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郡郡,謝紫柔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廣東 廣州 510303)
粵劇是誕生于嶺南地區的本土藝術,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最能體現嶺南文化的文藝品種之一[2],有較高的保護與傳承價值。近年來,廣東各地區越來越多的學校響應國家政策,開發有關粵劇粵曲的校本課程,成立粵劇社團,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學習粵劇,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了粵劇粵曲新生力量的發展。本文以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華東小學粵劇傳承基地為例,以對該校的深入訪談調查為基礎,對佛山地區的粵劇發展情況進行研究。
因本項目的研究內容為粵劇粵曲進廣東中小學校園,項目組成員均為廣東人,對粵劇、粵曲有濃厚的興趣。加之,華東小學在粵劇進校園方面有成熟的項目體系,作為佛山地區粵劇進課堂的試點,可以為粵劇粵曲進校園提供更為全面專業的指導性意見。因此,在與指導老師商議后,筆者決定以華東小學粵劇進校園項目為重點進行相關研究。由于疫情,筆者只能通過查閱文字資料和對華東小學粵劇負責老師進行線上訪談的方式進行調研;其間,筆者曾去佛山感受佛山粵劇的生活化發展狀況,深深感受到佛山粵劇傳承的普遍性。項目立項以來,小組成員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粵劇粵曲譜例及相關背景資料;在此過程中,筆者感受到粵劇粵曲這一傳統藝術的魅力與傳承這一藝術的重要性。
廣東地區粵劇的傳承發展主要在廣州、佛山、東莞、深圳等地進行。在廣州市教育局的領導下,廣東粵劇院為廣州市6 所中小學開設了約600 課時的粵劇培訓課程。廣東粵劇院為此成立專項工作組,組建專業師資團隊,以一級演員郭建華、劉建科、黃春強、冼鑒棠,戲曲表演專業副教授黃燕等粵劇名家為專業課程帶頭人,建設課程體系。目前,廣東省內多所學校已將粵劇作為校本課程,讓粵劇作為必修課正式進入課堂。粵劇進校園以學校為單位,在為學生提供多樣化興趣選擇的同時,也隱性加強了學生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認識,拉近了年輕人與傳統藝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文化修養,促進了粵劇的傳承與發展。
佛山是粵劇進校園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因此,本文主要以佛山地區為例。早在2006 年,佛山教育局就開始鼓勵佛山市各中小學引進粵劇。部分學校聯合部分粵劇表演藝術家將基本做手、腰腿基本身段、唱功、念功等戲曲基本功作為課程引進學校教育課程。在各個學校的積極配合下,粵劇實實在在走進課堂,走到學生身邊。政府與學校的配合為佛山粵劇的發展提供了穩定平臺;學校與粵劇演員的合作為佛山粵劇的專業性提供了有力保障。2018 年1 月9 日,佛山市粵劇特色學校創建工作交流會在佛山市第一小學舉行,活動現場,佛山市教育局為大瀝鎮中心小學、佛山市第一小學等22 所學校頒發了“佛山市第一批粵劇特色創建基地學校”證書,并為順德區龍江鎮華東小學、佛山市第一小學、南海區西樵鎮第一小學3 所學校頒發了粵劇特色學校創建經驗分享證書。2021 年12 月,佛山市高明區第三屆戲曲進校園系列活動——粵劇粵曲匯報展演在廣東華體高明體育館副館舉行。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華東小學的粵劇特色教育是龍江教育的一大特色,學校先后被評為“順德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基地(粵劇、曲藝類)”“佛山市第一批粵劇特色創建基地學校”和“廣東省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學校”。從粵劇特色創建基地到粵劇粵曲匯報展演,都體現出佛山粵劇粵曲傳承的成熟度不斷提高,推動了佛山市粵劇藝術的普及。
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華東小學位于龍江鎮新華西村委會金喜街13 號,是一所由龍江鎮政府全資興建的規模大、標準高、配套完善的全日制公辦小學。華東小學創辦于1952年,1968年重建后改名為華西小學。2010 年,龍江鎮政府為了全面提升片區辦學條件,促進教育公平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決定易地重建華東小學,合并華西小學和仙塘凈根小學,這一項目被確立為順德區重點改薄建設項目。學校于2011 年3 月奠基,2013 年3 月27 日落成啟用。學校總占地面積23469.485 平方米,是設施完善、配備齊全的現代化教學場所。
1.教學方式。粵劇課程上課語言以粵語為主。在唱念中引出本章學習的粵劇背景,再以粵劇方式開聲,老師優先示范,展示粵劇中旋律與咬字的變化。在身段課上,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到舞蹈室進行熱身運動,老師教授動作,學生整體學習,分組展示。2.教學目標。通過對華東小學粵劇周健梅老師的采訪,筆者了解到,華東小學粵劇進校園的主要教學目標為:讓學生積極感受粵劇粵曲的韻味,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學生對本土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認知與鑒賞能力,激發學生對粵劇的學習興趣。對有突出表現以及濃厚興趣的同學,鼓勵他們參加免費的粵劇學習培訓,培養他們的第二特長;通過更加專業的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粵劇藝術造詣[3]。3.教學過程。(1)念白課。粵劇念白課教學以粵語為主,訓練學生用粵語念白,糾正學生的發音。課堂上,老師會先播放一段粵劇念白片段,讓學生體會粵劇中的粵語發音與現在的粵語發音的不同,再根據這一點引發同學們的思考。緊接著進入正式課堂,老師示例后學生們自由練習。(2)身段課。粵劇基本身段包括站相、臺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圓臺、開門、拉山(云手)、上馬及背供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闡明動作要領并示范,手把手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讓學生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掌握粵劇身段表演技巧,感受和體驗粵劇的神韻與魅力。
廣東省中小學生“粵韻操”是順德區龍江鎮華東小學大課間的課間操活動,它是由國家一級演員倪惠英及其團隊以粵劇身段配以廣東音樂,結合學生廣播體操創編而成的健身操。該體操由手勢組合、腰腿組合、跳躍組合、南拳組合、舒緩收式五節組成,整套體操動作柔美剛健,既能展現粵劇演員的優美身段,又可以讓學生得到身心鍛煉[4]。
2017.年,華東小學少年粵劇團成立,該劇團由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女士和彭熾權擔任榮譽團長,劇團現有三百五十多名青少年學員,其中,民樂演奏班有一百七十多人,主要學習古箏、二胡和揚琴等樂器,戲曲表演班一百八十多人,主要接受生、旦的基本做手、腰腿基本身段、唱功、念功等基本功訓練。在雄厚的師資力量支撐下,學生不畏艱險、日復一日地練習,取得了優異成績。
采訪時間:2022 年12 月13 日 星期二
采訪地點:線上
采訪人物:華東小學粵劇進校園負責教師周健梅
筆者:在粵劇粵曲進校園項目中,您認為學校開設第二課堂應該從哪幾方面著手?
