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碩, 肖 芳
(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日照 276800)
習近平話語風格是在解讀中國實踐、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的進程中形成的,有著豐富的出場形態,既包括對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原創性貢獻、中國共產黨人的話語藝術和話語體系的規律性升華,也包括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的繼承和發展。
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源自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術語革命”的方法論基礎?!靶g語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得以創立并不斷完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法論,也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學理上的鮮明特色”[1],并且“基于新時代中國社會和實踐的理論需求,把馬克思主義中相關基本原理中國化,是習近平賡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方法之一”[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善于總結和運用“術語革命”的方法和經驗,使其成為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建構和理論創新的方法論基礎,在傳播治國理政思想的過程中完成了一次次對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術語革命”,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基本術語和原有術語的基礎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繼承、改造、豐富和創新,提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特點、鮮明標識的新術語、新理論,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話語風格,彰顯了對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原創性貢獻。習近平話語風格對于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所實現的“術語革命”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點,兼有對基本術語的堅持和傳承,以及對原有術語的改造和創新,彰顯了重大的理論發展貢獻和理論創新貢獻。
第一,習近平話語風格繼承了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基本術語。其中,“人民”二字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最鮮明的術語,習近平堅持和繼承了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人民”這一基本術語,創造了一系列“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術語,如“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3],“民心是最大的政治”[4]57,“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4]66,“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5]46等?!叭嗣瘛倍质橇暯奖姸嘀v話中的最高頻術語,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例,“人民”二字就出現了177次,高頻出場的人民術語不僅彰顯了習近平話語風格的人民性,還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理論品格。此外,習近平還以不同的形式強調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實事求是”“辯證唯物主義”等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基本術語。
第二,習近平話語風格豐富了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原有術語。習近平在堅持和沿用的基礎之上,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發展要求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原有術語進行了一系列的深化、拓展,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術語的豐富和轉化。例如,“矛盾”作為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基本術語,對于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和定論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依據和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躍升,習近平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表述和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6]9這一新的歷史性論斷,并未改變“社會主要矛盾”的術語主體,但其實質內涵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從矛盾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充分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及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需求,成了習近平在矛盾理論上新的術語革命的理論成果。
第三,習近平話語風格創造了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新術語。習近平在堅持和繼承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創造性提出了許多新的標識性術語,不斷為馬克思主義貢獻新的經驗、新的理論和新的術語,這也是習近平話語風格實現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術語革命”的重要表現。例如,習近平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進行了理論創新,創造性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等“共同體”術語,為解決人類生存問題、健康問題、生態問題和民族問題提供了新路徑、指明了新方向。此外,習近平還對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的“發展”“反貧困”“社會形態”“國家治理”等術語進行了發展創新,提出了“新發展理念”“精準扶貧”“人類文明新形態”“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等新術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增添了新的時代元素,也實現了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原創性理論貢獻。
