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甜香
(平果市中醫醫院,廣西 平果 534199)
支原體屬于一種體積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的微小微生物,其侵襲進入人體后會在細胞中生存。從人體分離獲得的十多種支原體中,有五種是對人有致病性的支原體,其中就包括肺炎支原體。肺炎支原體感染是引起小兒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被稱為肺炎支原體肺炎,屬于肺炎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在患者打噴嚏、咳嗽時,肺炎支原體會通過飛沫傳播而進入到被感染者的呼吸道內,從而引發呼吸道感染。對于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治療,臨床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病癥采取對應的治療措施,因此對臨床準確診斷的依賴性相對較高。從目前來看,臨床上對于肺炎支原體的診斷要求較高,且診斷效果較差,在缺乏有效的診斷方式時很容易導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從而間接影響其遠期預后。對此,探討肺炎支原體的檢測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肺炎支原體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肺炎支原體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感染性支原體,人對肺炎支原體普遍易感,特別是兒童。小兒由于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容易感染肺炎支原體,且感染后表現較為復雜,同時很容易誘發各種肺臟內外并發癥[1-2]。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氣促、胸悶等。單純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通常沒有典型的肺炎表現,但如果病癥涉及其他系統就會導致相應的并發癥,比較常見的并發癥包括腦膜炎、心動過緩、急性腎小球腎炎、多形性紅斑等[3-4]。此外,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的體溫也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包括低熱、高熱等,同時發熱之前往往有畏寒癥狀[5-6]。整體來看,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因為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加之許多患者的前期表現與上呼吸道感染高度相似,因此通過觀察臨床癥狀直接進行診斷有較高的難度,此時便需要結合其他的輔助檢查技術進行鑒別診斷[7-8]。
近年來,影像學檢查技術在肺部感染性疾病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包括X 線檢查、CT 檢查等。其中CT 檢查的分辨率和定性診斷的準確性均明顯高于X 線檢查,在肺部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9-10]。有研究指出,相較于細菌性、病毒性肺炎患者,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的CT 影像學資料中可見雙下肺受累較多,但肺炎支原體肺炎與病毒性肺炎在間質性增厚征象方面基本相同,此外支氣管壁厚度改變也是肺炎支原體肺炎的重要診斷依據以及與其他類型肺炎相鑒別的征象[11-12]。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影像學表現相對復雜,除了上述特征外,還會涉及小葉中心結節,同時肺泡可出現腔內滲出變化,這些表現可先后發生或同時發生[13-14]。有研究認為,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的CT 表現普遍為葉段實變,其與細菌性肺炎有著較高的相似性。相關研究指出,39% 的暴發性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的肺部影像學表現中存在葉段實變,其中有25% 的患者其唯一影像學表現即為葉段實變[15-16]。另外,影像學檢查技術還可以發現肺部病灶的范圍和形態表現,通過結合CT 檢查、流行病學判斷、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等多種方法進行判斷,可實現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17-18]。
肺炎支原體的繁殖速度相對緩慢,一般1 ~6 h才會分裂一代。肺炎支原體的培養分離主要是采集鼻咽分泌物、痰液、肺泡灌洗液等作為標本進行培養(基于SP4 培養基),于溫度37 ℃、濕度60% 的環境中在瓊脂內加入CO2進行培養[19-20]。這一培養方式是肺炎支原體應用最為廣泛且最有效的培養方式。對于不同標本的肺炎支原體培養而言,其陽性率有所差異,此時在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對培養基的形態、顏色進行觀察。有研究對咽拭子和肺泡灌洗液的肺炎支原體培養結果進行對比,發現熒光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的陽性率可以達到86%,結果一致率能達到93.1%[21-22],同時肺泡灌洗液的陽性率為65.5%,污染率為6.69%,咽拭子標本的陽性率為51.7%,污染率為51.7%。整體來看,咽拭子屬于熒光PCR 定性檢測的重要標本,但并不適用于病原體的定量檢測,而肺泡灌洗液則可以應用于病原體的定量檢測中。臨床可以結合患者的耐受程度、標本獲取的難度、疾病表現等選擇最佳的標本,在留取標本之后應及時運輸并進行檢測,避免檢測結果出現偏差。
人體在感染肺炎支原體后會出現特異性的抗體,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A(IgA),其中尤以IgG、IgM 最為常見。血清IgM 抗體檢測臨床應用較早,一般在感染肺炎支原體1 周后便可進行檢測,10 ~30 d 時抗體滴度可以達到高峰,12 ~26 周就會消失。IgG 滴度在感染肺炎支原體1 個月左右會達到高峰,且持續時間較長[23-24]。抗體檢測技術包括冷凝集試驗、間接性血凝試驗等。冷凝集試驗是檢測肺炎支原體的非特異性方法,檢測時使用的冷凝集素屬于IgM 抗體,可以在0 ~5 ℃內凝集紅細胞。有研究認為,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可在10 d 左右冷凝集素滴度呈現1:32 的改變,并在6 周后逐漸恢復正常,冷凝集素滴度較高也證明了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風險高。同時,受抗體滴度、巨噬細胞、免疫性疾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冷凝集試驗的特異性相對較低,診斷結果的可靠性一般。
分子診斷技術起源于20 世紀60 年代,其技術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分子雜交技術、核酸測序技術、分子構象技術以及實時熒光定量PCR 技術。整體來看,分子診斷技術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準確性及特異性[25]。以實時熒光定量PCR 技術為例,該技術的出現有效彌補了肺炎支原體肺炎等非典型肺炎病原體培養分離的困境。相較于傳統的病原體培養分離而言,實時熒光定量PCR 技術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檢測效率均更高,可以實現對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準確診斷。同時,多重定性PCR 與定量PCR 均可以實現對肺炎支原體的準確檢測,其檢測結果的準確率明顯高于被動凝集法,并且實時熒光定量PCR 的檢測結果與患者的疾病病程有直接的關聯。另外,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還普遍存在病毒或細菌感染的表現,很難實現區分與鑒別,此時就需要對PCR 的陽性結果進行深入分析。
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發病率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由于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因此難以實現快速診斷。另外,在影像學表現方面,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與細菌性、病毒性肺炎患者有時難以準確區分,因此給臨床診斷和治療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和轉歸,影響患者的預后。對此,探討肺炎支原體的檢測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檢測肺炎支原體的方法有肺炎支原體培養分離、抗體檢測、分子診斷技術等。其中病原體培養分離是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金標準”,但存在耗時較長、費用較高等問題,難以早期實現明確診斷,易延誤患者的治療。抗體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一般,故臨床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來,分子診斷技術在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中顯示出諸多優勢,具有更高的檢測效率、靈敏度和特異性,可實現早期診斷,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