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繼勝
供應鏈金融已是經濟界“熱詞”。2021年,“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首次出現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時,供應鏈金融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創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擴大有效投資等領域都發揮著關鍵作用。
安徽是全國重要的制造業、農產品加工、原材料及物流業基地,產業鏈條長、市場主體多,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增長空間。
安徽高度重視金融支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召開供應鏈發展專題會議,開展“安徽省供應鏈金融助微行動計劃”,在實踐中探索出許多好做法。
一是出臺政策,深入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安徽印發了《金融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助力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指導意見》《“十行千億萬企”中小微企業融資專項行動3.0版實施方案》等政策。人行合肥中心支行運用再貼現、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商業銀行降低供應鏈企業融資成本。截至2022年末,安徽金融機構累計服務各類產業鏈和場景模式近1000個,發放各類供應鏈融資超2500億元,服務產業鏈上下游客戶超20000戶,初步形成“千鏈千億萬戶”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格局。
二是聚焦場景化需求,完善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圍繞產品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在皖金融機構將供應鏈金融作為業務拓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商業銀行+核心企業+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生態圈,構建了以商業銀行為主,信托、保險、券商、擔保公司等機構為輔的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服務體系。科技是驅動供應鏈金融的關鍵要素。圍繞平臺化、數字化建設方向,創新推出票據秒貼、電子保函、基于產業鏈數據線上審批的普惠貸款等線上產品。各商業銀行延伸服務鏈、交易鏈,依托平臺為客戶提供多種供應鏈金融產品,打造服務模式新業態。
三是多措并舉,大型鏈長企業加速產融結合。鏈長企業是保鏈、穩鏈的“關鍵少數”。安徽省內大型企業積極為上下游企業融資輸出自身的優良信用,主動配合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融資,通過穩定與上下游購銷關系,強化對上下游企業的控制力度,提升供應鏈整體競爭力。同時,部分大型企業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通過構建產融結合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開放內部數據與金融機構對接等方式,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精準滴灌產業鏈企業,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例如奇瑞汽車“瑞軒數字供應鏈服務平臺”與徽商銀行成功對接,助力汽車產業鏈小微企業獲得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務,雙方合作累計為300余戶中小微企業提供超8億元融資。
四是夯實保障,加強供應鏈金融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國資委啟動安徽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供應鏈金融專區建設,積極搭建服務平臺,推動省屬企業、商業銀行與工業互聯網平臺互聯互通。目前全省培育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130個,進入國家試點示范36個;2022年新增國家智能示范工廠6戶,居全國第1位;建成江淮大數據中心總平臺、各市子平臺、行業部門分平臺“1+16+N”框架體系,實現平臺貫通、系統聯通、數據融通。

首先是專項指導政策有待完善。安徽雖出臺了相關政策,但尚未出臺專項供應鏈金融指導性文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供應鏈金融服務、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支持體系等方面。
其次是支持體系需要健全。一是產品服務模式相對單一。多數金融機構供應鏈業務主要看重核心企業,依托核心企業信用向其上下游提供資金融通,對預付類、存貨類融資產品創新應用不足。二是參與主體不豐富。安徽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缺少地方性供應鏈服務公司、供應鏈科技企業參與,導致金融機構對物流、商流等核心信息獲取和控制能力弱,協同工作機制亟需健全。三是供應鏈信息共享不充分。現有各供應鏈平臺中企業主體的信息管理相互獨立,供應鏈信息不透明,產生“信息孤島”。
再次是核心企業的參與度不高。一是核心企業參與動力不足。核心企業處于產業鏈絕對強勢地位,為上下游企業金融確權或擔保需要承擔風險責任,但其只愿提供上下游一級、二級企業的交易結構和業務流程信息。二是核心企業配合意愿低。金融機構出于對信貸資產風險管控及制度規定,需要穿透到核心企業供應鏈運用全流程,而核心企業出于對商業信息的保密,往往不愿意因上下游企業的融資需求將自身經營數據和商業信息對銀行公開。
最后是金融機構管控難度大。由于供應商、核心企業及金融機構之間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合作難題,商業銀行需要對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進行風險評估和控制,受制于信息不對稱和數據缺失,供應鏈金融潛在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管控難度大。同時多數供應鏈金融具有融資周期短、交易金額小、盈利空間有限等特征,導致商業銀行面臨較高的操作成本和資金成本。
在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上。一是加大供應鏈金融產品創新力度。金融產品要隨著企業購、產、銷過程中的供應鏈經營管理流程優化和商業模式創新而改變;二是健全金融機構供應鏈服務體系。鼓勵商業銀行探索設立供應鏈金融專營機構或特色分支機構,在產品創新、授信授權、業績考核、不良容忍度及風險責任等方面實施差異化管理;三是深化長三角供應鏈金融合作。圍繞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由政府部門牽頭,推動區域內核心企業、銀行、保理、租賃、擔保、供應鏈管理服務公司、物流公司、第三方科技公司等機構開展交流,探索跨行再保理、雙保理、轉貼現、融資租賃保理等供應鏈金融合作模式,促進資源共享。
在發揮核心企業基礎性帶動作用上。一是持續推進省級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鼓勵金融機構或企業自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并與省級服務平臺互通互聯、信息共享,打破數據壁壘,匯集工商、稅務、司法、貿易等各類數據信息,構建智能化的信息系統、信用評估和風險管理體系,形成支持中小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基礎設施;二是總結推廣銀行與奇瑞汽車、安徽建工等企業的合作經驗,要求具備條件的省屬、市屬國企,以及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加快接入安徽省供應鏈金融平臺,通過平臺對核心企業系統進行直連、對應收賬款進行確權、對產業鏈交易數據互聯,協同金融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創新,更好服務中小企業;三是鼓勵核心企業加強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賦能,提供在線確權、買方付息、加速付款等支持。出臺核心企業支持政策,協同金融機構和各類供應鏈生態主體開發線上化、數字化供應鏈金融產品。
在強化政府配套政策支持上。一是加強財政支持力度。探索設立供應鏈金融專項獎勵資金,定期獎勵具有突出貢獻的單位,提高供應鏈參與主體尤其是核心企業的積極性。出臺供應鏈融資貼息政策,對于企業供應鏈融資提供專項貼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探索成立供應鏈金融產業發展基金,鼓勵政府引導基金、社會資本參與共建,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和財政資金的撬動放大作用。二是建立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白名單。鼓勵各地市規劃建設供應鏈金融生態專業園區,并根據供應鏈金融發展方向,優選發布并共享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名單,引導金融機構圍繞重點核心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三是明確監管支持政策。積極運用再貼現、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降低商業銀行供應鏈企業融資成本。對供應鏈金融開展較好的商業銀行給與政策傾斜。探索建立專項考核機制,明確供應鏈金融數據統計口徑,對金融機構下達年度供應鏈金融投放任務,引導對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的信貸投放。
(作者單位:徽商銀行交易銀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