科學的“術語革命”必將推動一定的理論突破和理論創新,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剩余價值”的科學術語,“好像晴天霹靂震動了一切文明國家”[7]19,“必定要使全部經濟學發生革命”[7]21。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亦是如此。正是習近平立足于馬克思主義“術語革命”的方法論基礎,在回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時創造了許多標識性概念和理論,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術語革命”。無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術語、原有術語的堅持和發展,還是創造了新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習近平都是通過不同形式的“術語革命”,在解答各種重大課題,作出重大的理論貢獻的同時,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話語風格。因此,“術語革命”可以說是習近平話語風格生成的方法論基礎,也是習近平以話語風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重要方式。
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源自對中國共產黨人話語體系的規律性升華。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十分重視話語體系的建構和創新,在深刻把握國情的基礎之上,創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時代特點、被賦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和話語風格。習近平在系列講話和文章中所呈現出的妙趣橫生、生動有力的話語特點,以及善用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話語技巧,都深受黨的歷屆領導人講話風格和優良文風的熏陶和感染,也實現了對其話語體系的創新性繼承和發展。
毛澤東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群眾生活實踐、融合社會文化觀念,創造了以“立足實際”為邏輯起點、“新民主主義”為主要內容、“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話語體系,并回答了中國革命“是什么”“往哪走”的兩大時代課題。在批駁教條主義的“左”傾錯誤方面,毛澤東以“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8]的命題建構了以“立足實際”為邏輯起點的話語體系,強調以實踐調查來證明和檢驗真理,進而糾正和扳倒本本主義,并且以“十月懷胎”和“一朝分娩”的形象比喻理清了調查研究與解決問題的辯證關系。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方面,毛澤東創造了以“新民主主義”為主要內容的話語體系,基于不斷變化的革命形勢和理論不成熟所造成的誤區,將中國革命的性質定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并創造性地提出了“兩步走”的革命戰略和“文章上下篇”的形象表達,進一步將中國革命的性質劃分和前途命運作了細致描繪。同時,從“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強調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到“星火燎原”之勢構想了“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紅色政權”,基本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話語輪廓,進一步擴充和完善了新民主主義話語體系。在話語體系建構和創新的根本立場方面,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站在人民一邊,為廣大人民群眾“說話”。毛澤東十分重視人民群眾在革命實踐和社會歷史中的偉大作用,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9]1031,基本確立了“為人民服務”話語體系的價值起點,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中始終強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9]899的方法路線;實現了對“專政”話語范圍的突破,由“無產階級專政”“工農專政”到“人民民主專政”的話語創新;擴大了話語體系的對象,并逐步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了由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話語體系的轉向。毛澤東始終堅持運用創新性話語來宣傳和解讀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不斷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呈現的問題發表看法,從國家大計到民生瑣事,從戰亂頻仍的舊社會再到平穩安定的新中國,都閃現著馬克思主義“本本”所不具有的“新話語”,也透露著哲思真理與生動風趣并存的話語風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促進與中國具體實際相融合,開創了富有時代性、人民性的話語體系,這些話語體系不僅有力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為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提供了理論典范。
鄧小平在“完整準確”地理解和繼承毛澤東以“革命”為核心的話語體系的基礎之上,緊扣時代脈搏,大膽實踐,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動力等重大標志性概念,實現了由“階級話語”到“改革話語”的話語轉化,創造了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基本精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現實定位、“改革開放”為鮮明標識的話語體系,建構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基本話語輪廓。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所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命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邏輯起點,體現了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建構的自主性。1984年,鄧小平的一些講話和觀點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作了全面闡釋,例如,“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0]63,“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總的來說,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10]65?!