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榮朝

媽媽愛嘮叨,在我們農(nóng)村叫“絮叨嘴”,而我也是在媽媽的嘮叨聲中長大的。
小時候,媽媽會親自把書包斜挎在我肩上,然后檢查衣扣是否扣好,衣領是否有褶皺,拍拍這兒,扯扯那兒,最后交代道:“娃兒,路上小心,別格葉(方言,打架的意思),到校好好學!”等我出門,還要大聲補充道:“記住媽的話!”有時我聽得不耐煩,就會背上書包偷偷溜出去。若被媽媽看見,就會被再次拉到她身邊,仔細地檢查一遍我的穿著后再囑咐道:“娃兒,路上要小心……”
有時媽媽因為忙,便不檢查我的衣著,但仍不忘那幾句老掉牙的叮嚀。
那次跟小胖打架,明明是小胖沒理,媽媽卻要拉上我登門道歉。我在路上一直對媽媽說:“他不給我起外號,我會揍他?”到了小胖家,我還是不服氣地大聲辯解,媽媽卻態(tài)度卑微地向我二娘陪著笑臉說:“二嫂,孩子不懂事,您看在我的面子上,別跟孩子一般見識。”然后扯扯我的胳膊,讓我快說對不起。而我那時很犟,閉著嘴就不道歉。“別難為孩子了,這不算啥事。”二娘道。媽媽聽后一個勁兒地陪著笑臉,不停地說著:“對不起!對不起!”我看著媽媽的樣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回去的路上,媽媽絮絮叨叨地說個沒完:“你咋這么不懂事,對不起仨字就這么難說?”我說:“憑啥給他道歉?我又沒錯!”“他給你起外號是他不對,但你打小胖就對?他錯了,你也跟著錯?”媽媽十分嚴肅地教育道。雖然,后來我沒再犟嘴,可心里還是不服氣。
后來,我參加工作并結了婚,整天忙于生計,回家的時間少了,聽媽媽的嘮叨自然也就少了。有次星期天回家,剛坐下媽媽就又絮叨開了:“娃兒啊,你爸前天晚上高燒,沒驚動你,你榮堂哥在跟前忙了一夜。可別忘了人家的好啊!你瞧瞧,關鍵時候鄰居都比你強!記住別忘本,見鄉(xiāng)親們了遞根煙,說話和氣點,大人孩子一樣看。噢,差點忘了,你表姑家這兩年日子不好過,恐怕借你大伯家的錢,一時半會兒還不上,你寬裕了替你表姑還上。”我嘴里答應著,心里卻很別扭:“表姑借的錢,卻讓我還,這叫什么事……”
第二天,媽媽又在我臨走前說:“娃兒,有錢了錢交代,沒錢了話交代,不是咱的事,也要當咱的事辦。我這就跟你大伯說去,你也別忘了啊!”我答應著,看著媽媽蒼老的面容和斑白的頭發(fā),心里禁不住一陣心酸。
生活就是這樣,幸福、美好、如意總讓人難以忘懷,媽媽的絮叨又總是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讓我收獲人生的道理。
前天我送孩子出門時,對著他交代來交代去,直到孩子逃跑似的離開家,我才恍然驚覺,癡癡地發(fā)笑起來:我也變成了愛絮叨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