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木九
(甘肅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 甘肅卓尼 747600)
我國幅員遼闊、海陸兼備,地貌類型和海域特征繁多,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濕地與河湖、海洋等復雜多樣的自然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呈現穩中向好趨勢,各類自然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穩定性逐步增強,重點生態工程區生態質量持續改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功能穩步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構筑[1]。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會同科技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林草局等有關部門,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共同研究編制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重點區域。本文所述項目為甘肅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的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以下簡稱項目)。
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和公益林建設的持續推進,很多地方的森林面積和蓄積量不斷增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同時部分天然林區出現了森林病蟲害頻發、森林火險等級居高不下、林木抗自然災害能力明顯降低、林分質量下降、林地生產力和森林碳匯儲備能力降低等問題,森林生態系統呈現亞健康狀態,制約著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退化林修復項目的實施,可以合理調整林分結構、樹種組成與林分疏密度,改善林分內部衛生環境和生長環境,促進林木生長,增強林木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林分質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質量和碳匯能力,增強木材戰略資源儲備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生態效益[2]。
人類在保護區域活動頻繁,會直接導致生態系統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通過封山育林,結合群眾生產生活、植被生長特性、野生動物繁殖的時間節點等方面,對人類活動相對頻繁的區域采取季節性輪封和半封封育措施,既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產與生活,也有利于森林植被恢復,同時也能確保野生動物擁有良好的繁殖、生存環境,并增加種群數量[3]。
目前,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生態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保護區居民的經濟收入,這是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項目的實施可以吸納一部分勞動力參與季節性造林、撫育林地、林地清理等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增加社區居民的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社區和保護區共管共建、和諧發展起到示范推動作用。
該項目實施產生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顯著,該項目對保護區森林資源可持續增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建設目標是進一步建成高效優質、資源豐富且布局合理的森林生態系統。項目區森林的面積、蓄積、生物量均得以增加,區域生態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2022 年度目標是通過封山育林,做好天然林保護修復、國家公益林和退化林修復等工作,不斷恢復和保護區域生態系統功能,完成封山育林4 310 hm2,退化林修復2 280 hm2。
根據水土流失的狀況,工程建設以營造生態公益林為主。依行政區將工程區劃分為3 個治理單元,結合每個區域的情況,規劃各區的發展方向。
3.1.1 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區(一):合作市
(1)區域概況。該區域位于甘肅省合作市境內,包括下巴溝、南畔、吉浪3 個保護站。
林地面積10 435 hm2,其中喬木林6 916.8 hm2,灌木林3 513 hm2,其他林地5.2 hm2。該區域主要為迭山山區,地勢大致東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2 600 m,最高海拔4 100 m,內部山脈以東西走向為主,地貌以山原丘陵為主,間以溝谷、河谷開闊地;年平均降水量500 mm~700 mm,位于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兩大植被區系的交匯處,以溫帶植物為主。該區域是我國中西部具有重要地位的生態過渡區和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
(2)生態問題。當前該區存在的問題包括森林結構不合理,林地生產力較弱,林分質量較低,林業和牧業沖突較大,珍稀動物群落及棲息地保護難度非常大,萌生苗比重大且質量差導致擴綠難度大。此外,人工培植的純云杉林生長環境非常惡劣,天然更新能力較差,區域內多石質山地,立地條件非常差。天然次生林中有較多的中齡林且密度比較大,萌生苗占比偏高,林地生產力較低下。
(3)治理思路。除強化森林植被保護外,在封山育林工作中,針對溝谷區域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小流域與坡面為單元,有重點、分階段地恢復生態環境,嚴格保護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與群落,并持續開展退化林修復工作,使林分等級分化顯著、林分過密及天然更新能力低下等問題得到改善。
3.1.2 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區(二):卓尼縣
(1)區域概況。該區域位于甘肅省卓尼縣境內,包括阿角溝、博裕溝、車巴、達子多、大峪、當尕、刀告、卡布川、卡車、拉力溝、粒珠溝、齊河、旗布寺、桑布溝、云江、知知灘保護站。土地總面積247 540.4 hm2,林地面積123 645.5 hm2,絕大部分均為喬木林和灌木林。其中,喬木林83 630.2 hm2,灌木林39 986.8 hm2,其他林地28.5 hm2。治理區位于迭山以北,洮河以南,年平均降水量600 mm,年平均氣溫4.9 ℃。區域內植物以溫帶植物為主,松科、樺木科、殼斗科、忍冬科、杜鵑花科等木本植物構成了本區森林植物區系的主要成分。地貌以高山、河谷川地和山間盆地為主,地形復雜,群山環繞,多土石山地。
