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2 月1 日,湖北省鶴峰縣委統戰部、縣民宗局在該縣康嶺村開展共同締造院壩會,大家圍坐在一起,熱火朝天地學政策、嘮家常、談變化、提建議、解疑惑。
自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鶴峰縣各級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要求,緊密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把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各族群眾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團結奮斗,書寫了團結如詩、奮斗如歌、幸福如畫的“鶴峰故事”。

鶴峰縣全力推進茶葉全域有機創建工程。圖為鶴峰縣走馬鎮有機茶園一角
轉變思想凝共識。通過組建共同締造專班,認認真真抓學習、逐層逐級抓宣講,引導各族群眾將認識從“你和我”轉變為“我們”,將行動從“旁觀”轉變為“參與”,尋求“最大公約數”、凝聚最強“共同體”。召開小組會、屋場會,傾聽各族群眾意見,全縣開展共同締造宣講8400 余場次,累計收集建議意見11028條,群眾“小心愿”512 個。
建強隊伍聚合力。推動資源服務平臺向基層下沉,構建“1+N”(一個村黨支部+N 個涵蓋廣大村民的自治組織)共同締造模式,把每一個村民都納入一個村級自治組織內,拓寬政府與群眾交流的通道、搭建群眾相互溝通的平臺,激發多元活力,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組織體系。
健全機制促共謀。全縣217 個行政村(社區)全部結合村(社區)情建立了共同決策議事機制,人居環境哪里需要整治、怎么整治、資金籌措方式、誰來整治、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等各類事項實行決策共謀,按照群眾需求、匯集群眾智慧,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實現群眾的事群眾做主,不斷激發群眾共謀內生動力,共同畫好集體發展的“同心圓”。
文化浸潤入人心,共同締造精神家園。全縣327個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增進“五個認同”為目標,常態化開展活動,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組建了柳子戲班、圍鼓隊、嗩吶隊、擺手舞隊,排演柳子戲、土家打溜子、花鼓燈等,推出了《李橋鄉風贊》等膾炙人口的曲目,讓村民從觀眾變主角,唱響鄉風文明主旋律,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人居環境煥新顏,共同締造美麗家園。調動各族群眾參與共同締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政府主導+群眾出力”方式,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全縣各族群眾主動投工投勞43751 人次,累計清理垃圾9002 噸、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廢棄物4677 噸,并依托清理出的空閑地規劃建設小花園、小果園。以“獎補激勵+群眾出物”方式,實施庭院打造,群眾捐出石磨、舊輪胎、風車等閑置物件,打造微景觀,自發認領“綠地”,形成了周家院子、田家大院、郭家院子、楊家大院、向家院子等500 多個美麗景觀庭院。
協同共管育民風,共同締造和諧家園。堅持多方聯動,培養各族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主人翁”意識。組織成立紅白理事會、矛盾糾紛調解協會、民族團結互助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共同制定社會治安、鄰里關系、村風民風等方面的村規民約,形成制度約束力,發揮群眾民主監督作用。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全縣各民族參與共同締造活動志愿者人數達7.8 萬人,參與各類志愿活動22 萬人次。建立“家庭文明建設積分管理”機制,量化村民在環境保護、移風易俗、和睦友愛等方面的積分,作為參與“最美”評選活動的重要依據,激勵村民比學趕超,涵養良好社會風氣。
美好環境共享。各族群眾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用好鄉情鄉韻土元素、建好美麗庭院好環境、守好綠水青山好生態”共同締造美好生活與幸福家園,城鄉面貌華麗蝶變,詩畫鶴峰成為各地游客競相打卡的“詩和遠方”。
公共服務共享。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統一,發揮“三治”融合功能,推動黨領導下的“三治”聯動,構建既有公序良俗又有創新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形成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的良好局面,群眾參與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發展成果共享。共同締造帶活經濟環境,農旅融合發展,民宿產業、本地農家樂迅速興起,有效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帶動群眾就業增收。依托茶葉、箬葉、葛仙米、魔芋等特色產業,構筑起“市場主體+農戶”共同締造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群眾通過租地、就業、創業,共享發展成果。培育本地電商主播銷售農產品,各族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形成了成果共享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