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榆沅
廣州市嶺南建筑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著老舊建筑更新和活化的挑戰。老舊建筑通常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然而,由于功能落后、設施陳舊和環境惡劣等問題,再利用面臨諸多困難。在此背景下,空間再設計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設計方法,逐漸成為了城市更新和老舊建筑活化再利用的重要手段??臻g再設計關注歷史文化價值的保護、功能適應性、可持續性策略以及社區參與等多個層面,旨在通過對老舊建筑的空間、功能和結構進行綜合性改造,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空間再設計是指在對現有建筑和空間進行審慎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對其結構、功能和形式進行重新規劃和優化,以滿足新的需求和目標的設計方法[1]。它強調在保留建筑原有特征和文化價值的同時,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可持續性,賦予其新的生命力。核心概念包括:
(1)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在空間再設計過程中,尊重和傳承建筑原有的歷史文化內涵,避免對其產生不必要的破壞。
(2)功能適應性:針對新的使用需求和目標,重新規劃和優化建筑的功能布局,提高空間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3)可持續性策略:在空間再設計過程中,關注建筑的能源效率、環境友好性和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社區參與: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意愿和積極性,確??臻g再設計方案符合實際需求和期望。
(1)歷史文化傳承:活化再利用有助于保護老舊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傳承城市記憶和地域特色,強化城市文化認同感。
(2)資源節約:通過對現有建筑進行改造和再利用,避免大量新建,從而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3)可持續發展:活化再利用有助于提升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環境友好性,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社區振興:通過改善老舊建筑的居住條件和公共設施,提升社區環境品質,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
(5)創新產業發展:活化再利用為創新產業提供了獨特的空間資源,有助于吸引創新創業人才和企業,促進城市產業轉型升級。
空間再設計與可持續性發展緊密相連,因為空間再設計關注在保護老舊建筑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提高其功能適應性、能源效率和環境友好性[2]。通過對現有建筑進行改造和再利用,空間再設計有助于實現資源節約和減少環境破壞。此外,空間再設計強調社區參與,確保設計方案符合實際需求,進一步提高社區環境品質和凝聚力。通過創新產業發展,活化再利用為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持,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空間功能重新規劃是空間再設計的關鍵環節,涉及對老舊建筑原有功能進行重新分析、梳理和優化,以滿足新的使用需求和發展目標。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師需充分調查和分析建筑現狀,了解建筑的歷史背景、結構特點、周邊環境和使用需求等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據對現有空間的評估結果,結合未來發展趨勢和潛在市場需求,對建筑的功能布局進行合理調整和規劃。圖1所示某城區空間設計前后對比??臻g功能重新規劃應注重功能間的協調與互動,使各功能空間既能獨立運行,又能相互支持。此外,設計師還需關注空間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確保在不同場景和需求下,建筑功能布局可以進行有效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使用需求,提高建筑的使用價值和效益。

圖1 從封閉綠化變開放公共空間
對于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舊建筑,設計人員需要在改造過程中尊重和傳承其原有的歷史內涵和文化特征,確保在實現建筑功能更新的同時,保持其歷史風貌和文化氛圍。設計人員需要對建筑的歷史背景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其歷史沿革、建筑風格、結構特點和文化內涵等方面的信息。這有助于在設計過程中確保對原有建筑特征的保護和傳承。其次,設計人員應在改造方案中充分考慮歷史文化價值的保護,避免對建筑原有風貌和結構產生不必要的破壞。例如,可以通過保留原有的建筑元素、采用與歷史風格相適應的新材料和技術等方式,實現對歷史文化價值的保護[3]。同時,空間再設計過程中還應注重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展示。這可以通過設置相關的展示空間、利用新技術進行文化傳播等方式實現。設計人員還需關注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使改造后的建筑能夠與周圍環境形成互補關系,進一步強化歷史文化價值的保護和傳承。
適應性再利用是指將原有建筑空間在保留其基本結構和特征的基礎上,通過重新規劃和設計,實現新的功能需求和使用目標。在老舊建筑的空間再設計過程中,適應性再利用成為一種有效的實踐策略,旨在實現歷史與現代、文化與功能的有機結合。在進行適應性再利用時,設計人員需要對建筑現狀進行全面評估,包括結構、設施、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谠u估結果,設計人員應結合市場需求和可行性分析,為建筑確定新的功能定位和使用目標。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師需注意保持建筑原有特征和風貌,避免對歷史文化價值產生破壞。適應性再利用關注空間的靈活性和多功能性,設計人員需要充分考慮建筑在不同使用場景下的適應能力。例如,可以通過引入可移動隔斷、采用模塊化設計等方式,實現空間布局的靈活調整。此外,適應性再利用還需關注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優化環境性能等方面的改進。
在老舊建筑的空間再設計過程中,可持續性策略是實現建筑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這包括對建筑的能源效率、環境友好性、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的有機統一[4]??沙掷m性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例如采用高效的建筑材料、綠色能源技術以及節能設計,降低建筑能耗。其次,優化建筑的環境性能,如提高室內空氣質量、采用環保材料以及減少建筑廢棄物產生。此外,關注建筑的生態環境,例如采用綠色屋頂、雨水收集系統和生態景觀設計,以實現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通過實施可持續性策略,空間再設計有助于實現老舊建筑的環境友好和資源高效利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和人居生活水平。
