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山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榆林 719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養殖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方式,逐漸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發酵床生態養豬作為一種生態養殖模式,可以有效減少環境污染,提高養豬經濟效益。然而,在推廣應用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過程中,還存在著養殖戶認識不科學、輕視管理、發酵床建設及維護成本較高等問題,必須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對策,以促進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推廣。
發酵床生態養豬是一種新型的養豬模式,需要在豬舍內部鋪設有機材料,采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將豬舍內的廢棄物和排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達到資源化利用的目的,不僅能有效減少養豬對環境帶來的污染,還能提高養豬效益和生豬產品質量,具有環保、節能、高效、可持續等特點,應用前景廣泛。現如今,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已成為推動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能夠資源化利用有機廢棄物,還能為豬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減少豬在養殖過程中的應激反應。同時,通過利用微生物發酵,將難以消化的纖維素等物質轉化為易于消化的物質,促進豬對飼料的消化吸收,提高豬的免疫力,并且提高了飼料的利用率和豬的生產性能[1]。此外,還可以有效降低豬舍內的溫度和濕度,改善豬的生長環境,促進豬的生長和發育,從而提高豬的產量。因此,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有益于提高豬的免疫力、生產性能和健康水平。
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通過促進豬腸道內有益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可以改善豬體內微生物群落的結構,維持其穩定性。同時,還能提高豬體內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強豬的免疫功能,提高豬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和降低豬的死亡率,提高豬的生產性能。此外,還可以促進豬體內的新陳代謝,改善血液生化指標,包括血糖、血脂、血清蛋白等,有助于保障豬的健康。
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能夠將廢棄物和糞便等有機物轉化為有機肥料,實現資源的回收和利用,降低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同時,所產生的有機肥料具有較高的肥效和生物活性,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有機質含量,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健康和生產力,從而保護自然環境。因此,發酵床生態養豬是一種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養殖模式。
豬舍應朝向南方,以保證充足的光照和通風條件,墻體高度約3 m,屋脊高度約4.5 m,南面墻壁上應有可任意開啟和關閉的窗戶,以方便通風。此外,豬舍應按照每25 m2養殖15 頭~20 頭生豬的標準來進行區域規劃,為每頭生豬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2]。豬舍建材應該選擇具有一定耐腐蝕、防水、隔熱、防火等性能的材料,而地面材料還需具有防滑、耐磨、易清洗等特點,以保證豬舍的衛生。在豬舍內部,應該設置自動化飲水系統、飼料系統、環控系統等設施,以便很好地控制豬舍內部環境,保障生豬的健康成長,此外,在豬舍內部還應該設置豬舍消毒設施,以保證生豬的健康。
地下式發酵床,多適用于北方地區。北方地區地下水位較低,因此可以直接將發酵床設置在地下,具體過程為,相關工作人員或者養殖戶在地面挖出0.9 m~1 m 深的坑洞,再用有機墊料填滿,形成發酵床[3]。地下式發酵床既能節省占地面積,又能避免發酵床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
地上式發酵床,多適用于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地下水位較高,因此為了防止發酵床受到地下水的破壞,一般都在地面上砌成,有一定高度,再填入有機墊料,構成發酵床。地上式發酵床便于維護,同時,可以根據需要擴大發酵床面積。
墊料是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和制作過程直接影響著發酵床的發酵效果和生豬的健康成長。墊料的主要原料是未被農藥、化肥等污染的秸稈、麩皮、木屑等,選好墊料后,將原料進行破碎和篩選,使其粒度均勻,然后將原料堆放在平整的地面上,每堆高度不超過1.5 m,長度和寬度不超過2 m,保證墊料內部可以通風透氣,并在墊料中加入適量的水,將其潤濕,但不能過濕,避免發霉;在制作過程中,需要不斷翻動墊料,使其充分接觸空氣,加快發酵速度,排出墊料中的二氧化碳和熱量,避免產生異味和發熱,翻動墊料需要使用專用的翻堆機,以減少工作量;制作完成后,應對墊料進行質量檢測,包括水分、pH 值、有機質含量等指標的測定,以確保墊料的質量符合要求,達到最佳的發酵效果。
不同類型的墊料具有不同的特點和適用范圍,因此在選擇墊料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養殖需求進行選擇,同時,墊料的制作過程需要注意衛生和環保,還要防止火災等安全問題的發生。
發酵床內的溫度對于發酵的效果和生豬的生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發酵床溫度應保持在50 ℃~70 ℃,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發酵效果和生豬的健康,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控制發酵床的溫度,如通過通風和加水調整溫度;發酵床內濕度的控制也是非常關鍵的,濕度過低會影響發酵效果,濕度過高會影響生豬的健康,一般來說,發酵床內部的濕度應保持在60%~70%,也可以通過加水、通風等方式控制濕度;發酵床內通風不良會影響發酵效果和生豬的健康,需要合理地安排通風口的位置和大小,根據氣溫調整通風,保證發酵床內空氣流通;定期清理發酵床,注意保持床面的平整和定期添加墊料,保持床面的穩定性和充足的氧氣供應,以保證生豬的健康生長;生豬的健康狀況對發酵床的正常運轉十分關鍵,需要注意生豬的飲食和疾病預防,定期進行疫苗接種和疾病檢查,保持生豬的健康狀態,同時,控制生豬數量,避免過度密集養殖。
