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瑜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湖南 衡陽 422000)
中國古典舞以其獨特的身韻,豐富的舞蹈內涵,在世界各民族民間舞蹈中顯得格外耀眼,其沉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反映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取向,更是展現先民生活風貌的直接載體。漢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極其強盛富饒的時期,在漢唐古典舞中到處都展現著那一時期的繁榮昌盛。《唐印》選擇了古代市井生活作為表現對象,生動形象地還原了太平盛世中百姓的生活風貌,在中國風音樂的襯托下,運用現代舞臺燈光道具建構出了美輪美奐的舞臺畫面,充分展現了中國古典舞之美。
《唐印》是一部漢唐古典舞作品,其以唐朝人的日常生活為創作藍本,展現了大唐盛世的繁榮風貌。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頂峰,繁榮的經濟促進了文化藝術水平的提升,也使中國古典舞達到了一個全新的藝術高度。《唐印》的創作一方面保留了傳統漢唐舞蹈的意境底蘊,另一方面突破了傳統古典舞在舞蹈編排上刻意展現漢唐舞蹈基本動作的限制,對舞蹈程式和舞蹈動作進行了優化改進,在創新中不失傳承,給人一種全新的藝術體驗。
《唐印》在傳統漢唐古典舞的動作和程式上進行了創新,運用現代的舞臺美術營造了大唐盛世的生活場景,運用燈光營造時空氛圍,在中國風音樂的烘托中推動著故事情節的演進,展現出濃郁的古香古韻。
該舞蹈以一名忽然蘇醒的唐朝仕女俑作為開端,借由該仕女的視角展開故事,舞蹈中的仕女神態自信高傲,由靜而動地帶領人們進入大唐盛世的畫卷。剛剛蘇醒過來的仕女先是去聞了聞壇子里的陳年老酒,隨后又去逗了逗手邊的鸚鵡,這些都是在現存的書籍圖畫當中所記錄的唐朝人的日常生活娛樂內容,舞蹈作品仿佛還原了大唐盛世的百姓市井生活。雖然在有限的文獻資料基礎上我們很難完全復刻出唐朝百姓的真實生活,但是通過有限的資料并結合合理的想象和藝術加工,還是展現出了更趨于真實的唐朝百姓生活面貌。
作品主要以女子獨舞的形式進行表演,主人公是一名忽然間復活的唐朝侍女俑,以該人物的視角來展現大唐百姓的生活百態,通過俏皮的眼神和身段突出了舞蹈主人公俏皮自信的性格特點。舞蹈中運用了大量唐代舞蹈動作元素,借用舞袖、三道彎、拈花手、胡旋舞等特點鮮明的動作展現出濃厚的漢唐古典舞色彩。比如在時空穿越的場面里,舞者大量運用舞袖動作,同時也為舞蹈情緒的轉變進行鋪墊。在整部舞蹈作品當中,拈花手貫穿始終,也是該舞蹈的標志性動作。與此同時,舞蹈并不是生搬硬套漢唐舞蹈的程式化動作,而是根據表演的需要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比如將傳統的胡旋步改成了畫八字圓,三道彎也在傾倒的體態基礎上得到了運用。
在《唐印》中,最具鮮明特色的舞蹈語言分別是“三道彎”“拈花手”和“旋轉”。首先是三道彎,它是舞蹈人物的基本體態。該體態的設定參考了唐朝時期的石窟壁畫和傳世畫作,舞者通過關節打彎來展現曲線身姿,在表現舞者體態的輕盈婀娜的同時也不失中國古典審美的含蓄內斂,在俏皮活潑中又透露出一絲神秘。其次是拈花手。由于舞蹈的創作者將主人公設定為俏皮可愛的唐朝仕女,為了充分展現人物活潑俏皮的神態,舞蹈中大量運用拈花手這一動作,不僅奠定了舞蹈的風格基調,更成為舞蹈的象征。最后是旋轉。這一舞蹈動作的設置同樣是為了展現人物的活潑。旋轉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運用旋轉來展現舞蹈中的動律和不平衡感。《唐印》當中的旋轉動作不僅僅局限于原地旋轉,而是一種流動的、給人以極強的不平衡視覺感受的“八字圓”式旋轉。通過不斷變化的八字圓旋轉動作豐富了舞蹈畫面,使人物形象更為靈動活潑。而在旋轉的同時伴隨著的重心偏移是為了展現出獨特的律動以及主人公作為陶俑的屬性特征。不僅如此,在場景切換的過程中同樣運用了大量的旋轉動作,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大唐盛世的市井百態。
