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 鈺,周躍華,2,劉 曦,3
(1.成都中醫藥大學眼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2.北京茗視光眼科醫院,北京 100062;3.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四川 宜賓 644000)
近年來,全球近視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據國家衛健委統計,2020 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已達52.7%,預計到2050 年,近視的發病率將達到84%。高度近視的眼部危害包括:脈絡膜新生血管、后鞏膜葡萄腫、視網膜脫離、失明等,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學齡期兒童近視發病晚及進展慢可顯著減少成年后高度近視的發生。目前近視群體急劇增多的現狀,促使人們對近視防控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均證實視網膜周邊離焦影響眼軸的生長及近視的發展。視網膜的離焦信號刺激眼球生長,周邊近視性離焦延緩眼軸增長,周邊遠視性離焦加速眼軸增長,進而影響近視的發生發展。基于此理論,許多近視防控光學離焦矯正方法應運而生。本文對多種光學離焦矯正方法的原理及近視控制效果進行總結,以期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更科學的光學矯正方案。
近視是最常見的屈光不正,是在眼調節放松狀態下,外界平行光線進入眼內,眼的屈光力(角膜、晶狀體等)過強或眼軸過長,使得光線成像于視網膜之前,不能聚焦于視網膜上,進而造成視物模糊的狀態[1]。近視的形成是多因素且復雜的,目前多認為受遺傳、環境因素的影響。遺傳因素對兒童青少年近視的影響同樣是多因素且復雜的。研究指出,與父母一方近視或雙方都沒有近視的受試兒童相比,父母雙方都近視的受試兒童近視的發生率更高,軸向長度增加明顯[2]。近視雙生子研究的遺傳力值通常較高(0.78)[3],且基因研究也發現了許多與近視相關的位點。Chen 等[4]調查了中國兒童SNTB1、GJD2 和MET 等153 個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與近視進展和多基因風險評分的相關性,發現ZFHX5B、KCNQ2 和GJD153 三個基因中的單核苷酸多態性與中國兒童的近視進展更快有關。近距離工作,受教育時間長、缺乏戶外活動、不良的飲食習慣等環境因素也與近視的發展有關。劉麗君等[5]發現,學習行為和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導致近視發生的重要原因。戶外活動與近視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反比關系[6]。
視網膜主動接受視覺信號,可識別特定的光學離焦信號,從而調節眼睛的生長并改變其屈光狀態。某項對靈長類動物激光消融中央凹的研究發現,來自中央凹的視覺信號對眼部生長來說不是必需的,僅在周邊視網膜狀態下調節離焦信號,改變中心屈光度,促進屈光不正的發生[7]。該研究表明了周邊視覺的重要意義。雖然眼軸延長是一個正向過程,但可以通過有效的方法延緩其增長及近視的進展。眼軸長度在近視性離焦比在遠視性離焦時生長的速度更慢,并且在去除離焦刺激后,眼球對視網膜近視性離焦比遠視性離焦有著更持久的效應。因此,基于該理論為近視的防控提供了新途徑。
離焦作為一種重要的視覺反饋信號,使視網膜朝著離焦信號的方向移行,在眼球發育中改變其生長方式。基于視網膜周邊離焦理論設計的光學離焦矯正方法眾多,因可矯正各年齡段近視兒童的視力且風險小,故備受人們的青睞。
