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慧芝 周琳琳 易欣 李詩琪
湖北省枝江市地處長江中游北岸、江漢平原西緣,是長江三峽的東大門,“公鐵水空港”齊備,轄區內有28 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呈現“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格局。近年來,枝江市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持續推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進各民族發揮共建共治共享合力,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創造美好幸福生活,取得了“石榴花開遍山紅”的良好成效。
身穿艷麗的蒙古族服飾,講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住在枝江市董市鎮石匠店村的姚薩仁高娃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她和丈夫尹龜靈相識相知于內蒙古黃鶴樓大酒店,相同的經歷、共同的志趣,讓他們萌生了回到湖北開餐館的想法。2008 年,他們的“草莓農莊”在董市鎮石匠店村正式營業。但出人意料的是,小飯店開起來后,客流量不多,日常經營常常入不敷出。村委會、“三峽·紅石榴”志愿服務隊了解他們的困境后,主動上門為他們牽線搭橋,讓他們到附近經營良好的特色農家樂學習經驗。

通過多方學習,大家一起集思廣益,他們決定,要把“草莓農莊”打造成一座聯系蒙漢民族的橋梁。于是,他們很快推出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牛肉、羊肉、驢肉等菜品。對農莊的布置和裝修進行改造,周圍都栽上了象征民族團結的石榴樹,墻上張貼科爾沁草原風景圖、蒙古族節日慶祝圖以及昭君出塞路線圖,并根據昭君出塞路線對各餐廳進行命名,讓昭君出塞的故事成為新時期民族團結的營養劑。姚薩仁高娃常穿上蒙古族盛裝,在客人就餐間隙,為來往客人講述蒙古族文化和風俗;在國慶、中秋等節假日,在農莊里舉辦歌舞晚會,為客人獻上哈達,邀請客人唱蒙古族歌曲、跳蒙古族舞蹈。他們的農家樂改造成功了,每天來農莊用餐、休閑的客人絡繹不絕。在客人們就餐的同時,一股濃郁的民族團結氛圍也逐漸沁入他們心底。
現在,“草莓農莊”已是周邊鄉鄰耳熟能詳的“打卡地”。他們有來請客的,有借場子談生意的,也有純粹來找女老板聊天的。熱情好客的姚薩仁高娃見鄉鄰的禽蛋、鱔魚等農副產品不好賣,就鼓勵大家向自己餐館送,她按市場價買,年銷售額超過10 萬元。看到本地磚茶質優價廉,她又聯系老家的親朋好友,一盒盒寄回家售賣。
姚薩仁高娃常常說:“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而我就是石榴籽中的一分子。”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枝江各族群眾的交往交流交融打造了新通道,增添了新光彩。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走進枝江市安福寺鎮劉家沖村,漫山遍野的吳茱萸長勢喜人,朵朵小花競相綻放,伴著微風,陣陣藥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看著這片“綠色銀行”,村民吳炳富滿臉笑容。
吳炳富原為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人,是貴州搬遷至劉家沖村的第一人。據他回憶:“到劉家沖村之前,一家五口只能擠在一座破舊、低矮的土坯房里,吃了上頓沒下頓。當我了解到湖北枝江氣候條件好、對外來人口也很包容等信息后,就很快做出了舉家搬遷的決定。剛到新地方,萬事開頭難,非常感謝村委會干部第一時間上門慰問,落實用地,提供生產指導,并為我們解決了戶籍問題。”人勤地不懶,在村委會的支持和鄉鄰的熱情幫助下,夫妻倆當年就適應新環境,開展“稻蝦養殖”,年收入近4 萬元,很快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在他的示范帶動下,不少人也陸續走出大山,選擇到劉家沖村居住創業。

姚薩仁高娃參加省十六屆運動會火炬傳遞活動
2018 年,吳炳富經過試驗,發現在貴州老家種植的吳茱萸,在劉家沖村更能茁壯成長,便在自家田地和房前屋后大面積試驗種植。沒想到小小的吳茱萸竟搖身變成“搖錢樹”,讓他一年收入增加6 萬余元。周邊村民很快嗅到了商機,紛紛上門請教,吳炳富毫不隱瞞,總是傾囊相授。2021 年,劉家沖村憑借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好時機,建起了吳茱萸產業基地,吳炳富當仁不讓,又主動擔任了技術指導員。在下肥、剪枝、揚花、結果等關鍵環節,他總會到各家園子轉轉,免費提供技術服務。
又是一個豐收年。“吳茱萸的采收從8 月下旬開始,大概9 月上旬結束,采收鮮吳茱萸產量約6 萬公斤,干重約1 萬公斤,實現產值30 萬元。”說起2022年的收成,劉家沖村村民臉上堆滿了笑容。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的劉家沖村,在吳炳富的帶動下,102 名搬遷戶在劉家沖村安居樂業,轄區村民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看到漫山遍野的吳茱萸長勢喜人,村民吳炳富滿臉笑容

李忠祥積極參加馬家店街道清灘堰社區組織的集體活動
李忠祥16 年前從甘肅遷來枝江,經營蘭州拉面。16 年過去,他的店面已從一家不起眼的街頭攤點,變成了兩間裝潢漂亮的大門面,一家四口也已完全融入枝江。不僅如此,他還熱心助人,當地民宗部門有什么難題,回族群眾有什么矛盾,他都會挺身而出,并想方設法幫助解決。當地回族群眾稱他是好管家、帶頭人,民宗部門稱他是好顧問、貼心人。
2020 年,枝江市全面展開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對店鋪標識標牌提檔升級,他積極響應號召主動升級了自家門店的標識標牌,同時主動向家鄉朋友宣講政策,熱心幫他們聯系施工隊伍,購買施工材料。一度被相關部門視為老大難的問題,在他的協助下不到一周時間就全部落實到位。
2022 年7 月,一名在枝外來少數民族群眾在加油站與員工發生口角,產生肢體沖突,致使加油站員工手臂脫臼。相關部門介入調解,雙方又各不相讓。眼看糾紛逐步升級,李忠祥知道后,馬上找到當事人,主動上門看望,又報告民宗部門幫助協調加油站負責人。最終,通過陪同當事人上門賠禮道歉、賠償醫療費用等方式,使雙方得以和解、握手言歡。
這樣的事可不止一件,也不止發生在當下。16 年來,他幫助家鄉的朋友租賃店鋪、辦理執照、調解家長里短等,鄉鄰們隨便掰著指頭一數,就有數十件。更為難得的是,他還積極參加各級組織的政策法規學習,積極建言獻策,經常在群里引導回族群眾學政策、學法律,不僅做群眾生活上的貼心人,更做他們思想上的帶頭人。
李忠祥曾說:“在枝江生活的16 個年頭里,身邊總少不了鄉鄰、社區、民宗部門的身影,枝江已是我的第二個故鄉。作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應該自覺地以誠信友善、團結互助、親鄰愛鄰的新枝江人標準要求自己,共同為家鄉建設獻策獻力。”2022 年,李忠祥鄭重地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在他的帶動下,一批外來少數民族群眾都自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緊跟黨的腳步,不斷提升自我,為枝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三個家庭的生活經歷,只是枝江市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服務在枝各族群眾的一個縮影。如今的枝江,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鄉村振興、文明創建、共同締造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處處展現出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和諧幸福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