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培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青少年對于運動的熱愛不分季節,在暑假期間,更是喜歡進行戶外運動。此時運動,青少年易發生運動性中暑,處理治療不及時會導致嚴重的熱射病發生,甚至會危及生命。
熱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失衡,產熱大于散熱,導致人體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如譫妄、驚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死亡率高達70%~80%。
勞力型熱射病主要由于高強度體力活動引起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而發病,易患者包括夏季劇烈運動的青少年,以及夏季訓練或工作的軍人、運動員、建筑工人等;經典型熱射病常見于年幼者、孕婦、年老體衰者,以及有慢性基礎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損的個體,通常是被動暴露于熱環境引起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而發病。
首先,青少年在運動過程中經常忘記及時補充水分。其次,相對于成年人而言,青少年的體溫調節系統發育不完善,同樣的溫度下,青少年接收的熱量相對更多。同時,青少年的排汗系統也尚未發育健全,無法及時讓熱量隨汗液排出,熱量集中在身體內,使體溫更易升高。最后,青少年生長發育速度快,做相同的運動或者在相同的溫度下,產生的熱量要比成年人多,因此青少年比成年人中暑的概率更高。
熱射病并不是突然暴發的,它有一個由輕及重的發展過程,是一系列生理變化的結果。其實只要青少年在有輕微中暑癥狀的時候,及時發現、及時處置、積極治療,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發生熱射病。
青少年在酷熱天氣運動后,如出現了多汗、頭暈、口干、氣短、乏力及心慌等先兆中暑癥狀,需即刻轉移到陰涼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并且要及時地補充水分和鹽分,可以飲用一些清涼的運動飲料,以緩解癥狀。但切記,勿短時間內攝入過量水分,這有可能會導致惡心、嘔吐及腹痛等胃腸道不適的癥狀出現。同時,不能過量飲用冰鎮飲料,這會使得人體內溫度驟降,引起胃腸道痙攣性收縮,導致腹痛、腹瀉等癥狀。另外,由于較冷的液體進入體內,會給身體一個冷的刺激信號,導致身體排汗減少,毛孔不會擴張反而會收縮,使得熱量聚積在體內無法散發,加重中暑的癥狀。
如果先兆中暑沒有被及時發現并進行積極對癥的處理,就有發展到輕癥中暑的風險。青少年除了出現上述不適癥狀外,還會出現體溫高于38℃,同時大量出汗,皮膚灼熱,面色潮紅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出現臉色蒼白、心率加快、血壓下降、身體虛脫等癥狀。此時如果仍未引起足夠重視并進行積極處理,病情會進展到重度中暑,這時候患者的狀態就會急轉直下且預后很差,甚至發生熱射病。
如若發生熱射病,需第一時間將人轉移至陰涼通風處,平躺,抬高頭部,保證半臥位,解開上衣扣子,以利于散熱及呼吸換氣。幫助患者物理降溫,如用濕毛巾擦拭頭部、身體,或用冰袋冷敷頭部、腋下及腹股溝處等,同時為患者適量補充水分(鹽水最佳)。如果有條件,可間斷測量體溫,以確認患者體溫是否下降。注意不要亂用退燒藥物,因為中暑狀態下的體溫升高,與細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發熱機理不同,退燒藥主要通過其解熱、抗炎作用達到降溫的目的,但在嚴重中暑的情況下,人的體溫調節中樞可能失控,故不要亂用退燒藥物。
若熱射病患者出現抽搐或嘔吐,不要往病患嘴里放置任何東西,應使其頭偏向一側,避免出現誤吸。若患者出現昏迷,不要為其灌飲任何東西,以免使液體進入氣管甚至肺臟。切記不能掐人中,可能會導致失去意識的患者呼吸道更不通暢。
在處理患者的同時要記得讓周圍的人撥打120,告知搶救的地點、電話及聯系人信息,在等待急救途中,救治不能停歇。


1.青少年應盡量避免長時間處于高溫室外或通風不良的地方。高溫天氣下需盡量避免在11~16 時外出,如必須外出則要做好防暑防曬的準備。注意選擇衣著,夏日衣裝力求簡單、單薄、透氣性好。此外,要備好防暑藥品。
2.在暑熱天氣,飲食盡量保持清淡,但同時,要保證獲取充足的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除此之外,應保證充足的睡眠,讓大腦和身體得到充分放松,可以通過佩戴眼罩等方式改善睡眠環境,保證睡眠質量,睡覺時避免電風扇或空調直吹。
3.青少年在高溫下進行戶外娛樂活動時,必須多喝水。無論是預防中暑還是緩解中暑癥狀,喝水都是有效的,而且不論運動量多少都要間斷進行水分攝入,不要等到口渴難耐才補充;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在陰涼的地方進行活動;高溫下戶外活動容易出汗,運動后可以喝些淡鹽水補充鹽分;避免超負荷運動,合理安排運動及娛樂時間。
4.青少年在高溫下進行戶外娛樂運動后,切記勿受熱后“快速冷卻”,到家后不要對著空調直吹,這會使頸背部受寒,吹空調時最好搭個披肩;不要即刻洗冷水澡,因為運動剛結束時,機體處于代謝旺盛、產熱增加、皮膚血管擴張的狀態,皮膚受到冷水刺激,會導致體表血管收縮,使出汗散熱受到影響,體溫升高。冷水刺激還會使腦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黑蒙等癥狀。室內空調溫度不宜過低,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
5.加強青少年及家長對于中暑、熱射病的教育培訓。對青少年科普熱射病相關知識,對家長做好高溫防護、中暑急救等職業健康知識的培訓,增強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