重當地傳統文化特色前提下,融入多重全新空間元素,使歷史空間使用功能更加豐富,保障建筑材料色彩與原本街區色彩統一、結構與街區外觀統一,使歷史街區空間得到延伸的同時,發揮規劃設計原真性優勢。
(3)融合新型結構材料與傳統符號
開展歷史街區保護與再生設計過程中,傳統建筑可能會存在外觀破損、空間無法滿足城市發展需求等問題,為解決這種現象帶來的影響,應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將傳統符號合理加入新型結構材料內,如瓦脊、斗拱[3]等,新型結構材料可采用木桁架、鋼架等材料。通過這種設計方式,使新型結構與傳統符號互相融合,不僅可滿足歷史街區功能需求,還可凸顯地域傳統歷史文化特色,達到新舊共生設計目標。
(4)置換街區新舊功能
從目前我國歷史街區改造更新情況來看,可將街區新舊功能置換劃分為兩種:一種為歷史傳統工業區置換為藝術文化街區;一種為傳統居住街區置換為現代商業與休閑區。無論哪種街區置換,通常都會在置換完成后發生功能變化。而基于城市更新視角下,歷史街區保護與再生的置換模式則更傾向于后者,除傳承、發揚歷史街區傳統文化內涵、改善街區現狀人居環境的同時,還需在街區內加入休閑、旅游、娛樂等功能,使現代、傳統功能獲得整合與碰撞,讓游客在休閑娛樂過程中更好地感受傳統歷史文化魅力。
(5)做好街區保護與開發
歷史街區中含有大量歷史遺跡,可凸顯當地歷史文化特點。因此基于城市更新視角開展歷史街區保護與再生工作過程中,應將保護、更新、開發完美融合,確保街區在傳統、弘揚歷史文化的同時,充分滿足現代社會、現代城市發展需求。
城市更新核心便是城市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應同時兼顧經濟的和文化的發展。因此在歷史街區保護與再生工作開展過程中,不僅要全面保護歷史街區文化內涵、傳統風貌,同時還需適當平衡商業價值與經濟效益。歷史街區主要特點便是擁有豐富歷史資源與文化資源,可以將其適當轉化成旅游資源,同時結合地理位置、區域優勢,將各項資源作為工作開展基礎,引進社會資本,促進當地商業進步的同時引導旅游業獲得發展,使歷史文化與街區經濟取得共同進步,同時也能為街區的更新帶來新的動力。
本文選取湛江市赤坎古商埠歷史街區,對其保護與再生方式進行分析。赤坎古商埠歷史街區位于湛江市中心,始于南宋時期,興盛于法租界廣州灣時期,作為千年文化載體,乃湛江城市的源脈之地。該街區具備豐富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開發價值,也是赤坎區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的重點項目之一。項目組編制了《赤坎古商埠保護與開發更新規劃暨城市設計》,之后結合規劃方案開始指導對古商埠歷史街區進行保護與開發更新工作。
對赤坎古商埠歷史街區環境調查前,項目組對當地居民與游客進行調查,通過調查問卷方式得到相關數據,見表1。

表1 歷史街區吸引力要素調查數據表
通過對調查表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歷史街區內民國古商埠的歷史文化氛圍、傳統的市井生活氣息、南洋騎樓建筑群、明清古碼頭等都對游客產生了極大吸引,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因此可以判斷:對于游客來說,相比于其他現代旅游項目,人們更想感受歷史街區的傳統文化氛圍和市井氣息。因此在赤坎古商埠歷史街區的保護與再生工作開展過程中,項目組將工作重點置于傳統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以及市井生活場景保持方面。
在確定赤坎古商埠歷史街區保護更新方案前,項目組聯合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古商埠地區進行了實地調研,發現該區域歷史核心價值為10個明清古碼頭、三民路的南洋騎樓建筑群、以及街區內散布的歷史建筑。因此將此次規劃設計重點置于保護建筑古跡與歷史文化方面,同時還需確保規劃設計方案滿足建設要求,不對周邊環境造成破壞。完成實地走訪后,項目組將歷史街區劃分成三大區域:歷史價值保護區域(核心保護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與再生區域(風貌協調地帶)、以及外圍的歷史與現代城市協同發展區域。