教師:首先,要從學生著手。學生在面對一個新穎的課題時是充滿興趣與積極性的,學校要抓住時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校決定結合粵劇身段編導課間操——“粵韻操”,讓學生在學習粵劇優美身段的同時得到身心鍛煉。其次,加強師資力量,粵劇課堂需要專業人才進行指導,我校邀請了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女士和彭熾權先生擔任學校少年粵劇團的榮譽團長,在兩位表演藝術家的幫助下,教學質量獲得保證。最后,在設施與教材上發力。在國家和佛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將國家課程《音樂》和校本課程《粵劇》相結合,編寫了《音樂與粵劇》這一上課用的教材。除此之外,我校自主編印了校本刊物《紅豆生南國》《小紅豆入門》。配備了粵劇表演需要的樂器,例如揚琴、古箏、二胡等。除此之外,學校還配備了音樂室、舞蹈室等,讓粵劇教學能夠順利展開。
筆者:現在,貴校的粵劇粵曲教學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如何讓粵劇粵曲更加普及,讓更多人領會到粵劇粵曲的魅力?
教師:近年來,我校多次與佛山地區粵劇粵曲基礎比較薄弱的小學進行交流研討,我們希望在研討過程中提高各個小學傳承粵劇粵曲的能力,擴大粵劇粵曲的推廣范圍,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學習粵劇粵曲,感受粵劇粵曲的魅力。當今社會,知識和科技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我們希望粵劇粵曲與時代發展潮流接軌,碰撞出新的火花;同時,我們會運用互聯網、多媒體等弘揚粵劇粵曲文化,讓更多人用全新的方式認識粵劇粵曲,打破人們對粵劇粵曲的刻板印象。
通過本次采訪,筆者更深入地了解到粵劇粵曲進校園的過程與方法,并感到傳承與推廣粵劇粵曲任重而道遠;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雖對傳統文化形成一定的沖擊,但也是有利于傳統文化普及與宣傳的因素。
通過對學校多年實踐的研究,筆者發現,粵劇教學對孩子們的幫助特別大,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增強了學生的自信,許多內向的孩子在學習粵劇后多次登臺表演,養成了不怯場、膽子大的品質;二是提升了學生的文化修養,粵劇唱詞展現了中國詩詞文化的魅力,如《紅棉贊》,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一定幫助;三是學生能吃苦,粵劇訓練中,一個動作有時要練習多遍,女孩子還要學習“一字馬”等高難度動作,孩子們認真練習、克服困難,能磨煉毅力。粵劇教學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更有立德樹人的作用。
通過對華東小學粵劇傳承基地的深入了解,筆者深深感受到粵劇粵曲的文化魅力與傳承的不易。該校作為佛山粵劇粵曲進課堂的試點,其所經歷的艱難不言而喻,讓傳統藝術以專業的形式走進課堂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對老師進行線上訪談的過程中,筆者感受到當地人對本土文化獲得傳承的自豪與欣喜。筆者不禁感嘆,在時代的洪流中,多少優秀的本土文化都在消失。華東小學從2007 年開始實施粵劇粵曲進校園項目,用了十余年時間取得現在的成就,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校園粵劇粵曲文化角是影響學生觀念的隱形課程,可以讓學生沉浸在粵劇粵曲的文化氛圍中。這樣的環境熏陶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粵劇粵曲知識,也為粵劇傳承人的培養打下了一定基礎。但中小學校園中的粵劇課程僅僅是普及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深度,這是筆會持續研究的問題。
通過這次對華東小學的采訪,筆者以及團隊成員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傳承與發展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華東小學作為粵劇進課堂的示范學校,對于推動粵劇發展充滿動力和決心,在粵劇進校園后,該校也進行了貼合自身實際的改革和進一步的課堂優化。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各類流行文化對傳統文化形成了巨大沖擊,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將互聯網的可取流行元素與粵劇相結合,例如,在課堂上播放《白蛇傳·情》等電影,增加學生對粵劇粵曲的興趣,學校平時可通過官方公眾號發布粵劇粵曲相關短視頻,讓學生在閑暇時間多多接觸粵劇粵曲,拉近粵劇粵曲與學生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