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關鍵詞:資本;無序擴張;資本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本是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要發揮資本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必須認識到,資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規范和約束,就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的提出,極大深化了我們對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的認識。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總是想盡各種辦法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正是由于資本的逐利本性,使它對人類社會發展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一方面,資本的逐利性促使它成為集聚配置生產要素的紐帶,推動經濟發展和極大繁榮。
資本的逐利天性使其能迅速發現并挖掘社會生產的利潤區和價格洼地,當資本進入這些領域后,會帶動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各類生產要素的高效集聚;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資本還可以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刺激生產力的發展。
另一方面,資本的逐利性促使它不擇手段無序擴張,導致人類社會發展背離根本目的。
資本具有逐利本性,會不惜一切手段進行無序擴張,正如馬克思所說:“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為了獲取利潤,往往通過擴大勞動強度等方式進行野蠻剝削。與利潤相比,勞動者的健康、幸福是無關緊要、微不足道的。因此,在資本邏輯主導下,資本凌駕于人類之上,導致發展不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是為了資本增益。
追逐利潤是資本的天性。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無休止地追求剩余價值,以至于不斷地引發經濟危機、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社會兩極分化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資本的消極作用和弊端很大程度上被克服了,但只要是資本,就有逐利性,就可能出現無序擴張的問題,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資本在做大之后有謀取政治權力的傾向,如果任由資本向政治領域擴張,市場經濟就可能朝著非社會主義方向發展。主要體現在:
一是動搖經濟基礎。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保證。然而,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大背景下,資本通過宣傳“公有經濟低效論”,打著“改革”“反壟斷”的旗號搞暗箱操作,妄圖收購公有制企業。如果我們任由資本圍獵、蠶食公有制經濟,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可能改變性質。經濟基礎變了,上層建筑遲早會發生改變。二是侵蝕意識形態。為了能夠創造有利于自身的輿論環境,資本妄圖通過投資報刊、電視、網絡、自媒體等方式試圖影響輿論走向,甚至傳播違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錯誤思潮與價值觀。如果放任其發展,就會擾亂人們的思想,侵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我們要堅決防范資本操縱輿論的風險。三是破壞政治生態。資本在獲取經濟利益之后,對個別政府工作人員進行滲透,甚至通過賄選、形成利益聯盟等方式,間接影響政權運行,破壞政治生態。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是絕對不允許出現資本與政治勾結的這種現象。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公報中,首次出現“斬斷權力與資本勾連紐帶”的提法,凈化了政治生態,保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
資本無序擴張會造成市場動蕩、競爭失序、社會不公等消極影響。如果不加強監管,將嚴重沖擊我國經濟社會秩序。甚至可能導致:
一是引發金融危機。資本的健康發展關系到金融風險的防范化解。如果資本缺乏監管,在虛擬經濟中無限空轉,就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西方國家在資本主導下實施了一系列縮小政府管制、擴大資本權力等措施,最終引發金融危機,其根源就是資本無序擴張。
二是加劇兩極分化。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資本家必然會想盡各種辦法降低工人的工資,從而導致“勞動者創造的越多,獲得的卻越少”的勞動異化現象,導致貧富差距的兩極分化,激化社會矛盾。兩極分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背道而馳,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因此必須對資本這個工具、手段進行必要的規制,對資本運動進行必要的引導與約束。三是損害民生福祉。資本擴張往往不受行業邊界束縛,哪里有錢賺,它就去哪里。像醫療、教育、養老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在資本逐利的驅使下,也出現了過度商品化的現象,從為人民服務變成了為人民幣服務。長此以往,人民的生活成本將大幅提高,影響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資本無序擴張造成的后果與新發展理念背道而馳。主要包括:
一是遏制創新創造。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然而,國外資本進入國內后,通過資本滲透,企圖控制我國高科技企業。為了效益最大化,他們基本不搞技術研發,核心零部件全靠進口。這樣一來,既可以快速獲利,又可以通過技術壁壘對我們進行“卡脖子”。可以說,是一邊賺著我們的錢,一邊反過來遏制我們的創新創造。二是加速脫實向虛。馬克思主義認為,實體經濟創造的財富是真正的財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最終是靠實體經濟推動的。實體經濟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所在,虛擬經濟是為實體經濟的發展而服務的。然而,資本為了獲取更多利潤,總是傾向于從利潤低的實體經濟轉向利潤高的虛擬經濟,脫離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陷入“以錢生錢”的自我循環,從而導致產業結構失衡。三是惡化生態環境。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而資本擴張從一開始就與大規模環境破壞相聯系,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對自然竭澤而漁。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防止資本在“高耗能、高污染”的領域繼續擴張。
正是基于對資本無序擴張危害的清醒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為資本設立“紅綠燈”,推動資本健康發展。
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夠推動資本健康發展,就是因為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在資本主義國家,遵循的是資本至上、利益至上邏輯,資本不僅僅代表力量,它更是一種權力,甚至是可以支配其它一切權力的權力。但在社會主義中國,“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資本的力量再強大,也是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運行。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堅持黨的領導,確保資本以服務人民的利益為重,以人民的生命需要為第一要素,堅決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有效防范風險,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讓資本為人類的福祉服務。堅持黨的領導,可以讓資本處于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框架下,有利于防止資本造成的權力越界、道德失范和精神放縱等問題;堅持黨的領導,能夠把資本牢牢掌握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執政黨手中,有利于實現資本增殖與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相一致。
第一,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保了公有制經濟在量上占優勢、在質上有控制力,根除了資本權利統治的根基。社會生產的目的就不再是單純地為了利潤最大化,而具有了普惠性和全民共享性特點,更加符合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第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既保證了勞動性收人是國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又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最大限度克服由于資本擴張誘發的貧富差距問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第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好地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既然能緩解市場盲目性帶來的資源浪費,又能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完善的法律制度為引導資本健康發展設置了“紅綠燈”,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資本治理表面上看是經濟問題,實際上它也涉及到軍事問題。縱觀資本全球擴張的400多年歷史,本質上就是一部對外掠奪的歷史。當經濟手段無法滿足資本利益訴求時,便開始訴諸武力手段。因此,能否打贏這場與資本的沒有硝煙的戰爭,關鍵還要看我們這支軍隊能否承擔起使命任務,確保我們既不放棄資本,借力資本市場穩步發展,也不妥協于資本,任由資本“法力無邊”,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一點上,我們是有堅定自信的。因為,我軍是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高舉黨的旗幟,一切行動聽指揮,為鞏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堅強戰略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人民軍隊實現整體性革命性重塑,現代化水平和實戰能力顯著提升,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完全有能力制止外來資本的侵略擴張。
現在,我們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式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的邏輯,能充分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堅決遏制資本無序擴張,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當前,國民經濟持續向好態勢,資本運行表現穩中向好,我們更要堅定信心,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J].求是,2022.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單位:陸軍邊海防學院基礎部政理與政工教研室;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