PALs 的特點是鏡片上近視度數從上到下逐漸減少,使戴鏡者通過不同的度數視遠和視近,從而達到放松調節眼部并產生近視性離焦的目的。一項隨訪了3年的臨床研究發現,PALs 組與單光框架眼鏡組的平均等效球鏡度減少-0.28 D[8]。PALs 設計的不同可有效減緩近視兒童的調節滯后[9-10]。由此可見,PALs多適用于調節滯后患者。
DIMS 的中央視遠光學區為9 mm,看遠時形成清晰視覺,周邊為環形多焦區,瞳孔范圍內有正焦和近視離焦,一部分光線經過微透鏡在視網膜前形成焦點,而另一部分光線經過微透鏡之間的縫隙,在視網膜上聚焦,兩種屈光度同時存在且保持穩定,不因鏡片位置及眼球掃視的轉動而改變,能延緩近視的發展[11]。李秀紅等[12]研究發現,DIMS 框架鏡延緩眼軸增長達42.1%,延緩等效球鏡度增長達45.2%,等效球鏡度減緩率為52%,眼軸減緩率為62%。DIMS 鏡片延緩了近視的進展,并且近視控制效果與戴鏡前近視兒童視網膜周邊離焦狀態相關,戴鏡前視網膜周邊相對遠視性離焦的患兒近視控制效果優于相對近視性離焦的患兒[13]。由此可見,DIMS 具有良好的近視控制效果。
PDMLs 采用的是周邊離焦控制技術,包括中心屈光區、周邊多點離焦區及外圍區。中心光學區一般為普通單焦點設計,給配戴者提供清晰的中心視力,周邊采用微小圓透鏡的點陣設計,提供近視性離焦,以此達到防控近視的目的。劉長輝等[14]對比PDMLs 和單焦點框架眼鏡對近視的防控效果,發現近視患者配戴這兩種眼鏡后屈光度年增長量分別為(-0.71±0.41)D 和(-1.05±0.39)D(P<0.05)。表明PDMLs 能延緩近視的發展,尤其對低齡(8 ~10歲)近視兒童的效果更明顯。但郝晶晶等[11]尚未發現PDMLs 有明顯延緩近視發展速度的效果。因此,PDMLs 對近視的控制效果尚有爭議。
BFSCLs 有一個矯正屈光不正的中心區域和一個同心治療區域,在遠距離和近距離觀察時,能同時產生2.00 D 的視網膜近視性離焦。Aller 等[15]在一項為期1 年的前瞻性、隨機、臨床試驗中發現,BFSCLs與單焦點軟性角膜接觸鏡相比,BFSCLs 睫狀肌麻痹后屈光度的進度總體減少72%,軸向伸長率降低80%,這是BFSCLs 目前發現的最為明顯的近視控制效果。
MFSCLs 通過改變周邊焦度的變化,形成周邊視網膜近視性離焦,從而控制近視的進展,其本質是改變周邊像面結構參數與視網膜的位置關系。MFSCLs中,一類是同心環設計,另一類是非球面漸變設計。Walline 等[16]研究發現,與歷史對照組相比,在2 年的矯正期間,配戴MFSCLs 使近視進展減少了50%,軸向伸長減少了29%。同時,配戴MFSCLs 能獲得滿意的視覺質量[17]。MFSCLs 中心的近功率區可以像正功率球面接觸鏡一樣減少調節不準確性,從而可有效影響調節滯后。相對于其他鏡片,MFSCLs 更加適用于調節滯后的高度近視患者。
OK 鏡是一種特殊的逆幾何設計的夜戴型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觸鏡,能通過重塑角膜形態,改變相應的視網膜周邊離焦狀態,控制近視的進展。國內相關研究[18]證明,青少年近視患者配戴OK 鏡后,眼軸增長變慢,視網膜周邊相對屈光度在水平方位發生明顯的近視飄移。在控制近視方面,配戴OK 鏡較配戴框架眼鏡能使1a 眼軸延長減少約48.28%[19]。角膜塑形鏡能縮小屈光參差值,并提高立體視覺。楊琳娟等[20]觀察了102 例不同近視程度青少年患者配戴OK 鏡3a 后眼軸增長的情況,發現低度近視組眼軸較中度近視組延長了0.33 mm ﹝(0.65±0.35)mm vs(0.32±0.37)mm ﹞。簡嘉等[21]在觀察不同瞳孔直徑對OK 鏡近視控制效果的影響中發現,瞳孔直徑越大,OK 鏡的近視控制效果越好。OK 鏡是目前控制近視最有效的光學矯正方法,尤其在眼軸快速增長階段、中度近視、屈光參差、瞳孔較大的青少年中更為適用。
近視是目前最常見的屈光不正。針對近視患者,在保證其視物清晰的同時,也應有效延緩近視度數的進一步加大。目前基于視網膜周邊離焦理論的光學矯正方法,能有效延緩兒童眼軸的增長,多種防控方案應根據近視兒童及青少年的自身情況個性化配置,選擇最適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