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一、關于閱讀的認識。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課堂上,要不斷創設“讀境”,讓學生樂讀不疲。教學時,我自始自終都以飽滿的情緒去感染學生,深入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學習、閱讀、討論、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還要把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有意識地把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每教一課,只要有相關的文章,我就向學生推薦文章的相關內容。
二、關于積累的體會。好文章源于豐富的語言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一)在誦讀中積累。小學語文教材所選入的課文,大多敘述嚴謹、語句優美,或重在情感熏陶,或重在說明事理,但都運用了較為優美的詞句。每教完一課,我先讓學生找出文中運用的好詞好句,如描寫人物的,描寫景物的,讓學生讀熟,并鼓勵他們把這些詞語和句子記下來。(二)在生活中積累。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個善于觀察的有心人,許多有用的材料就會從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寫起文章來必然筆重千斤??梢?,無材料寫的根源是不善于觀察。這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的寫作素材,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去深入細致地觀察。只要我們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就會發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發現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并把這些收獲記錄下來。這樣,在寫作時,就會流淌出動聽的音符,美妙的樂曲。
三、關于寫作的探索。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增加學生語言積累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把積累的語言材料內化為運用能力。(一)仿寫,領悟表達方法。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在寫話中要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每教完一課,我會指定幾個好詞,讓學生進行寫話練習。根據需要,還會適當安排一些仿寫句子、仿寫片段的練習,要求學生能靈活運用文中或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好詞佳句。學生在實際言語的運用過程中,進一步感悟了言語之神妙,把握了言語之精髓。(二)續寫,拓展想象能力。許多課文的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從而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因此,閱讀時,教師要借助教材中的內容,適當地引導學生沿著作者的思路去推測、構思,以習作的形式把這些“空白”寫出來。如《草原》一文的結尾寫道:“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眴l學生想象蒙古同胞和漢族同胞在離別之際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從而進一步感受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