《唐印》的舞蹈結構運用了傳統的戲劇式結構,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幾個組成部分。
在舞蹈的開端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故事發生于一座博物館內,一個唐代陶俑在陰差陽錯之中蘇醒過來,她還不知道自己的片刻小憩實際上已經過去了千年,仍像平時睡醒了一樣,輕輕聞了聞身邊的酒,在幾個控腿的動作之后伴隨著畫面蘇醒過來的仕女帶著觀眾一同穿越時空畫卷,在舞者的畫圓動作中觀眾能直觀感受到主人公的驚奇和興奮。
舞蹈的發展部分講述了復活的陶俑穿越回大唐盛世后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展現了一系列具有喜劇色彩的沖突事件,最大程度上還原了盛唐時期百姓的生活風貌。“饞酒”“逗鳥”的小故事活靈活現,在俏皮中透著浪漫。
舞蹈的高潮部分是整個舞蹈作品情緒的頂點。在這一部分當中,舞者運用高難度技巧動作,在音樂和舞臺背景的烘托之下展現出時代滄桑,寓意著千年時光當中的風云變幻。大唐王朝終將會隱入歷史的塵埃中,但是唐朝的人文精神和高超的藝術水平并不會被歷史所淹沒,即便歷經風雨,仍舊是中華藝術史當中的璀璨明珠。這一部分的舞蹈展現出了歷史的厚重感,流露出別具一格的文化意蘊。
舞蹈的結尾部分與舞蹈的開端首尾呼應,主人公重新變回博物館里的陶俑,仿佛這一切都沒發生過,就如同大唐盛世終究淹沒在了歷史的風塵中一樣,結尾的處理在透露出一絲傷感的同時也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神秘感,喚起了觀眾對于大唐盛世的向往。
優秀的舞蹈配樂對《唐印》的成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不僅烘托了舞蹈的意境氛圍,更是突出人物心理活動的重要手法。這部舞蹈的配樂為同名曲《唐印》。
在舞蹈的開端部分通過馬林巴獨奏演奏出了音樂主題,這一階段所展現的是陶俑蘇醒的過程,馬林巴獨特的音色賦予了舞蹈一種神秘感,也確定了整個舞蹈作品的情感基調,讓整部舞蹈作品顯得無比玄幻奇妙。
在舞蹈的發展部分應用到了中國傳統禮樂樂器編鐘,大氣回蕩的音色演繹著中國傳統雅樂音階,極富中國特色。在音樂的烘托之下,觀眾仿佛真的跟隨舞蹈中的主人公來到了大唐盛世。中國鼓的運用在使舞蹈大氣磅礴的同時,也增強了舞蹈的動感,穿插在樂曲當中的馬林巴不斷重復著音樂主題,讓舞蹈的氛圍在大氣莊重的同時又不失神秘感,人聲的加入更是將這種神秘感進一步加強,提示著人們這是發生在千年之前的遙遠故事。在這一部分當中,舞者在音樂的襯托下展示旋轉畫圓的動作,把古代東方女子的神秘之美充分展現出來,伴隨著絲竹的加入展現出了唐朝市井生活的豐富。
舞蹈的高潮部分同樣也是音樂的高潮。在這一部分中,中國鼓的節奏變得緊促,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局促緊張感,大提琴的加入仿佛是在訴說對歷史的抗爭。用大提琴再一次演奏出主旋律,舞蹈的情緒也變得傷感悲哀。運用急促且充滿沖突的音樂烘托出這一部分舞蹈的情感主旨。舞者仿佛是在與歷史命運相抗爭,不忍心看到大唐盛世的沉淪,不甘心重新變回陶俑并成為歷史的塵埃。舞者在音樂的襯托下展示各種高難度動作,進而將整個舞蹈推向高潮。