敖ㄔO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表達體現了中國的社會主義不是照搬照抄別國經驗和模式,而是吸收自身建設經驗、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立足中國具體實際、堅持“走自己的路”所形成的重要成果,“這一稱謂中的‘中國’突出了民族性和區域性特征,表明當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著獨立性與開創性的嘗試和探索”[11]?!爸袊厣钡脑捳Z表達在我國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中得以沿用和發展,實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框架的建構和話語體系的擴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論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鄧小平對于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所設定的“語境”,同時,這一定論性的表述在形成和發展中不斷警醒著人們對于社會主義建設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如果說鄧小平所建構的話語體系往往是“時代的最強音”,那么“改革開放”話語就是其話語體系最鮮明的標識,改革開放不斷滲透至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也有效打破了思想束縛和話語禁錮。鄧小平所創造的一系列具有時代性的核心概念和話語表達,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帶入了更有活力、更為開放的話語維度,習近平話語風格所彰顯的創新性、時代性的話語特色也受益于此。
江澤民在承接毛澤東以“革命”為核心和鄧小平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話語體系的基礎之上,繼續建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20世紀末期,急劇變化的國際國內格局與陷入低潮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相互交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建構創設了極為復雜的“語境”。在如此緊張的局勢下,江澤民直面中國共產黨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創造了中國共產黨自我表達式的以“三個代表”為核心的話語體系,第一次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與“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辯證關系,對黨的執政經驗、執政能力和執政規律提出了新認識和新要求,成了推進中國共產黨不斷“完善自我”“變革自我”和“發展自我”的重要“話語武器”。
胡錦濤在21世紀的新起點上,繼續建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新世紀新階段必然會呈現出新問題新挑戰,經濟增長是世界各國的共識。雖然出現了快速增長的發展奇跡和眾多發展成果,但無視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忽略社會公平、社會協調,終究會為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而付出慘痛的發展代價。面對這一世界性的發展難題,胡錦濤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概念,創造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話語體系,深刻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時代課題,成功地在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建構取得了新進展。
中國共產黨關于話語體系的建構過程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過程,創造了一批又一批有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話語表達和富有時代特征的定論性表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建構了強有力的話語支撐,同時,也為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提供了豐富的話語資源和重要啟示。
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源自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的深刻凝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古代賢哲最深沉的思想精華和經典話語,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鑄就了以“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為主體的核心價值觀。這些價值元素不僅構筑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的基本框架,也為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語庫。習近平話語風格所呈現的眾多精辟論斷都詮釋了中華民族話語資源的價值內核,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所蘊藏的思想精髓的現代彰顯。
講仁愛,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中一種高度文明的價值理念,也是儒家話語的核心思想。這一價值命題的邏輯起點是孔子所提出的“仁者愛人”思想,孔子將“仁愛”作為人們日常交往的道德準則,并不斷宣揚和發展。起初,“仁愛”是以家庭血緣關系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然后又延展家庭血緣關系建立了“愛他人”“愛物”的價值體系,實現了對“仁愛”話語對象的范圍擴充,進而形成了“泛愛萬物”的思想理念。習近平話語風格所彰顯的大國情懷與這一思想理念有著內在聯系,例如,習近平在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了“親仁善鄰、協和萬邦”[6]471的價值理念,不僅對儒家話語的“仁愛”思想賦予了空間上的話語色彩,也作出了對“仁愛”思想更加多樣性的話語規定。
重民本,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中關乎國家治理、社會穩定的民本思想,也是儒家話語的重要思想。雖然“敬民愛民”的民本思想在歷朝歷代的話語樣態各有不同,但其所傳達的根本價值指向始終沒有變化,其中,民本話語的主要代表有孔子的“為政以德”、孟子的“君輕民貴”以及荀子的“君舟民水”等思想理念,這些民本話語中所蘊含的都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主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和親民愛民的優良傳統,在眾多重要會議、活動、場合中所發表的一系列講話中提到次數最多的就是“人民”二字,始終為人民著想、為人民發聲,“人民”一直是習近平講話風格中一道亮麗的主線,“我將無我、不負人民”[6]144的真切表達高度詮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
二是時效性。 聽眾可以足不出戶地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到最新的音樂信息。 無論是過去以記錄音樂符號為主的樂譜媒介還是以記錄音樂音響為主的唱片媒介,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制作。 音樂的電臺傳播大大縮短了信息傳輸的時間,實現了音樂傳播的實時性。