在老舊建筑的空間再設計過程中,社區參與和利益相關者協同強調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產權方、設計人員等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意愿和積極性,共同推動設計方案的實施和管理。社區參與可以確保設計方案充分考慮居民的實際需求和期望,提高社區環境品質和凝聚力。通過舉辦座談會、征集意見、開展調查等方式,設計人員可以深入了解居民對改造項目的看法和建議,從而優化設計方案。此外,還可邀請企業和專家參與協同,共同推動項目的成功實施。
整體性:整體性設計策略強調從宏觀層面考慮建筑改造和空間再設計,要求設計人員充分了解和分析建筑的歷史背景、結構特點、功能需求和周邊環境等方面的信息。在設計過程中,要關注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和協調性,實現各功能空間的有機融合。同時,設計人員還需關注與周邊環境的整合,確保改造后的建筑與周圍環境形成互補關系,共同提升城市品質。
靈活性:靈活性設計策略注重空間的多功能性和適應性,以滿足不同場景和需求下的使用要求。設計人員應在方案中充分考慮空間布局、設施配置和建筑結構的可調整性,以便在不同使用場景下進行有效調整。這可以通過引入可移動隔斷、采用模塊化設計等方式實現。靈活性策略有助于提高建筑的使用價值和效益,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創新性:創新性設計策略鼓勵設計人員在傳統設計方法和理念的基礎上,嘗試新的設計手法、材料和技術。例如,可以采用數字化技術、綠色建筑材料和智能建筑系統等,提升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環境友好性。創新性策略有助于打破傳統思維束縛,實現建筑改造和空間再設計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結構改造:針對老舊建筑的結構問題,設計人員需要采用適當的技術手段進行改造,以確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5]。這可能包括對結構加固、擴建、拆除等操作。在此過程中,設計師需在保護歷史文化價值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結構調整和優化。
設施升級:設施升級策略旨在提高建筑的使用舒適度和功能性。設計人員需要根據新的使用需求,對建筑內的設施和系統進行改造和升級,如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統、更新供暖、通風和照明系統等,以實現更高效的資源利用和更舒適的使用體驗。
綠色技術:綠色技術策略關注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設計人應運用節能、環保和可再生技術,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環境友好性。例如,采用太陽能光伏板、綠色屋頂、雨水收集系統等技術,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負擔的降低。
利益相關者協作:項目的成功實施離不開各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和協作。設計師、產權方、社區居民等各方需在項目的規劃、設計、實施和運營等階段進行緊密合作,以確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
運營模式創新:為了實現老舊建筑的長期運營和發展,設計人員和項目運營方需要探索創新的運營模式。這可能包括發揮建筑空間的多功能性,實施多元化的商業模式,或者通過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空間品質評估可以為設計人員和決策者提供反饋信息,指導后續的設計調整和改進。空間品質評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功能性、舒適性、美學價值和可持續性。功能性評估主要關注空間再設計后的功能布局、使用效率和實用性。通過調查和分析用戶的使用體驗,了解空間是否能滿足不同場景和需求的使用要求。舒適性評估主要針對室內環境質量,包括采光、通風、溫度和噪音等因素,以確??臻g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美學價值評估則關注空間的視覺效果和審美體驗,以及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和傳承??沙掷m性評估則著眼于建筑的能源效率、環境友好性和生態環境等方面,評估其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
功能適應性評估主要關注空間再設計后的功能布局、空間組織、設施配置以及與周邊環境的關系等方面,以判斷設計成果是否能適應多樣化的使用場景和需求。評估過程中,需要通過用戶調查、現場觀察等手段,了解空間再設計后的實際使用情況。這包括用戶在新空間中的活動流線、使用頻率、滿意度等因素。此外,還需關注空間的可調整性和可擴展性,評估其在不同使用場景下的適應能力。功能適應性評估的目的在于揭示空間再設計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為后續設計調整和優化提供依據。通過功能適應性評估,設計人員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提高空間的使用價值和效益,為老舊建筑的活化再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可持續性評估是衡量老舊建筑空間再設計成果在環境、經濟和社會三個維度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該評估方法關注空間再設計項目對資源利用、環境負擔和社會影響等方面的表現,以確保項目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環境維度主要評估建筑的能源效率、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表現,包括節能措施的實施、綠色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生態景觀的改善等。經濟維度關注項目的投資回報、運營成本和長期發展潛力等方面,以評估項目的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社會維度則著眼于項目對周邊社區的影響,包括文化傳承、就業創造和社區參與等方面,以確保項目符合社會需求和利益相關者的期望。通過全面開展可持續性評估,設計人員和決策者可以在多個維度上全面了解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為后續的優化調整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據??沙掷m性評估有助于引導老舊建筑空間再設計項目朝著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實現城市更新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探討了空間再設計在老舊建筑活化再利用中的應用研究,通過對空間再設計的核心概念、意義以及與可持續性發展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設計、技術和管理策略。同時,本文強調了評估方法在項目實施中的重要作用,以確??臻g再設計能夠滿足功能適應性、可持續性和經濟效益等多方面的要求??傊?,空間再設計在老舊建筑活化再利用中具有重要價值,有助于實現城市更新、歷史文化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通過運用有效的策略和評估方法,設計人員和決策者可以為老舊建筑賦予新的生命力,提高城市的品質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