應用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需要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經驗,包括發酵床的建設、維護和使用等方面,一些養殖戶由于缺乏相關的管理經驗和技能,又未能深入了解技術的具體細節和操作要點,在應用技術時操作不規范,如制作發酵床時墊料層厚度不均、發酵時間不足等,影響了技術的應用效果。此外,在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推廣應用過程中,一些商家和推廣機構存在過分宣傳的現象,夸大技術的優勢和應用效果,誤導養殖戶,導致實際效果與宣傳差距較大。
在應用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時,部分養殖戶不重視對發酵床的管理。為了保證技術的應用效果和推廣成效,首先需要注意發酵床的墊料質量,部分養殖戶選擇了質量不佳的墊料導致發酵效果不佳。此外,發酵床需要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需要根據氣溫調整通風以及定期清理,一些養殖戶忽視了這些方面,致使發酵效果不佳,不利于技術的推廣。同時,發酵床產生的發酵產物可以作為有機肥料,而相當一部分養殖戶未能合理利用這些產物,導致浪費,不能發揮技術的最大效益。
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雖然有許多優點,但應用該技術所需的設備和場地投入較高[4];發酵床需要定期添加墊料、保持通風和排水等,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另外,在該項技術的實際應用中,需要一定的能源支持,如電力、燃氣等,能耗相對較高;為充分發揮該項技術的應用效益,還需強化管理,缺乏相關管理經驗的養殖戶應用該技術的經營風險較大。
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舉辦座談會、技術培訓班等方式,向養殖戶普及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實施方法,同時邀請有經驗的技術專家進行講解和示范[5];制作宣傳冊、海報、視頻等宣傳資料,向廣大養殖戶普及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優點,同時配合現場宣傳進行推廣;通過電視、報紙、廣播、微信等,廣泛宣傳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提高養殖戶的知曉率;通過建立示范基地、組織現場觀摩等方式,向養殖戶展示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應用效果,讓養殖戶切身感受到其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對應用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養殖戶給予一定的補貼和優惠政策,鼓勵更多的養殖戶應用該技術。
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推廣部門應該監督應用該技術的養殖戶做好日常管理。墊料是發酵床的核心,養殖戶應該根據發酵床內的濕度和溫度情況,定期更換,及時添加墊料的和控制墊料濕度,以保證發酵效果;養殖戶應保證發酵床和周邊環境的衛生,防止細菌、病毒的滋生和傳播,定期對發酵床和豬舍進行徹底的清洗和消毒,保持豬舍內外環境的干燥、整潔;養殖戶應根據生豬的年齡、體重和性別等因素,合理制定飼喂計劃,注意控制飼喂量,避免過度飼喂,造成資源浪費;養殖戶應根據生豬的年齡和健康情況,合理進行疫苗接種和藥物預防,在發現病情時,及時隔離治療,加強衛生防疫管理,防止疫病的傳播。
為了更好地推廣應用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相關部門需要完善相應的配套技術,加強指導服務,以提高養殖戶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發布技術規范和操作指南,詳細介紹發酵床的建設和維護方法,以及生豬的管理和養殖技術,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解答養殖過程中的問題;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強化與科研機構、高校的合作,進行技術交流和合作研究,提高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廣新型發酵床材料和技術,以提高發酵效率和生產效益;建立監測系統,對發酵床的溫度、濕度、pH 值等關鍵參數進行監測以便及時調控,確保發酵床的正常運行。
構建發酵床生態養豬示范點是推廣應用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有效途徑。在示范點中,展示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具體應用和效果,提高養殖戶對技術的認知和接受度,同時,示范點還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實踐經驗,促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示范點的建設需要選擇合適的場地和建筑結構,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豬舍、發酵床和生態循環系統。示范點應該具備規范化、標準化的養殖流程和管理制度,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定期組織養殖戶進行交流學習和實踐操作,推廣應用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理念和方法。此外,示范點的建設還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支持和參與,加大對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宣傳推廣力度,形成多方合作、共同推進的良好態勢。同時,建設示范點也需要充分考慮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不斷完善技術和管理制度,提高生產效益和環保效益,為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環保養殖技術之一,其在生豬養殖業中的應用前景和發展潛力不容小覷。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宣傳力度,監督養殖戶做好日常管理,切實發揮發酵床作用,完善配套技術,加強指導服務,構建發酵床生態養豬示范點,以推廣應用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提高養殖戶生態養豬技術水平,促進生態養殖業的健康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應用的不斷推進,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必將為推進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