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大鵬
在新課程改革中,評價機制被引入了課堂。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評價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尤為重要,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閱讀測評中,我通過下面方法實現對學生的診斷。
一、評價主體:將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相結合
傳統的評價是由教師對學生或同學對同學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他人評價在教學中十分重要,用“點睛”之語,就能“指點迷津”,但我認為自我評價也不容忽視。例如學生在朗讀中,朗讀的心理過程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欣賞、表達幾個階段。具體來說,借助書面語言,運用形象思維,喚起自己的內心視覺形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變成可以看到、聽到、聞到、觸到的客觀世界中的種種事物,在想象中產生情感體驗,從而達到讀者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實現讀者與作者的情感發展,然后再通過口語把自己形成的情感體驗鮮明地表達出來。這樣復雜的朗讀心理過程,只有讀者自己的活動,其他人無法參與、無法體會、無法評價。因此,教學中應盡可能讓學生評價自己的讀,在其欲評無言或評而不準時,再采用他人評價,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進自己、提高自己。
二、評價時機:將及時評價和延時評價相結合
先行的評價一般是學生在學習中及時評價,這樣評價符合反饋教學原理,尤其適合評價表現較出色的學生。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一句“好”“真棒”“讀出了……感情”,會給他帶來無限的喜悅,會給他增添百倍的信心。但如果學生學習有困難時,就應該采用延時評價。特別是在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因為朗讀是讀者對作品描述的感情的體驗,是讀者對作者表達感情的深化,是讀者形成感情的流露。讀不好的原因或是不能把握作者情感的脈搏,或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讀后就評,學生缺少內省的時機,缺乏感悟的過程,這時的評價往往是別人強加給他的,對于他來說,只是標簽,能識別,不能體會。因此,這時應讓他在練讀中揣摩、體驗,在聽讀中比較、鑒別,在模仿中回味、創新。當他能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體驗讀出后,再給予評價。
三、評價內容:將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
部分語文教師只重視評價學生讀的結果——朗讀水平與目標之間的差距,這樣的評價對朗讀水平高者比較適用,能讓學生經常品嘗到成功的歡樂,而朗讀水平低者則可能會受到打擊。朗讀是讀者對作者所要表達情感的再現和發展。不同的讀者從中接受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因為讀者總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思想水平、藝術修養理解、想象,對藝術形象進行補充、豐富、發展,想作者之所未想,見作者之所未見。即使收獲相同,不同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存在差異。如果教師用同一把尺子來量,忽視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就會扼殺他們的朗讀興趣,影響他們朗讀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回憶讀的心理過程,評價讀的努力過程,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朗讀過程的成功,這樣做符合朗讀興趣產生的內在線性發展機智,即“朗讀——成功——興趣——更好的朗讀——更大的成功——更濃的興趣”,有利于激發學生讀的欲望,讓學生在成功后再創成功,或從失敗中走向成功。
四、評價方法:將直接評價和啟發評價相結合
許多教師喜歡對學生朗讀情況直接進行評價,這樣評價學生能明確自己的得失,便于改進和提高,但教學中也需要運用啟發評價。文章表達的情感十分復雜,除了喜怒哀樂等“原始情感”外,還有由道德生活、道德觀點的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美感,由人在智力活動中認識探求或維護真理的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理智感。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朗讀要求,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要求學生“讀通”課文的,應該采用直接評價;要求學生“讀懂”課文的,應該采用啟發評價,即通過啟發性的問題或態語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體驗、自己表達。這樣既引導了讀者,又啟迪了聽者;既評價了朗讀,又指導了朗讀;既訓練了讀法,又訓練了思維。
閱讀教學評價是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可以反映出教師的閱讀教學質量及學生的閱讀學習質量。科學、合理、正確地對學生的閱讀過程、成果進行評價,可以提升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閱讀教學活動,提升學生閱讀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評價對閱讀教學的意義,在學生取得閱讀成果后使用有效的方法進行評價,以此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