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芳
集體教學是幼兒園最常見的活動形式之一,具有幫助幼兒提升簡單知識、提高幼兒的思維水平,從而促進智力發展的獨特功能?!?~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所謂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是與“一日生活活動”“活動區活動”相配合、共同構成幼兒園生活的一類活動。在幼兒集體教學中,提問已經成為一種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而有效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好的問題設計,能夠引起幼兒的思考、探索,能把活動引向深入。
一、問題設計必須圍繞重點
提問重點才能保持幼兒思維清晰。因此對重點內容要逐步設問,使幼兒理解和掌握重點,從而保持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并為幼兒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二、開放式提問,拓展幼兒的思維
設計的問題能引發幼兒的思考,激發起幼兒的探索行為。如:中班社會活動《遇事我不哭》,當講到小動物過山洞哭的這一環節時,我會提問:“它為什么哭?你來猜想一下遇到了什么事情?”開放式的提問,答案是多樣的,沒有限制,可以為幼兒提供創造性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可以讓幼兒自由發揮;如果只是封閉式的提問,答案是唯一的,是有限制的,幼兒只能在一個框架里回答,這樣的方式不利于幼兒的發展。
三、層層遞進式的提問
有一些問題對于幼兒而言可能有點難,一時難以回答,為了幫助幼兒理解,所以需要先提簡單的問題作為鋪墊,層層遞進。《遇事我不哭》講完故事后我會提問:“小松鼠為什么會哭?它的心情是怎樣的?都有誰來幫助了它?”“這時誰又來幫助小松鼠了?它都幫小松鼠做了什么?”“啄木鳥的本領是用嘴啄樹洞?小松鼠的本領是什么?”這樣逐層遞進,由淺入深的提問,不僅開闊幼兒的思路,還有助于提高幼兒對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連貫表達能力。
四、隨機性追問式提問
幼兒具有不可控性,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針對幼兒可能千變萬化的回答,我們可以運用的策略是:積極有效的追問。如《豆豆的煩惱》分段講述我會問:“豆豆想看小朋友的書,她會怎么做?”如果幼兒回答:“把書給我看一看。”我會接著問:“小朋友們覺得這樣的語氣好不好?跟別人商量的時候應該怎么說?用哪些好聽的話來說?”這里主要教給幼兒基本的禮貌用語“請,可不可以,謝謝”等,語氣語態要委婉。
五、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
提出的問題不要過于簡單,要有一定的深度,幼兒要經過思考才能回答出來。比如對于中班《動物保護色》這一活動,不要局限于只提問“動物的身體是什么顏色的?長的什么樣子?它藏在了什么地方?”還可以提問:“動物身體為什么會是這種顏色的?”比如:蜥蜴的身體為什么是綠色的?在大自然中,處處充滿了危機,蜥蜴要生存下來,就要適應周圍的環境。這里要告訴幼兒的是動物生存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的答案要對知識進行總結提升。
六、及時反饋,進行恰當的回應
幼兒回答完問題,教師要給予回應。有的教師對幼兒的回答過于單一,基本都是“你很好”“你真棒”“不錯”等詞。因此,教師要對幼兒的回答給予恰當的反饋,這也是衡量教師駕馭教學活動能力的重要體現。因此,我們對幼兒回答的反饋要具體,對問題要有提升性總結。
(一)如果幼兒回答不完整時,我們繼續提問:“你還有其他想說的嗎?”發展幼兒的思維,教師在反饋時,要從實際出發。
(二)如果幼兒回答有困難時,我們慢慢地引導他:“你再想想,別著急?!币部梢越o幼兒一些提示,引導幼兒發現問題的答案。
(三)如果幼兒回答是錯誤的,教師不要直接否定幼兒,要用藝術的語言,比如“請你再聽聽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如果你是……你會怎么做?”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的推理、分析能力。
有效的提問設計,適宜的提問時機,得當的提問策略,可以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我們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隨機應變,這樣才能夠提高教育質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