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麗嬋 葉紅雨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是腫瘤科常見的一種輸液手段,兒童可選用頸外靜脈、頭部顳靜脈或下肢大隱靜脈進行穿刺置管。PICC導管柔軟有彈性,與血管相容性好,不易折斷,無不適感,可在體內保留1 年。應用PICC 輸血、化療或者靜脈營養輸液等,可以保護外周靜脈,預防靜脈炎和藥物外滲。
PICC 適用于7 天至1 年的中長期靜脈輸液治療患兒,通過此種治療方式可以使患兒減少反復靜脈穿刺的痛苦;也適用于長期化療的患兒。PICC 導管一般是通過人體上腔靜脈置入的,上腔靜脈的血流速度可達到每分鐘2 000~2 500 毫升,在極快的流速下,藥物進入血液會被迅速稀釋,從而避免對血管造成損傷。治療間歇期可帶管回家,不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
首先,需要讓患兒或其家屬簽署置管知情同意書;其次,在置管前主管醫生需向患兒說明情況并下達醫囑,然后選擇合適的血管以及導管進行PICC 手術,并通過X 線對PICC 導管進行顯影,通過此方式對尖端插入的深度和位置進行定位;最后,術后PICC 導管需定期維護,例如,沖管、換藥和進一步觀察固定位置是否發生移動等情況。
患兒需用皂液清潔雙手肘窩及周圍皮膚,并用清水沖洗干凈;排空大小便,準備一套寬松的衣服。醫務人員需協助患兒脫去置管側手臂衣物,并利用B 超查看血管情況:協助患兒向穿刺側偏頭,下頜靠近肩部,避免導管誤入頸靜脈。
護理人員需術后密切觀察患兒的穿刺處情況及其身體情況,示范并指導家長或患兒按壓穿刺處30 分鐘,告知其穿刺點如有少量滲血屬正常現象,避免緊張情緒發生。利用X 線定位,確定導管尖端位置。穿刺處加壓包扎期間,嚴密觀察肢體血液循環情況,告知患兒如出現包扎過緊或過松的情況,應及時通知護理人員并給予相應處理。
患兒置管后的第一天應減少活動,適當抬高置管側肢體。第二天鼓勵并指導患兒活動,年長患兒可以做握力運動及手腕關節活動,避免穿刺側肢長時間固定不動或下垂,避免并發血栓。
更換頻率。如果滲血量大,需1~2 天更換一次敷貼;導管沖洗為每7 天至少沖洗1 次。
保持局部清潔干燥。在穿刺處的無菌敷料如有卷邊、松動、潮濕等應及時更換。
運動和持重。患兒禁止游泳以及用穿刺側手臂提取5kg 以上的重物,并囑咐患兒不要玩弄體外部分導管,以免導管脫出。
穿衣技巧。衣袖不可過緊或松;穿衣時先穿置管側,脫衣時先脫非置管側。
清潔技巧。用淋浴方式洗澡,導管處先用小毛巾包裹,再用2~3 層保鮮膜包裹嚴密,上下用膠布貼緊,淋浴后如有潮濕應及時更換敷貼。
穿刺點觀察。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液、滲血、膿性分泌物,以及導管體外的長度有無變化等,如存在應及時告知護理人員。
緊急情況處理方法。PICC 導管斷裂或破損,需將斷裂部分導管一同帶到醫院。回醫院前將外露導管反折并用膠布固定,及時與護士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