舞蹈的結尾部分用編鐘重復了音樂主題,與開端相呼應,編鐘的音色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烘托出舞蹈結尾所展現的一切終將塵歸塵土歸土的主旨,主人公最終還是變回了博物館里的陶俑,帶著一絲不舍回到了現實,就如同大唐盛世一樣不可避免地化為了歷史的塵埃。樂曲的結束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人對大唐盛世產生了無限聯想。
1.燈光的運用
在舞蹈的開端部分,燈光聚焦在舞者身上,由暗逐漸轉明,以此來表現陶俑逐漸蘇醒的過程,舞蹈動作從僵硬逐漸變得靈活。在舞蹈的發展部分,燈光的色溫逐漸變暖,用來展現從塵封的歷史博物館到大唐盛世的穿越過程。運用金色的燈光營造出金碧輝煌的環境氛圍,以此來展現大唐盛世的繁榮,舞者在金碧輝煌的燈光襯托下自由舞蹈,不斷展示三道彎的體態和拈花手的動作。隨后燈光范圍逐漸變窄并集中到舞者身上,從而吸引觀眾把注意力也集中到舞者身上,從而注意到舞者將要展現的“饞酒”和“逗鳥”這兩個動作。隨后燈光變冷,燈光范圍擴大,引導觀眾不再關注舞者的細節,而是去關注整體身段動作,從而展現唐朝市井生活百態。從高潮部分開始,燈光重新集中到舞者身上,以展現舞者的掙扎,強烈的燈光營造出緊張的沖突氛圍,配合急促的音樂,將整個舞蹈推向高潮。舞蹈結束,部分燈光逐漸變暗,暗示著這一切已成為歷史的塵埃,以此作為舞蹈的結束。總體來說,該舞蹈的燈光布置十分精心,通過燈光的強弱、色溫、范圍的變化來烘托不同的環境,也表現了舞者的心理特征以及舞蹈情感。
2.服飾的運用
唐朝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繁榮的經濟也促進了當時服飾文化的發展。當時的服裝顏色艷麗,形態輕盈飄逸。舞蹈《唐印》的主人公是一個復活的陶俑,其著裝設計參考了唐代陶俑當中的服裝款式,上身為短衣,下身是長百褶裙,整體設計輕盈飄逸。同時為了兼顧陶俑這一人物屬性,在服裝顏色的選擇上使用了唐三彩中最常用的紅綠白三種顏色,使之更貼合人物形象。服裝的款式和顏色充分突出了唐朝少女的俏皮活潑可愛,也讓整個舞蹈顯得更具古風古韻。
《唐印》這一漢唐古典舞作品把唐代仕女俑的人物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舞蹈由靜而動,運用獨舞的形式,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講述了大唐市井生活百態。在舞蹈語言上,拈花手的使用、恰到好處的旋轉動作、婀娜多姿的三道彎體態等把唐朝少女的精神風貌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戲劇化的舞蹈結構讓整個舞蹈作品層次鮮明、主題清晰,大氣恢宏的舞蹈配樂增強了舞蹈的氣勢,優秀的燈光控制營造了舞蹈的氛圍,仿照唐三彩的服裝設計豐富了人物形象。在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借由舞者高超的舞蹈技巧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完美演繹了復活的陶俑這一人物形象,給觀眾帶來獨特的視覺感受。
通過對《唐印》的研究,筆者認為我們在舞蹈創編工作當中不僅要考慮動作設計的美感,更要考慮到動作語言的意義,并且合理安排音樂、燈光、道具、服裝等,從而更好地表現舞蹈情感主旨,使舞蹈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鮮明,從而提升舞蹈作品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