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 旭 北京市豐盛中醫骨傷專科醫院
青少年受體內激素的影響,精力旺盛、體力充沛,運動量大。隨著運動的增多,發生損傷的概率也不斷加大,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踝關節損傷,俗稱“崴腳”。崴腳為什么總是發生?傷后應該去醫院還是自己療養?如何應急處理?如何快速康復?本文就來聊一聊這些問題。
這是生理性原因造成的。足踝是由多塊骨頭、多條韌帶組成的一個多關節復合體,這樣的結構使我們的足踝部可以像手腕一樣進行多角度的精細動作,以此控制身體的平衡,適應不同的路面環境。同時,它還要承擔身體在劇烈活動時帶來的強大沖擊力,所以從力學的角度來講,足踝部本身就是不穩定的,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軟組織就成為防止關節失穩的第一道屏障。
韌帶損傷占足踝損傷的2/3,其中外側韌帶損傷占97%,內側韌帶損傷占3%,而外側韌帶損傷中73%的損傷來自于距腓前韌帶,這是有原因的。通過學習踝關節的解剖知識,我們能了解到:踝關節屬于多關節面的復合體關節,由皮膚、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結構來維持穩定性。這其中最主要的是三組韌帶:內側韌帶、外側韌帶、下脛腓聯合韌帶。外側韌帶松、內側韌帶緊,這樣能夠使踝關節更加靈活,但也同時加大了損傷的概率。
外側韌帶有3 條:距腓前韌帶,其提供60%的外側穩定性;跟腓韌帶,其提供30%外側穩定性;距腓后韌帶,其提供10%的外側穩定性。崴腳時,最常見的是腳踝朝身體內翻內旋所造成的損傷。受牽拉最大的就是長而松弛的距腓前韌帶,它位于外踝的前下方,損傷后局部出血腫脹,也就是每次崴腳以后出現的“大包”。
既然損傷不可避免,那么損傷后我們如何判斷損傷輕重,以及何時需要就醫呢?可通過是否存在骨質損傷去判斷,這種判斷方法為早期就醫的依據,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有些踝關節損傷的患者會說:“大夫,我沒骨折,你看還能動呢。”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能不能活動跟骨折與否是沒有關系的。
那么,初步判斷是否骨折的方法是:首先,看腫脹。如果踝關節損傷發生以后迅速腫脹,且腫脹集中在骨頭周圍而不是彌漫于整個腳踝,甚至很快可以看到淤血、淤青,那么骨折的概率會比較大,需要及時前往醫院檢查。其次,按壓痛。我們需要避開韌帶檢查骨折處的按壓痛,通過手按在硬骨面上來尋找壓痛點,沿著骨面找到骨折處前側與后側存在的兩處壓痛點,即形成了環狀壓痛,這種情況需要及時到醫院做X 線檢查骨折的嚴重程度。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如果以上檢查有任何疑問或者經應急處理后2~3 天內腫脹不消除,那么也應前往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
按照臨床經驗,最早的急性期處理原則叫作RICE 原則:休息(Rest)、冷敷(Ice)、加壓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2012年,英國運動學會更新了“POLICE”原則,更改的目的是認為踝關節損傷后的休息時間應盡可能短,因為踝關節長時間無負重將對關節造成潛在傷害,并可以導致關節組織生物力學和形態的負性改變。“POLICE”很快得到了臨床醫師的認可,這意味著對踝關節扭傷的處理必須將有效康復放在第一位。如今,運動醫學領域對于踝關節損傷的處理多遵循POLICE 原則:保護(Protect)、適當負重(Optimal loading,這里的適當負重指的不是行走,而是無痛下的站立和關節活動)、冷敷(Ice,24~48 小時,傷處皮膚溫度降至正常體溫就好,不要溫度過低)、加壓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POLICE 原則的具體應用包括:第一階段:傷后1 周內先使用RICE 原則方法,休息、保護踝關節、減輕腫脹。第二階段:傷后2~3 周,通過康復運動、手法治療、理療等方式逐漸恢復關節活動度、力量、柔韌性。第三階段:接下來的幾周至幾個月內,逐漸開始恢復運動,從不需要扭轉關節的均速行走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與運動強度,最終恢復體育活動。

康復鍛煉以及治療的介入時機對于踝關節的康復十分重要。我們推薦依照POLICE 原則處理,且應盡早開展并逐步升級,但該原則并不適用于骨折和韌帶嚴重撕裂甚至斷裂患者。
踝關節損傷后的1~3 周內,損傷與腫脹的疼痛減輕后,可以開始不負重平臥式早期功能與肌力鍛煉。推薦動作:踝泵運動,即勾腳背、繃腳尖、轉腳踝。平臥位進行,各個角度以達到最大為宜,每次10 秒,1 日5~6 次,重點在于讓小腿肌肉收縮舒張交替運動。
傷后3~5 周內,腫脹與疼痛基本消除,在踝泵運動的同時,增加原地站立、勻慢速行走。推薦動作:提踵訓練,雙足分開與肩同寬,同時緩慢抬起足跟,以雙足腳尖站立2~3 秒后,緩慢下降至全腳掌站立,休息2 秒再次抬起,如此往復,20 次1 組,根據個人情況鍛煉,逐漸增加運動量,盡量每天完成4~5 組。
在完成前兩個階段的康復運動后,受傷的踝關節已經基本恢復穩定性,可以逐步開展自己熟悉的體育活動。運動量的增加應遵循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可以輔助進行一些關節平衡訓練,推薦動作:單足站立,以患肢單腿站立,保持平衡。初期以站立不動為主,之后可逐漸增加健側肢體擺動,或患肢彎曲、彈跳過程中的平衡掌握。以達到應對更加復雜的體育活動的目的。
踝關節損傷屬于常見的關節損傷,其處理原則也適用于其他關節。但遇到腫脹、疼痛比較嚴重的時候,應前往醫院就診。這一點對青少年而言尤其重要,因他們的骨骺未閉合,仍在持續生長,而外傷可能導致骨骺損傷,癥狀沒有成年人明顯,不好判斷,如果誤診誤治的話,會影響骨骼發育,應當慎重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