守誠信,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中所推崇的高尚美德。中華民族歷來將誠信擺在個人發展、國家交往中的重要位置,將其視為個人成長成才之前提、社會安定和諧之基礎、國家長治久安之根本??鬃右浴把员匦?行必果”為人們的處世之道設立了道德準則,并成了人際交往中共同的精神追求。同樣,《禮記》中以“講信修睦”作為任用賢良之人的選拔標準,強調了誠信在選用人才方面的重要地位。習近平在眾多講話中為誠信在不同領域開拓了多維視野,例如,習近平在國際交往中經常以誠信作為對話議題來拉近國與國之間的距離,2015年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時提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12],并友好地引出巴基斯坦對于誠信的價值定論,即“誠信比財富更有用”,由此表達了兩國在誠信的理念認知上具有相同的文化契合點,以誠信的話語議題再次印證了中巴兩國是信義之交。
崇正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中長期追求的價值理念?!罢x”的理念在中華民族傳統話語體系中占有較大的話語分量,最早以“義者,宜也”展開對“正義”理念的闡釋,將“正義”定義為人們道德規范、品行修養的評判標準。而后,隨著人民對理念認知的不斷深化以及語境的不斷改變,“正義”的話語又延伸至了更多領域,從個人的“君子義以為質”,到國家的“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都深刻體現了古人以義為先的思想智慧和治國安邦之道。習近平將“正義”理念運用于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外交話語中,站在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高度之上將義利觀進行創造性的國際表達,倡導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別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6]46,在國際交往中以切切實實的行動揚正義之聲、行正義之舉。
尚和合,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中“和”文化的精髓體現?!昂秃稀彼枷氚ㄩ_放、包容、和諧等價值理念,中華民族的“和合”思想綜合演化出“和為貴”的社會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即實現個人、社會、自然以及國家之間的和諧狀態。中華民族的“和合”思想對于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和維系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然,習近平話語風格也實現了對“和合”思想的時代性創新和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習近平提出的“兩山論”“生命共同體論”以更真實生動的論斷升華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更加凸顯了“和合”理念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重大價值。在外交戰略方面,“和合”理念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話語基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新獅子觀”“亞洲安全觀”“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等話語創新都是對“和合”理念的創造性轉化,在國際外交中不斷向世界傳遞以“和”文化為標識的中國之聲。
求大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中所蘊藏的人們對于理想社會的追求和期許。關于“大同”社會最完整、最深刻的描繪最先出自《禮記》,大致認為“大同”社會是一個任用賢能、講求誠信、人得其所、各盡其力的理想社會狀態,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天下為公”?!按笸崩硐胧橇⒆阌谌祟惿鐣磥砣姘l展而凝練出的社會追求,既超越了社會治理的具體方案,又超越了傳統文化的普遍性價值,具有極強的歷史穿透力,在一定程度上與習近平所提出的“中國夢”的偉大構想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習近平關于“中國夢”的闡釋是對“大同”理想的最新話語表達,而“大同”理想為習近平“中國夢”話語創新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中國夢”的“人民至上”“為人民謀幸福”是對“人得其所”的最好闡釋,同時,“中國夢是世界夢”,也包含著“天下為公”這一應有之義。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歷經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創造出了豐富的文化語庫,其中,由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所構成的核心價值理念,為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和維系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習近平在講話中對其進行創新性運用、獨創性表達,不僅強有力地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在當代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活力,而且對高度辨識性的話語表達和話語風格具有極大的塑造作用。
習近平高超的話語風格不僅是話語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具體體現,也是以高超的話語風格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生動實踐,更是對完善和建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體系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因此,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體系的角度分析習近平話語風格,不難發現這一話語風格的生成,具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體的特質彰顯、客體的語用關照、內容的表達凝練以及環體的深刻改變這四重維度交互的實踐邏輯。
對于任何事物的形成和發展變化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事物本身的主體條件,同樣,對于習近平話語風格而言,既然能生成和表現出強大的話語魅力,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習近平個人的主體特質,特別是與習近平本人豐富的工作歷練和深厚的學識修養有著密切聯系。