(2)生態問題。原始林生態系統穩定,但天然次生林低質、低效,抗災害能力差;林木生長沒有充分發揮水熱條件優勢,林地生產力低;人工林密度大,混交林比例低,林分質量低下。
(3)治理思路。對溝谷區域低效退化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結合林中空地和林冠下補植,對林內的災害木、斷頭木、風倒木、雪災木等進行清除,改善林內生長環境,恢復地帶性森林群落。人類活動頻繁,畜牧過載,會對森林植被生長造成較大影響,需要對經常有人畜活動的灌木林進行季節性封山育林。
3.1.3 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區(三):臨潭縣
(1)區域概況。該區域位于臨潭縣境內,包括車巴、達子多、卡車、鹿兒溝保護站。土地總面積8 550.0 hm2,林地面積為8 003.5 hm2,其中喬木林5 595.6 hm2,灌木林2 402.72 hm2,其他林地5.13 hm2。該區位于黃河一級支流洮河流域。土壤以石灰性褐土、普通栗鈣土為主,林區還分布有褐土和暗棕壤。基本地貌類型以山原丘陵為主,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500 mm~700 mm。植被以溫帶植物為主,植被坡向分布明顯,森林主要分布于陰坡、半陰坡,陽坡主要是灌叢和草甸。
(2)生態問題。該區域森林資源分布零散、質量等級較低,大面積可造林地少,可增加森林面積的空間有限,難以遏制水土流失問題;人為干擾大,造林擴綠有一定難度;天然、人工林以云杉為主,成熟林和幼林居多,結構不合理,森林質量較差,生態功能較弱。
(3)治理思路。對溝谷區域低效退化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結合林中空地和林冠下補植,清除林內的災害木、斷頭木、風倒木、雪災木,改善林內生長環境,恢復地帶性森林群落。積極開展苗木有害生物監測工作,對過密的人工針葉林采取撫育修復措施,防治林業有害生物,結合林冠下補植,培育異齡混交林,恢復地帶性森林群落。對經常有人畜活動的灌木林進行季節性封山育林。
3.2.1 退化林修復
經過對合作市、卓尼縣、臨潭縣三大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區的項目實施現狀進行綜合分析,決定采用綜合修復方式。
(1)補植補造修復。在三大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區內郁閉度0.2~0.5 且生長不良的人工喬木林中,針對由于林木分布不均造成的林中空地及林緣地帶,采取補植補造措施,調整林分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具體技術措施如下:
第一,采用穴狀局部整地的方式,穴面直徑為50 cm,深度為40 cm。挖穴過程中在穴旁分別放置表土與心土,同時撿凈土內的草根與石塊。對種植點外的植被進行有效保護,盡可能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第二,依照涉及區域的土壤的肥力、厚度及水分,與當前林分情況相結合,明確云杉退化林修復密度目標為900 株/hm2。
第三,嚴格執行苗木檢疫制度,積極開展苗木有害生物監測工作,應用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技術措施,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防治林業有害生物。
(2)撫育修復。對于合作市、卓尼縣、臨潭縣三大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區的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需要選擇撫育修復,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清除林內的災害木、斷頭木、風倒木、雪災木,改善林內生長環境,對林木地面以上高度1.5 m內的枯枝進行修剪,改善林內通風和透光性,方便病蟲害防治和森林火災預防排查,減少火災隱患,促進林木健康生長。
第二,結合林地清理工作,適度清除灌木雜草,保留幼樹生長空間和營養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然恢復。
(3)封山育林。對采取補植補造措施、撫育修復措施、林下更新措施的區域,要結合當地社會生產進行必要的封山育林,使經過人為改造的森林得以休養生息,促進林地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
3.2.2 封山育林
由于保護區內常住人口較多,林農交錯分布,大多數區域屬于半農半牧區或純牧業區,人類活動頻繁,畜牧過載,在森林生長季對植被生長造成較大影響,需要對經常有人畜活動的灌木林進行季節性封山育林。既滿足當地農牧民的生活生產需要,也促進森林資源健康穩定發展,實現社區共管共建的良性循環。
根據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確定封育對象。納入本次封山育林范圍的為灌木覆蓋度小于等于40%的低質、低效灌木林地。依據《GB/T 15163-2018 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和項目區實際情況,所有封山育林地塊的封育年限為3 年~5 年。依照封育范圍的生態價值、森林植被、立地條件及牧業發展情況,項目區在封山育林過程中使用半封模式,灌木生長季節采用全封模式。
封育類型有以下3 種。第一,喬灌型:在進行封山育林的區域,喬木和灌木樹種的母樹、幼樹、幼苗、根株占有一定比例的地塊應封育為喬灌型。第二,灌木型:達到封育條件,但難以封育成喬木林、喬灌林的地塊,可封育為灌木林。第三,灌草型:高海拔區,達到封育條件,但難以封育成為喬灌林、灌木林的地塊,可封育為灌草型。
封育措施包括以下內容:第一,設立封山育林碑牌。在封育區域有明顯邊界的地方,如河流交叉點、山口、交叉路口和路旁等人類活動頻繁之處設封山育林碑牌,將工程項目名稱、建設年限、封育界限、項目負責人、護林員及技術負責人等信息標在碑牌正面,將管護公約標在碑牌背面。第二,制定村民護林公約。各行政村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制定村民護林公約,規范居民的采伐、放牧、野外用火、食用菌采集、蟲草采集等方面的行為,特別是要規范牧民的放牧行為,對放牧的地點和季節作出嚴格的規定,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
甘肅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亟須開展退化林修復工作并延續封山育林措施,以全面提升保護區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通過項目實施,達到調整林分結構,優化林木生長環境,提高林木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最終提高森林質量和森林碳匯能力。同時,通過項目的實施,林區的經濟社會能得到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