制定設計原則前,項目組首先對此次項目定位進行策劃,依據歷史街區不同區域歷史價值,將其劃分為保護、整建與重建。街區整體以保護和微更新方式的整建為主,局部建筑面貌不佳、歷史文化價值低的地區予以拆除重建。對規劃核心進行策劃時,將重點內容設置為保護和展示赤坎南洋風格建筑群和傳統市井文化,引入商業、文旅產業推動地區復興、重塑社區活力。最終將赤坎古商埠歷史街區建設成為“湛江城市文化客廳、古埠共生家園”。另一方面,規劃也對古商埠歷史街區進行了功能策劃,并賦予其三種功能:①歷史文化體驗功能。可發揮湛江傳統文化價值,融合地方民俗特色,提升街區吸引力與歷史文化價值。②休閑娛樂。依據古商埠地區的歷史發展痕跡,結合歷史建筑的功能置換、管理手段,提高歷史街區消費力與旅游休閑活力。③完善居住環境功能。通過該功能可喚醒當地居民城市文化記憶,提升居住品質,形成歷史文化城市印記。
對于設計原則方面,項目組主要遵循以下原則:保護性原則、指導性原則與更新原則。保護性原則主要表示對歷史建筑、傳統建筑等具有時代特征建筑進行保護,同時對該區域古樹名木進行保護,謹慎拓展歷史街區空間。指導性原則含義為通過對該區域商業運作模式合理規劃,逐漸形成空間控制體系,提高歷史街區統籌規劃開發科學性,打造完善交通體系與公共生存活動空間。更新原則含義為將保護作為基礎開展再生建設,在新建建筑中融入傳統歷史文化符號,不可直接復制粘貼,確保新建筑在傳承歷史傳統文化的同時具有明顯時代發展性。
4.5.1 街區布局
對古商埠歷史街區進行規劃布局過程中,項目組在盡量保持原本街巷、街道網絡基礎上,對歷史街區功能合理劃分,結合騎樓建筑群和傳統嶺南大屋、單棟西式建筑的不同建筑類型,考慮融入古商埠歷史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等多個價值要素,將古商埠分為“新文化”和“老市井”兩大區域。街區東側的三民路騎樓建筑群街坊結合歷史上的騎樓商業功能,更多的引入時尚商業業態、特色文旅產業,打造體現時尚新文化的整體商業休閑步行街區。街區西側的大通街古碼頭和中山二路區域,則以保留現狀生活場景為主,通過修繕散布的點狀歷史建筑,功能置換為博物館、特色民宿、傳統手工藝展示館等,融合在傳統生活場景中,更多的展示赤坎“老市井”的風情。
4.5.2 街區交通
該街區內考慮現狀起伏地形及商業旅游活動,形成東西兩片步行區域,大部分街道皆為步行道,通過在風貌協調地帶和街區外圍的協同發展區域加設地下、地面停車場,截留交通,保證整體區域的步行街道網絡。
4.5.3 空間形態
古商埠歷史街區主要空間形態包含以下三部分:①騎樓商業街。屬于典型的“南洋風格”騎樓街區,這些騎樓建筑大多始建于1920年代,多為兩層連壁式拱券騎樓建筑,一式多間聯排,形成參差錯落的連續界面效果,外觀統一。建筑磚柱相間,每間平面均為長方形,下店上宅。這些騎樓既使建筑造型增加層次感,也適應南方氣候,符合遮陽擋雨,招攬顧客的功能要求[4]。東側三民路騎樓商業街的空間,可容納較多游客,且騎樓之間的步行街巷寬闊,可做商業外擺、集市活動,是古商埠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場所。②傳統街巷空間。西側大通街傳統街巷空間的規劃過程中,項目組將沿街建筑立面形式作為基礎,將街巷兩旁的商鋪、住宅與街道空間緊密結合。對于商業密集段的建筑部分,應用大量門窗,加強建筑內部能至室外空間的滲透效果,在保持了街巷原有空間尺度的基礎上,又有效拓展商鋪營業面。③街區口袋公園。由于街區現狀建筑高密度的布局,缺乏開場空間,通過拆除部分位于街角或內部的破損建筑,構建系列口袋公園,同時也作為歷史街區提升品質和再生的核心。口袋公園主要功能便是為游客休息、娛樂、更改步行方向提供場地,同時也為本地居民提供日常活動場地。口袋公園的設計依據古商埠地區的實際地形,結合商業需求、歷史文化、生活品質等因素使設計更具本土文化特色,使現代商業與傳統歷史文化、品質生活與時尚活動有機融合。
4.5.4 建筑形態
建筑是歷史街區重要的組成內容,為對歷史街區進行更好的保護與再生處理,此次的街區城市設計方案在修繕歷史建筑原貌的基礎上,對新建建筑采用現代設計手法融合歷史建筑細節元素的方式,既展示湛江當地歷史文化特色,又體現新的時代特征。
在對建筑形態的設計過程中,項目組以尊重該街區傳統歷史建筑特色為原則,選用現狀騎樓及傳統建筑的米灰色建筑基調,對于風貌協調區內的新建商業建筑,采用簡潔的形式,建筑立面使用青磚+大面積的玻璃材質,突出時代商業特色,同時也能映射周邊傳統風貌建筑的樣子,使新建建筑與周邊環境協調共生。新建建筑的屋頂采用單坡+灰色青瓦的形式,與周邊騎樓建筑的山花女兒墻和磚紅屋頂形成區別,使新舊建筑既融合又有區別,讓慢行其中的游客能清晰感受到歷史的變遷、新舊的對比。
經過歲月洗禮,歷史街區承載著深厚傳統歷史文化內涵。因此基于城市更新視角下,對歷史街區開展保護與再生工作過程中,應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充分掌握當地文化特色與歷史風貌,才可遵循因地制宜設計原則,保護歷史街區文化功能的同時,提高歷史街區綜合效益,使傳統文化、現代城市發展相融相合,促進歷史街區與城市獲得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