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近日,天津津南區八里臺鎮局部地面出現沉降現象,導致該區域數千戶居民緊急撤離而引發廣泛關注。有關單位及相關專家根據目前所掌握的各種資料初步判斷,此次事件屬于突發地質災害。
什么是地面沉降?這一現象很常見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些突發地質災害?帶著眾多疑問,筆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地面沉降又稱為地面下沉或地陷,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杜建軍說,造成地面沉降現象發生的客觀原因是深部地質構造比較復雜,相關單位通過多種先進手段探測推斷認為,天津這一區域1300米深度以下疑似存在地質空腔,導致了此次地面沉降現象的發生。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黃輔瓊告訴科普時報記者,在地下結構復雜、人類活動強度較大的地區,地面沉降是很常見一類災害形式。“造成地面沉降發生的因素很多,主要分為自然誘發因素和人為誘發因素。自然誘發因素包括構造活動、地震發生、火山活動、氣候變化、地應力變化,及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然固結等;人為誘發因素主要包括開發利用地下油、氣、水等的流體資源,開采固體礦產,巖溶塌陷,軟土地區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固結沉降等。”
數據顯示,目前世界上有34個國家的約200個城市正在慢慢下沉,我國類似的情況也正發生。早在2010年,我國就有20多個省市區發生了地面沉降。其中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和汾渭盆地是重災區。
杜建軍表示,大部分的地質沉降規模較小,也較少出現在居住密集區,所以引起的社會反響較小。“天津的地面沉降現象一直都存在,其沉降面積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區。從1959~2001年間,天津市區最大累計沉降量達2830毫米,塘沽最大累計沉降量達3110毫米,漢沽最大累計沉降量達2840毫米。至2019年累計沉降最大點位于濱海新區塘沽街上海道與河北路交口,沉降量為3451毫米。”
地面沉降現象雖然很常見,但國家相關部門對此一直都很重視。2012年初,由國土資源部、水利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十部委聯合編制的中國首部《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2011~2020年)》獲得國務院批復,地面沉降作為一種重要的地質災害正式被納入防災減災之列。
杜建軍表示,近些年來我國在地面沉降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突破,有效地減緩了這種地質災害的嚴重程度。“在地質災害發生后,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是可以介入減緩甚至阻止災害的繼續擴大和蔓延。特別是針對人為原因導致的地質災害,及時分析原因并科學治理,能有效阻止災害的進一步加劇。”
黃輔瓊也認為,在長期連續監測地表變形的基礎上,以當前的科技條件是可以做到對一些地面沉降做出預警的;災害發生后,以科技手段探明災害區域的地下結構,結合地表構筑物的具體情況采取加固措施,就能有效減緩和阻止災害進一步擴大。“在地面沉降現象發生后,政府管理部門需積極組織科研機構開展有序的調查研究,盡可能探明地下災害體的空間范圍、結構特征,并提供可能的治理措施,確保治理工作的有效實施。”
天津市為應對嚴重的地面沉降問題,已于2014年2月3日起施行《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辦法》。從2019年至2022年,天津全市地面沉降總體趨勢逐年明顯減緩,沉降嚴重區大幅縮小,全市平原區平均年沉降量由19毫米減小到8毫米,沉降嚴重區面積由773平方公里減小到僅3平方公里,分別減小57.9%和99.6%。“通過科學手段介入,天津市地面沉降問題已取得有效的緩解。”杜建軍說。
其實,除了較為常見的地面沉降現象,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突發地質災害,會威脅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
“不同的居住環境,可能會面臨不同的突發地質災害。”黃輔瓊提醒:在山區,居民需要面對的是滑坡和崩塌地質災害;在河邊,居民需要面對的是暴雨與洪水所導致的地質災害;在礦區附近,則需要面對的是礦產資源開采中可能出現的爆破振動導致的各種建筑損壞等情況。為應對地質災害,日常生活中,我們需時常觀察居住環境周邊的變化,密切關注氣象部門的預報預警信息,在災害風險較高的區域應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安裝相應的監測儀器。
面對地質災害,科學預防最為重要。目前,國家出臺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一些地方政府也編制了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預防在先,無疑是有效應對地質災害的法寶。
杜建軍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強地質災害科普知識的宣傳,以增強公眾防災減災的自救能力。“當然,公眾平時也應多學習地質災害方面的科普知識,提高防范意識。畢竟,防災減災也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