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山英
魯迅美術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04
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張和科學技術的變革,人們開始對城市的高品質景觀環境越來越重視。歷史古城作為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記錄著其發展變遷,散發著城市的魅力。然而如今,一些老建筑區,甚至是老商業區建筑也在不斷的更新改造。在此過程中,原有的傳統院落在消失,隨之而來的是街區道路格局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歷史城區內存在整體景觀過度商業化缺少綠地,景觀節點之間缺少連通性,住宅區與商業區交叉混亂,行人與車輛交通擁堵等問題。
城市需要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基礎上,加強公共休閑空間的開發與建設,增加一些連接與過渡空間,改善交通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添加更多的綠化面積,使周邊的空間更加具有活力。
方城是清代盛京都城形成的格局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中留下了不同的傳統風貌。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一些城門不見蹤影,城市邊界模糊,方城內部功能布局混亂。不同功能建筑混雜在一起(圖1),導致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功能不突出。交通道路不能滿足現代需求,產生了交通擁堵,尾氣污染等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城區內部陸續開始建設現代住宅小區,原有的傳統居住院落及傳統街道格局逐漸消失,削弱了古城的歷史風韻。80年代后商業經濟迅速發展,以中街為核心建成商業區。經歷多年的改造和發展,建成了大量行列式住宅和大體量商業建筑。致使在方城中的一些支路的消失打亂了景觀序列[1]。

圖1 城區內的建筑
大帥府與故宮之間雖然有北通天街(圖2)的建設,使故宮與帥府之間有了直線連接,縮短了游覽路程。但并沒有合理利用文化資源,缺乏好的形式在故宮與帥府和罕王宮之間在空間上的過渡。因此,城區內景點之間的聯系應該按一定的流線組織空間的起、承、開、合等轉折變化。建筑景觀上應服從這一序列變化,突出變化中的協調美 。缺少在經濟,文化,社會深層次的價值挖掘。沒有通過藝術設計真正做到喚起游者對歷史城區的城市記憶。這樣的“機械”的連接使游者在進入不同領域的過程中沒有發現視覺停留點,所以從時間上考慮,人們在空間的轉換中的印象是不深刻的。因此,即使在實際空間上有“連接”,但空間的互相滲透程度還是不夠的,并且缺少生機。

圖2 北通天街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歷史城區內變得過度商業化。在此同時,一些商業建筑體不由而生,混合在傳統建筑區中,使整體的空間層次較為單一。此外,由于方城處于東北地區,季節更替的影響使得歷史街區內景觀綠化系統變化較大。尤其在秋冬季節缺少生機,削弱了整體時空環境的視覺連續性,目前街區整體內缺乏一個能夠整合景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綠化系統[2]。
在江南園林中,廊道作為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與環境的有機聯系中起著重要作用 。它將建筑與建筑外部景觀聯系起來,使建筑與景觀相互溝通,使整體環境更加和諧生動。
在江南園林中,廊道起到劃分不同空間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模糊空間界限的作用??臻g融合滲透,讓人進入異質空間時不會感到突兀。整體環境既有差異又有聯系,使空間層次更加豐富多變??臻g穿透與空間分隔從整體園林規劃來看,園林廊道的設置為使用者提供了充足的活動和交流空間,以分隔線的形式存在于園林中 。廊亭為使用者提供了足夠的停留空間,在某些情況下,它將作為一個過渡空間存在于花園中。在無數著名的傳統古典園林中,無論園林規模大小,都會通過廊亭帶來的圍合、滲透、轉彎,豐富整個園林的空間層次,使每個空間都有自己的神秘感,空間之間也不乏溝通和過渡。
在江南園林中,走廊的使用增加了使用者對整體環境的參與。廊道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閉的,但同時也使游客在非完全封閉的空間中了解外部環境,使其有更大的心理安全感,從而增加游客停留時間和活動的多樣性[3]。
堆疊的廊道更適合場地本身地形變化不明顯的空間。由于其層疊的臺階風格,可以更好的改變空間差異,增加空間層次。它經常出現在江南園林中,也適合于現代歷史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應用。以重疊廊道形式的景觀與周邊建筑相連接,增加了空間的變化,給原本單一的空間形式的古城增添了一定的層次感和節奏感。方城內的道路格局“井”字形結構整體上體現了方城的風貌特色,空間層次的豐富性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交通道路擁堵的現狀,提供更多更豐富的道路空間,在對方城整體的街道景觀予以保護的同時,滿足實際的交通需求,迎合方城未來的發展。
江南園林廊道空間中廊道與周邊自然景觀的關系,將走廊與周邊環境中的自然元素有機結合。豐富的植物形態與廊道形態相結合,形成一個既隱蔽又可見的空間邊界,虛擬與真實共生。植物在布局上較為分散,不完全靠近走廊,避免影響走廊與周邊環境的聯系,妨礙游客在走廊內的視線。 植物的配置也可以解決方城秋冬季節綠化不足帶來的空間環境視覺效果差的問題。沈陽方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居住人口密集,人均綠化率不足,但綠地作為城市的重要的空間要素,可以有效提高居住人口的生活質量,從方城的綠化現狀分析,缺少相對集中綠地,園林中廊亭的應用,可增添附屬綠地,提高城市的綠地面積,對方城的整體景觀風貌也有很大的提升[4]。