第二,深厚的學識修養為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夯實了語言功底。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除了與寶貴的從政經歷和實踐經驗密切相關以外,還與習近平本人的深厚的學識修養密不可分。愛好讀書是習近平廣泛涉獵古今中外史書典籍、擁有深厚學識修養的主要原因。1969年,習近平“帶著一箱子書”在梁家河開啟了知青歲月,勞作間隙的田間地頭和陜北窯洞的土炕床頭都是習近平讀書學習的場所,曾為一本《浮士德》“30里借書30里取書”,讀書早已成為習近平的生活習慣,正如習近平所言:“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盵13]同時,這一愛好最大的特點就是涉獵廣泛,習近平對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外國經典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酷愛。習近平熱衷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閱讀和學習,并稱之為“智慧之學”,正是對其精深的研讀鍛造了習近平善于以經典作家的視角去研究問題的思維能力,吃透了原理,才會看清今日之中國、今日之世界的問題應該從何種意義上提出,并以什么樣的依據對時代特征和歷史方位作出合理的研判和表達,這極大地充實了他話語議題的范疇。習近平不僅精通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于外國經典也是研讀透徹、運用自如。2004年,習近平在一次專題學習會上通過引用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中的經典表述指明了傳統工業文明的實質,同時在《擺脫貧困》中也引用了許多馬克庫塞的語言和觀點。2014年,習近平在索契接受專訪時就提到:“讀過很多俄羅斯作家的作品……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我都記得很清楚?!盵13]習近平多次強調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其話語風格也自然是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結果,習近平在眾多講話和文章中,對于經史子集、俗文俚語、經典故事的運用也是十分嫻熟。同時,在習近平歷年發表新賀詞的場景中,我們不難發現,習近平將《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海明威的《老人與?!?、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如何使風俗變得純樸》等外國名家著作以及《論語》《孟子》《老子》《資治通鑒》等國學經典都擺在了書架觸手可及之處,足以看出習近平的讀書習慣體現了“精”“專”“勤”的特點,正是這些個人品質和讀書習慣才使他的話語風格得以成熟定型。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傳播者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普及給人民群眾的過程,也是傳播者與人民群眾、發話主體與客體之間平等互動交流的過程。因此,傳播馬克思主義不能單純地以發話主體的個人意志開展理論宣傳工作,更不能忽視對“化眾”客體的語用關照,而是要以大眾聽得懂、聽得進、聽了信的話語表達進行理論宣傳。習近平正是基于對人民群眾興趣取向、話語接受能力等方面的考量和關照,將抽象難懂的理論暗含于生動具體、風趣幽默的話語中,形成了大眾化、生活化的話語風格,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第一,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源自對人民群眾興趣偏好的觀照。要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效傳播,就需要將受眾的興趣偏好納入語用觀照的范圍,宣傳方式只有精準對接于受眾的興趣偏好,才能實現“化眾”效果的最大化。信息化時代的高速發展,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取能力和渠道都有了質的提升,發生了由被動接受向主動索取的根本性轉變,傳統的單向灌輸式的理論宣傳思維已無法滿足受眾的“口味”和習慣。新形勢下,如果想實現馬克思主義高質量的宣傳,就需要一種觀照受眾群體的宣傳思維和優質的話語表達來進行理論傳播,力戒說教式的話語表達和空洞式的話語內容,避免“講了聽不懂”的尷尬局面。習近平始終把人民群眾裝在心里,將受眾群體的興趣偏好作為考量對象,挖掘人民群眾通俗易懂的話語題材,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轉化為有血有肉的話語內容,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進行形象化表達,以小切口展現大主題、以小故事講明大道理,直抵人心,引發共鳴,形成了大眾想聽、愛聽、愿聽的話語風格。
第二,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源自對人民群眾接受能力的把握。人民群眾的話語接受能力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必須考量和觀照的重要內容,受眾群體往往是具有一定思想認知和文化素養的個性主體,其不同的理論水平、文化習俗和知識結構決定了話語接受能力的差異性,對于理論的理解能力和可能也就不盡相同。因此,要想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傳播,既要考量受眾群體文化水平的限度,也要觀照受眾群體內在心理的影響,正視和尊重他們之間話語接受能力的個體差異性,選取一種與受眾群體的知識水平、文化習俗相近、相匹配的話語表達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宣傳工作。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5]18。習近平立足于人民群眾不同的生活境遇和接受情感,在講話中充分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元素,注重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常識和文化習俗相結合,運用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所凝練出的群眾語言風格,力求與人民群眾的語言習慣和生產生活相契合,正是基于對人民群眾的深切觀照和綜合考量,才形成了“人情味濃”“親和力強”的話語風格。
理論傳播的話語內容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體系的核心,承載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并決定了人民群眾接受和認同的可能和效果。然而,當前存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某些“化眾”內容空洞宏大、疏遠生活、難以轉化的現象,這嚴重阻礙了馬克思主義的高效傳播,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引領力、公信力、吸引力和傳播力造成了一定影響,成了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某些空洞宏大的話語內容與受眾群體的話語習慣“不匹配”。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14]這里指的“徹底”,就是抓住理論的本質。從大眾化話語體系的話語內容上講,“徹底”就是話語內容承載的理論要更具體、更實際,決不能采用宏大敘事和抽象描繪的方式,以免抹去了最本質的理論意義、降低了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當前,空泛化的政治說教、抽象性的長篇大論在大眾化話語內容中占據著主要成分,過分追求華麗的文字報告,而忽視了人民的生活實際,更甚者,許多宣傳內容與政策文件上的表述幾乎一致,并沒有通俗具體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和價值呈現給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的話語習慣完全不匹配,以至于人民群眾無法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偉力和真理魅力,難以達到“理論說服人”的效果,更談不上信仰和踐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
