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莉
(江漢大學 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在音樂專業教學中,對于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想提高音樂課程的教學質量,首先就要從加強視唱練耳訓練入手,只有這樣才能為提升音樂課堂效果奠定基礎。視唱練耳是音樂教學中一種創新型教學方法,它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和音樂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音樂教學當中,學生心中真實的情感、思想都可以通過音樂來抒發,但要想將其完美地展現于舞臺之上,還需經過長期訓練。音樂能力及素養的發展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同時還要求教師運用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對各種音樂作品都充分具備視唱和聽辨能力也就是學生具備音樂能力、形成音樂素養的直接體現。因而,視唱練耳這一教學方法為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音樂能力涵蓋音樂基本能力與技能,同時也涉及音樂綜合素養以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與此同時,音樂能力也是學生獲得音樂技能、理解音樂知識與應用音樂的根本與前提,它是衡量學生能否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1]。因此,音樂教育要注重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這是每個教師都應該認真考慮和切實解決的問題。具體方面,音樂能力包括識譜、聽音、視唱和欣賞等方面,更為高階的能力包含音律、節奏與寫作等。音樂素養則是對音樂能力的綜合反映,它包括了聽音、視唱所能感受到的各種音樂類型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關于各種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形式、不同韻律、多種聲音組合方式等多方面的素質與技能。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背景下,國家對素質教育提出了全面要求,同時社會對音樂類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音樂人才不僅要具備一定的音樂基本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還要有較強的音樂潛能、音樂感知能力及表現能力[2]。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音樂能力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必須進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聲樂技能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作為音樂教育重要內容之一的視唱練耳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以及促進其全面發展發揮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視唱練耳教學方式是由視唱教學與練耳教學兩部分組成的,其中視唱是根據樂譜演唱,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辨認樂譜、認識譜號和熟悉音符的能力,并保證在演唱過程中節奏準確、音律準確和音調準確。練耳則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聽覺能力,通過認真聽辨音樂音律和音調來加深音樂記憶。視唱練耳作為音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音樂技能以及實踐運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音樂藝術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以及豐富人類精神世界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每一個人的音樂天賦千差萬別,感知與表現能力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性,但是對音樂作品的真實感受大致相同。正因為如此,音樂才具有魅力,這也是現代音樂專業教學越來越受青睞的原由[3]。我們在日常音樂學習中不僅要注重知識技能的積累,還要加強對基本樂理基礎知識的掌握,并將其融入實際教學實踐當中。而視唱練耳就是一門基礎課程,無論是提升個人音樂素養與鑒賞能力,還是期望能夠在相關方面取得成績,均需將視唱練耳作為基礎訓練內容。
視唱練耳教學作為音樂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主要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聽覺技能及良好的歌唱技巧,視唱則是其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識譜水平。在視唱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實際,根據課程與學生的需求,精選材料,指導學生反復練習,增強學生辨認各類樂譜符號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掌握樂譜上的音高和音符之間的關系,能正確使用聲音還原自己所聽過的樂譜及音樂作品。對于音樂專業學生來說,看懂樂譜是他們進行歌唱、器樂藝術表演及音樂創作的前提與基礎,所以視唱教學對于全面挖掘并發揮學生音樂天賦至關重要。學生在演唱歌曲或者演奏樂器時,一定要通過識譜才能了解作品內容,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創作者的思想,這樣才能夠依據樂理知識準確地還原作品,并以此為基礎發揮自己的專長與特色來個性化地演繹作品,傳遞作品中抽象的意蘊,使聆聽者能夠產生共鳴與難以忘懷的感受[4]。對于具有敏銳感知的音樂專業人才來說,基本的創作技巧就成為限制他們發揮個人天賦的因素之一。而識譜又是音樂創作技巧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所以通過視唱訓練提升學生對于音符的掌控能力是關乎學生在未來取得卓越音樂創作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音樂雖能引起廣泛共鳴,但不同的人對音調的高低、旋律特點及音樂作品節奏等方面的認知與界定都會有差異,為了與特定作品之間建立溝通,學生需要學習使用標準化音樂語言及相關界定。視唱教學就是在這一原則下,通過調節學生對音樂的個性化感知要素,并將該方法應用到實踐當中,使得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音樂要素,并且能夠對這些元素合理進行標準化定義。這種教學理念不僅符合現代社會對于音樂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需求,同時也為音樂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學生在后續學習中能與教師順暢地溝通,精準地理解老師的用意及其對專業知識的解釋,另一方面能在音樂作品的演繹或者創作過程中靈活巧妙地使用標準化音樂語言及創作技巧,讓自己的才華得以自由發揮與展示。
