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
在十堰各縣市區博物館內,珍藏著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而在這些文物當中,武當博物館內的館藏,又多與數百年前的大明王朝息息相關,其中的張三豐組像尤為珍貴。據了解,這組出自皇家的張三豐組像,是國家一級文物,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張三豐組像為銅鑄鎏金材質,現收藏于武當博物館的二樓展廳之中。組像包括一尊張三豐的坐像和兩尊分居左右的侍童立像,其中張三豐坐像通高145厘米,而兩位侍童通高150厘米。三尊銅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組像中,張三豐及兩位侍童的面部表情均呈現出圓潤祥和之態,三者搭配協調自然。
張三豐坐像將他塑造成一個正襟危坐、精神矍鑠的宗師。他面目和善、沉穩嚴肅、目光炯炯有神,體內似蘊藏著綿綿無盡的沛然真氣。其衣褶平貼著身體,線條流暢,尤其是胸前衣扣周圍的衣褶有大有小,十分真實。
據介紹,這組張三豐組像原本安放在武當山建筑群之一的遇真宮中,直到2008年,被地方文物保護部門轉移到武當博物館。從遇真宮舊址到武當博物館,先是用車拉,而后采用眾人抬的方式,才將這組總重量高達3500余公斤的組像搬進博物館。考慮到博物館建筑樓板的承重能力,組像原本的底座被技術人員進行了替換。實際上,其原始的底座為漢白玉材質,現在存放于博物館的庫房之中。
張三豐組像的鑄造工藝非常繁瑣,要經歷畫圖、鑄模、澆筑、打磨、鎏金等諸多流程。而在數百年前,這樣的工藝在武當山地區基本上不可能存在。這尊好幾噸重的造像,竟然是600多年前在當時的京城(現北京)制作好后,于永樂初年敕諭送到武當山的。
在沒有現代化運輸工具及起重設備的明朝,如何將這樣沉重的造像從千里之外的北京運送到武當山?至今我們都不得而知,但當時的皇帝對武當山的尊崇,從這一點不難看出。
說起這組鎮館之寶,不得不先說張三豐其人。張三豐,又名君寶、玄玄、玄素、通一,外號“張邋遢”,是武當山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傳說他長相不凡,大耳朵大眼睛,龜形鶴骨。他的絡腮胡子像鋼絲一樣,頭上梳了個抓髻,喜歡在手中拿一方尺。無論寒暑,只穿一身道袍、一件蓑衣。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云臥雪。與之談經論道,無所不通。

據《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李師融、李永杰的考證,張三豐卒年應在明代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壽為212歲。這是歷史上少有的超長壽,令人刮目相看?!睹魇贰酚涊d,“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嘗游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于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舍去”。
相傳,張三豐在武當山修煉期間,偶然間看到喜鵲和蛇相互打斗,由此悟通玄機,創立了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后發制人、剛柔并濟、“形如蛇,動如鵲”的武當太極拳法,史稱武當內家拳。此外,相傳張三豐還修得長生不老之術,他因此受到明朝皇帝的仰慕。為了與張三豐見上一面,永樂皇帝曾多次派遣使者召見,但每次張三豐都避而不見。永樂皇帝為求見其人,敕令修建遇真宮,并為其鑄造了鎏金銅像,希望在此宮能與真人張三豐結緣相遇。
當然,這些已無法考證的傳說,只是后人對當時情況的一種推測。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大明王朝下旨修建武當山是史料可考的史實。從周朝開始,武當山即成為著名的道教圣地,也因此得到了皇家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扶持。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派人對武當山靈應峰的五龍祠進行重修和擴建,建成了名為武當宮觀的龐大道教建筑群,共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巖廟、39橋、12亭。建筑群中,道教的大小神像數以萬計,并逐漸成為當時道教塑像的制作中心。這些塑像以銅鑄像為主,制作精細,充分顯示了當時高度發達的金屬鑄像水平。
如今,張三豐組像靜靜地坐在武當博物館的展廳內,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組國寶級文物在抗日戰爭時期險些遭到毀壞。
張三豐組像的全身都做了鎏金工藝的處理,原始模樣應該是通身金黃。但在數百年后的今天,無論是張三豐的坐像,還是兩位侍童的立像,都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金色。原來,在數百年的時間里,這組組像周身原有的金粉已大面積脫落?!坝行┛赡苁潜蝗藶楣蔚袅?,還有一部分應該是在后期的供奉過程中,經歷一遍遍擦拭后導致金粉脫落。”武當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因為現在仔細查看這組組像,不難看出上面還有些許刮痕。
此外,這組組像還險些被毀壞。在張三豐坐像右手位置的侍童腿部,至今還能看到黑色墨水寫的“丹鑄”字樣?!霸诳谷諔馉帟r期,武當山地區的很多銅像都被融毀,用以鑄造子彈、炮彈等武器?!备鶕掏炔康淖謽?,博物館工作人員推測當時這組組像也被列入到了融毀對象之列,但幸運的是它又奇跡般地被保存了下來。
據武當山地區的老人講述,在抗戰和大煉鋼鐵期間,武當山很多宮觀中的銅像都遭到破壞,只有一部分在當地百姓的強烈要求下被保存了下來。而張三豐組像,或許就是當年被老百姓保護下來的銅像之一。
(源自《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