在江南園林走廊的灰空間中,由于走廊的可塑性強,與周圍環境相結合的構成形式也更加多樣,起到了協調園林空間環境的作用。目前方城的用地情況主要以居住用地和商業用地居多,還有行政、醫療、教育等用地,但是由于建筑不規范,商業建筑存在很多非法建筑、私搭建筑的情況,并且存在支路的消失導致交通堵塞。交通發展的需求導致體現歷史文化風貌的古城墻和鐘樓等建筑被拆除。因此,在設計現代公共廊道時,可以利用廊道形式的多樣性。例如,圍合、滲透、轉彎,保持其與整體景觀環境的協調統一的同時調節空間秩序。通過廊道的劃分,區分各個功能分區,達到各功能用地明顯區分,又不顯得那么割裂,廊道的連接又使得各個功能區域有了相通性,達到空間分區之間既聯系又分離。
景觀廊在盛京方城空間中的文化遺產之間的連通性可以通過文化滲透的方式的體現進行連接。地域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在一個地區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沉淀而產生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建筑形式趨于同質化,許多城市景觀毫無當地文化特色。因此,在方城內的景觀廊的設置應該融入歷史故事喚醒人們對城市的記憶,感受一步步走來經歷的滄桑。盛京廣場城已有悠久歷史。經歷了漢,元,明時代的城市功能的變化,到了清代,它逐漸發展成為盛京的首都。盛京方城具有鮮明的滿族文化、清朝文化和鳳文化特征 。努爾哈赤占據沈陽的歷史、黃太極建建奉天都城、清政府建設奉天以及民國時期奉天的演變都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因此,景觀廊道的設置要反映城市的歷史文化融入歷史故事喚醒人們對城市的記憶,讓身在其中的人感受“盛京”一步步走來經歷的滄桑。鑒于方城通天街歷史文化空間資源的整合,景觀廊道主要在此基礎上依托紫禁城、張帥府等文化遺產建設使景觀廊道貫穿文化歷史區和商業區,形成整體景觀序列。在設計上,它可以分為幾個板塊。如歷史展示、場景再現、故事引導等主題領域,從而達到了空間與時間的延續。具體表現可以通過雕塑,展板,等藝術手法和材質,色彩與聲音的選用營造氛圍感。使游客走在廊中感受到故事情節的轉化的同時,不知不覺到達另一個景觀節點,在此過程中不會感到突兀與無聊[5]。
在現代公共空間的廊道設計中,空間界面的處理將對空間特征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虛擬與真實空間界面的變化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視覺空間感受。通過廊柱之間的縫隙,將廊道周圍的園林景觀引入廊道,使廊道與周邊景觀環境和諧統一 。因此,傳統的借景、框景等設計方法也是處理廊道空間界面的一種形式。廊道空間界面的處理應注意“虛”與“實”的結合,“虛”是指對空間進行圍擋處理或使用滲透性好的材料,弱化廊道空間界面的一部分,增加其滲透性和宣傳性。在方城空間的廊道設計中,既要處理廊道頂面、側立面、平面的圍欄關系,又要考慮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保證景觀設施的功能性廊道界面的“虛”與“實”相結合,既保持了傳統江南園林廊道的線性空間特征,又以更靈活的方式與周邊景觀環境相融合。使人們在心理上具有空間的連續性,空間的過渡更自然。綠色景觀也可以添加到走廊內進行裝飾。通過虛擬界面,將走廊內外的綠色景觀有機地連接起來,實現內外呼應,形成一對場景[6]。
江南園林中的植物形態多種多樣,不同種類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們可以營造不同廊道景觀的空間效果,讓人們有不同的視覺感受 。走廊外種植低矮的灌木可以豐富走廊周圍的空間層次,而不會遮擋人們對外部走廊的觀察,使人們感到友好和自然。因此,在盛京方城的空間設計時,還應注意不同品種的植物和走廊的搭配,形成有機生態的公共空間,適應不同的環境需求[7]。在走廊旁種植柳樹等線條柔和的植物,可以軟化建筑空間中的硬線條,讓人在空間中感到輕松舒適。因此,在現代公共空間的設計中,需要將直線和曲線相結合,形成復雜多變的線條形式,以補充和完善走廊的空間圍合,形成完整的空間,發揮框架視圖的效果。配置植物的色彩變化也會影響公共空間的整體效果。短期內,植物的各種色彩配置可以與走廊有機結合,豐富空間層次,給公共空間帶來生機和活力。從長遠來看,許多植物會隨著季節的變化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色彩變化,公共空間也會隨著植物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空間效果,給人們帶來驚喜。因此,在方城空間的與廊結合的植物配置中,必須充分考慮不同植物的配置和整合特性,并考慮時間因素對植物的影響,將廊道與周圍植物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植物的柔性線軟化堅硬的人工景觀,豐富光影關系和動態變化,調整空間秩序,使人們在公共空間中感到親切舒適。
本文就江南園林中的廊的設計手法對盛京方城中景觀廊的應用的探索。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歷史古城中的格局在不斷發生變化,空間的滲透性在減弱。因此,江南園林中廊在空間中的滲透和與自然融合對于盛京方城中的景觀廊的應用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試圖去尋找一種有效的途徑進行城市記憶重塑,成為沈陽社會歷史文化的載體。最后,以景觀廊的形式,文化內涵,虛實關系等方面進行較為全面的思考。打造盛京方城既能夠基本保留傳統格局的同時,對空間內進行聯通與整合,從而達到滿足現代功能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