通過記憶對音樂作品進行準確地識別和還原是音樂專業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同時也是評價學生音樂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在練耳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覺敏銳度和音樂記憶力,使其具備良好的聆聽、感知與還原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練耳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對音樂素材進行分析、理解、記憶,并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音調、節奏、旋律等音樂要素,對學生的聽覺系統及判斷能力進行重復訓練,使其對音樂產生本能反應并對多變的節奏、音調及音色的識別和表達產生深刻印象。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增強了學生對于音樂的記憶和還原能力,能夠使學生快速理解并重現各類音樂作品,同時也能準確地掌握音樂的音準、節奏及旋律。
節奏感就是對音樂節奏變化的把握與感知,當人體接收到音樂節奏時就會產生一種本能反應,通過音樂節奏感能調整樂曲中的節拍,掌握音樂的演奏進度。節奏感訓練能夠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知能力,提高他們的音樂調節能力,這對于音樂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5]。要想創作出一部好的音樂作品,首先必須掌握好音樂節奏,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節奏感和音樂表現力才能夠創作出優秀的音樂作品,而這種節奏感又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首先,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音樂節奏感訓練的重視度,采取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促進學生音樂節奏感水平的提升。教師可采用直觀教學方法,音樂旋律是由音符與休止符組成的,要想準確地把握好音符與休止符之間的關系,就要讓學生對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歸納出節奏類型,掌握節奏規律。加強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是培養學生音樂實踐能力、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要培養學生聽辨和欣賞經典音樂作品的能力。音樂旋律是音樂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節奏韻律也就成為區分不同音樂作品類型的重要依據。在學習音樂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節奏與韻律的感知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聆聽與感知等多種方式進行聽辨,從而加深對音樂作品的印象。經過調查發現,背誦和填充曲譜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把控能力。最后是打拍法訓練。在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打拍法進行基礎訓練,指導學生把握好打擊節奏和力量,經過多次實踐,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打拍節奏及力量。
教師可采用模擬演唱訓練的方法,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通過模擬演唱的方式來把握和感受音樂作品的旋律與曲調,并自主地演唱出完整的音樂作品,這也是衡量學生音樂能力和素養高低的一個標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從宏觀層面讓學生認識到音樂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認識到音樂屬性;從微觀層面使學生感受音樂作品旋律的變化。教師也可通過肢體語言幫助學生深化記憶,從而使學生從整體和微觀兩方面把控音樂作品。教師也應指導學生通過聽聲音記憶音樂作品并對演唱技巧進行實踐練習,結合學生的演唱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并指出學生在演唱中出現的問題,這不僅有助于學生音樂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教學方法的發展與完善[6]。同時,學生需要在課下進行大量練習,以加深學習記憶,優化自身的演唱效果以及綜合音樂能力。
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填充訓練法。這種方法是讓學生熟悉原作品的結構及旋律節奏,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內容,并對節奏與旋律進行補充。這樣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學生對于原音樂作品擁有整體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音樂作品加以增補,增補后的節奏與旋律必須能夠完美融入原作品中,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否則就會影響原作品的品質。
視唱練耳是一門以聲音為基礎進行學習與研究的課程,視唱練耳教學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和聲能力以及音樂層次感與立體感[7]。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培養學生和聲能力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加強和聲感的訓練。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聽覺能力進行培養,通過和聲與視唱訓練來提高學生的和弦運用能力;二是使用經典作品有針對性地訓練。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聲部旋律進行總體把控以培養學生各聲部之間的配合能力,通過大量視唱練耳教學使學生在重復實踐中增強和聲感,進而使其和聲水平得以提升。
綜上所述,音樂能力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既是音樂學習的重點,又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關鍵。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視唱練耳等多種教學方法的訓練,從而增強學生的樂感和結構感。在音樂課上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旋律與節奏感的訓練,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力與創造力,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應結合音樂發展情況不斷地對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對教學方法進行完善,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