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燕燕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心臟或血管的功能或結構異常所導致的疾病,包括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被稱為心血管疾病。提到心血管疾病,許多家長認為其屬于“晚年疾病”,與青少年并無關聯。殊不知,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廣大青少年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曾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人群,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青少年學業壓力的增大,心血管疾病患者逐漸呈年輕化發展趨勢。
專家范泉指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過對危險因素進行早期干預,可以有效地預防或延緩其發生和發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對于預防心血管疾病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隨著學習壓力的不斷增大,很多青少年挑燈夜讀,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這會對他們的心血管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因此,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這兩種類型:
冠心病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的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出現胸痛、胸悶等不適癥狀。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冠心病已成為危害人類生命和生存質量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對于青少年而言,冠心病的發生與其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以及心理健康狀態息息相關。
在所有導致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緊張和焦慮等心理因素。若一個人長期承受著沉重的心理負擔,處于亞健康的生理狀態,那么有可能會對心臟產生負面影響。若再次遭受心理或生理上的強烈刺激,如劇烈運動、暴飲暴食或情緒劇烈波動,將極有可能導致冠心病的發生,甚至引發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血液供應的持續性中斷所引起的。青少年罹患心肌梗死的根本原因在于過度勞累,若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承受過大的壓力,再進行高強度的體能消耗活動,則會導致心臟負荷加重,使心肌所需的氧氣量急劇增加。此時,如果患者的血管已經出現粥樣硬化和狹窄,就無法充分擴張血管,會導致心肌短時間缺血,缺血缺氧還會引起動脈痙攣,進一步加重心肌缺氧,最終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
久坐,是對青少年健康構成威脅的“殺手”,有些人在休息時,會抱著手機刷視頻,或者在電腦前娛樂一下,一坐就是一整天,這種長時間的久坐可能使血管受到嚴重威脅。當我們的健康出現異常情況時,身體會發出預警信號,如高血壓、冠心病等,如果沒有及時地進行有效治療的話,就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后果。在心血管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諸如胸悶胸痛、手指麻木、頭暈頭痛等癥狀,都是在疾病發作前出現的。
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青少年每日堅持有氧運動。進行有氧運動需要全身主要肌肉群參與,可以充分鍛煉心肺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統對氧氣輸送的效率和速度。在進行登山、跑步、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時,青少年應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適宜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避免運動過度。

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一項有效措施,可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營養均衡的一日三餐、規律的睡眠作息是不可或缺的。建議家長為孩子精心烹制低鹽低脂的食物,以滿足他們對健康飲食的需求。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g,降低動物性油脂和膽固醇的攝入量,可適量增加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和深海魚類的攝入量。每日所攝入的蛋白質應當占據總熱量的15%~20%,以優質蛋白質為首選,如瘦肉、魚類、蛋類、奶制品及豆制品等。為了滿足身體對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需求,建議每日攝入400~500g 新鮮蔬菜和1~2 個水果。此外,應當適度增加鈣、鎂、鉀等微量元素的攝入量,這些元素在維持心血管功能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可以從牛奶、豆漿、海帶等食物中獲取。
家長應以身作則,為青少年樹立良好的榜樣,如戒除煙酒。向青少年介紹煙酒的危害:吸煙會引起血管收縮,使血壓與血液黏稠度升高,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飲酒會導致心率加快、心肌氧耗增加,加重心肌缺氧癥狀,從而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等嚴重后果。此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應成為家長們關注的焦點。建議青少年在情緒管理方面積極探索,學會自我放松,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提升自身情緒管理能力。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特別是在感覺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時,如體重減輕、身體肥胖或身體某些部位出現異常癥狀,應立即前往醫院接受體檢,以排除潛在的健康風險。
預防心血管疾病應從青少年開始,關注心血管健康,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對于有基礎病和家族史的人群,應定期進行體檢,通過心臟彩超檢查血管壁增厚或血管內斑塊形成情況,以實現早發現和早治療。
總之,預防心血管疾病需要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培養相關的預防意識,這是一項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和醫療機構共同參與的長期而系統的工作。只有通過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時識別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才能有效地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從而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