第二,某些疏遠生活的話語內容與受眾群體的利益訴求“不對接”。馬克思主義要想被人民群眾所認同和接受,必須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公信力,其傳播的話語內容必須是緊扣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并表達最根本的利益訴求,真正做到理論既源于生活又為人民發聲。事實上,傳統的大眾化話語內容過于學術化、政治化,脫離了大眾化、生活化,弱化了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生活的解釋力,也就是說,話語內容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動向、生活現狀和利益訴求,如在社會分配、貧富差距、教育事業、醫療保障等現實問題的回答上都不夠具體、不夠透徹,在某種程度上,疏于對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價值觀照,產生了將“抽象、生僻、深奧”視為辭藻華麗的錯覺,讓人民群眾難以閱讀和理解其內容本質,理論也就失去了“生活味”,導致原本需要大眾化的人民群眾反而被邊緣化,原本根植于人民群眾的馬克思主義反而失去了公信力。
第三,某些難以轉換的話語內容與受眾群體的感性思維“不對稱”。大眾化傳播的理性邏輯往往與受眾群體的感性思維具有不對稱性,主要原因源自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矛盾。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程中,馬克思主義始終是以一種外來文化的身份不斷地走進大眾生活、融入本土文化,但馬克思主義畢竟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理論學說,與中國人民的思維習慣、話語特點、價值理念難免有所差異。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不免會因為這種文化距離而難以擺脫西方話語內容的糾纏,甚至會導致大眾化話語內容失去本土文化的文化自覺,例如,歷史上,我們黨曾以外來文化來建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體系,像利用“蘇維埃”“布爾什維克”等蘇聯詞匯作為話語內容的基本語料。在當下,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文本作者、理論傳播者喜歡借助原生態的西方話語、權威話語來“潤色”話語內容,試圖“以西解馬”,結果造成人民大眾對傳播內容的理解困難和認同困難,降低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這種轉換失衡的話語內容長期充斥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體系,以致直接制約了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融合和大眾化的實現。
“化眾”環體是指傳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環境,并在大眾化的動態過程中時刻發生著變化,深刻影響著大眾化的實現程度。這也是習近平運用精湛的話語藝術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和條件。然而,當前國內外宣傳環境的深刻改變,為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生成及其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運用創設了新的時代語境。
第一,多元化的市場經濟環境是習近平話語風格生成的客觀時代現實。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在市場經濟的土壤中展開的,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對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實現欲望日趨強烈,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觀念和逐利化的行為意圖日益凸顯,為價值取向的混亂以及社會矛盾的釋放和迸發埋下了隱患。同時,各種傳播媒體和社會思潮紛紛涌入大眾生活,尤其是衍生出的歪風邪氣和不法行為的亂象,不僅弱化了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已有的認知,更是嚴重地擠壓了進一步傳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話語空間。這些客觀的時代現實,也給當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方式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需要一種全新的、強有力的聲音將全社會中變亂交織的意識形態進行有效整理,并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背后的真理魅力和思想力量,以此為人們的思維指明方向。
第二,全球化的世界格局是習近平話語風格生成的國際時代境遇。全球化的國際環境既是習近平運用高超的話語藝術傳播中國聲音和中國故事的世界舞臺,也是其話語風格生成的國際時代境遇。中國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的話語攻勢和思想觀念不斷涌入我國社會并與我國現實交織在一起,憑借其先進的媒體傳播技術和全球信息技術進行隱蔽式的文化滲透,在“自由、民主、人權”的幌子下蓄意設置話語陷阱,挑起話題,借機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做出的國際貢獻,持續打壓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空間和大眾化話語的生存空間,企圖達到讓中國在國際社會“失聲”“失語”的目的,甚至取消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思想領域的指導地位。這些外部的話語攻勢所制造的話語生存困境,使得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是步履維艱,也加大了大眾化對優化宣傳話語和重塑話語格局的呼喚和需求。
第三,信息化的媒介環境是習近平話語風格生成的嶄新時代語境?;ヂ摼W正經歷著向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變革的新媒體時代,媒介技術蓬勃興起、傳播方式日新月異,一個新的傳播體系和傳播環境正在形成。新媒介的不斷涌現,沖破了傳統媒介傳播信息的地域和時空限制,過快的信息流動勢必會增加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掌控難度,同時新媒介技術淡化了信息傳播者與受眾的角色界限,人們從傳統的被動接受逐漸地轉變為主動索取,并積極地參與信息的編輯制作與傳播交流。因此,“受眾參與”成了信息化媒介環境的重要特征。但由于受眾參與所制造和傳播的信息難以做到全方位的過濾和審核,使得各種內容虛假、大肆炒作的有害信息充斥于新的媒介環境,導致話語權威性、控制力有所弱化。
習近平話語風格之所以能夠煥發出強大的話語力量和時代魅力,這與其生成邏輯是密不可分的。習近平在講話過程中“以構建具有民族特色、反映中國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為切入點”[15],完成了一系列的對于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術語革命”,創造性提出了許多馬克思主義“新話”,又實現了對中國共產黨話語體系創新性發展以及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的深刻凝練,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味的話語風格。同時,習近平話語風格,也是習近平以高超的話語能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生動實踐,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正是順應了大眾化主體、客體、內容、環體等四個方面的現實性需求,這一話語風格才得以形成、發展并日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