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飛
目前的傳播格局有高速、海量、多主體、多媒體、高科技等特點,黨報等主流媒體也與時俱進,普遍采用電腦(手機及IPAD)寫稿,用數字化采編系統傳送、修改、編排,最終印刷到新聞紙上,分發到用戶手中。有的再通過網絡傳播到手機、電腦、電視等各種終端。采編等環節的工作模式快速更新發展,校對工作也必須迎頭趕上,學習先進的采編系統使用方法,學習新詞匯(如新興的網絡語言)和新的表達形式,學習了解掌握各個領域里的新知識新發明新科技,讓自身能跟得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此基礎上有效創新校對工作方法,以適應新型采編系統工作模式。
在多年的校對工作中,筆者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心得體會,也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校對方法,本文就把個人的這些經驗、心得體會和工作方法進行梳理,與同行們交流共享,以提升校對工作質量。
30 年間,報紙排版印刷由20 世紀90 年代的“鉛與火”跨越到了如今的“光與電”。對于70年代出生、90年代參加工作的筆者來說,如果不持續學習、更新知識結構,是無法勝任黨報校對工作的。因此,30 年來,筆者一直保持學習不輟。包括對先進的錄入排版軟件的學習、對新詞匯的學習接納、對政治形勢的學習領悟,并學以致用,持續提高工作能力。
持續學習,就是要學習先進的錄入組版方法。作為校對,為了能和版式編輯溝通良好,我們雖然不用熟練地掌握這些軟件的使用方法,但要了解這些軟件的工作原理和在具體工作中的簡要操作步驟。比如,由于正文中含有長串數字的原因,致使文字疏密不均,有的甚至間隔兩三個字符的距離,如果不明白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就有可能簡單標上刪除空格的修改符號,如果版式編輯去刪空(產生距離的原因不是空格造成的,是根本就沒有空格,之所以出現間隔是因為軟件中設置了長串數字不拆分的命令),不注意的話就容易誤刪數字,雖然間距正常了,但數字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就會出現嚴重錯誤。如果知曉間距大的原因,只要標上調整數字間隔的修改符即可。熟悉錄入組版軟件的“語言”,可以使溝通更順暢,減少因誤解而產生的不必要的錯誤。
持續學習,也要學習新興和專業的詞匯,才能在工作中不被“陌生”用語“欺負”。“賡續、專班、給力、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等等都是近些年在新聞中用的新詞和新提法,如果不用心學習,往往在第一次接觸時,會有一種是否用錯的疑慮。
為了在工作中接觸新詞和新用法時沒有“陌生感”,筆者常常關注新興媒體,包括“今日頭條”等文字類新媒體、“快手”“抖音”等短視頻新媒體,筆者每天都會拿出1小時時間進行瀏覽,不但可以掌握一些新資訊,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許多網絡用語。“給力”“點贊”“逆行者”“光盤行動”等網絡詞在記者的稿件中出現時,筆者不覺得錯愕,還覺得記者寫得非常有時代感。這種學習習慣被保持到了今天,每天1小時的學習雷打不動,讓筆者儲備了非常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在校對工作中可以得心應手。
持續學習,更要緊跟政治形勢。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才能在黨報校對工作中游刃有余。每天的央視《新聞聯播》和《遼寧新聞》、《人民日報》和《遼寧日報》必看,黨和國家大事、省內新聞信息是第一手學習資料,特別是報紙社論,更是學習的重中之重。通過學習政治理論,提高了政治思想素質,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黨和國家的一系列大政方針。深刻把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的深刻內涵,讓筆者在校對工作中能夠敏銳地糾錯,有時還能給編輯提供一些修改建議。
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手寫稿時代,記者常常會有因字符形近而寫錯的情況,當時的校對員在校樣過程中,尤其要注重校對這方面的錯誤。如今在以五筆和拼音為主的錄入時代,其中五筆錄入時由于拆字錯誤,往往將字形相近的字輸出,拼音錄入又往往將近音字輸出,所以在目前情況下,不但要校對字符形近的錯別字,還要注重因拼音錄入輸出的同音字和諧音字。在拼音錄入時,同音字和諧音字往往會輸錯,如將“擔心”錄成“丹心”,將“凸起”錄成“突起”,將“遠離”錄成“原理”等等。
校對員了解記者的錄入方式,對糾錯更有利。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校對員便可通過錯別字的特點判斷出記者的錄入方式。如果形近字有混用,那么記者使用的便是五筆錄入法;如果同音字混用,那么記者使用的就應該是拼音錄入方式。掌握這些情況后,校對員在校對過程中就能根據記者的錄入方式,辨析出易產生哪類錯別字,而格外注意形近字或同音字的校對。這樣知曉錯誤產生的根本原因,就能有所側重地校對文稿,遇到容易錯的字詞,就要進行點校,以便在“大浪中淘沙”,找出隱藏在眾多文字中的“沙子”,這種方法在讀校過程中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這些同音字和諧音字,校對員在工作中如果稍有疏忽或遇到其他干擾是很難校出的,所以要求校對員的工作場所要安靜,校對員在工作時一定要專心致志,手機要處于關機或靜音狀態。校對這些諧音字遠遠比校對錯字更難,要結合上下文和具體語境去分析,有時還要找到相關段落尋找相關語句作輔助分析。如“察看”“查看”和“查勘”,這3個詞有時就容易錄混,特別是前兩個詞。出現“查看”,就要根據上下文意思進行研判。
要精準校出同音字和諧音字,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掌握這些字的用法,如果不了解相關同音字和諧音字的用法,即使錯誤擺在面前也看不出來,別說糾錯了。比如“做”和“作”,“做”字側重于具體對象或產生實物的活動,“行動”義用“做”,如做衣服等;“做”是全動詞,常和中性事物連接,如做客等。而“充當”義用“作”,多用于抽象對象,如作別、作息等;“作”是半動詞,常和貶義詞連接,如作弊、作惡等。這兩個字的區別筆者只是簡要列出,其區別還有很多。但就從這兩個字來看,要精準校出同音字和諧音字的錯用,要求校對員要加強學習,掌握更多諧音字的用法。
近期,曾有過這樣一個糾錯案例,一個山上開滿花的照片說明這樣寫道:“滿山的杏花、桃花、梨花爭奇斗艷,競相開放。”乍一看,文字沒有錯誤,語言還挺優美,如果不了解這三種果樹的花期,這個照片說明可能就這樣過去了,但筆者在農村長大,知道這三種花肯定不一起開,便將“爭奇斗艷,競相開放”改成了“次第開放”,避免了一個常識性的重大錯誤。
要想做一個合格的校對,平時要認真觀察,掌握大量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以免出現常識性錯誤。了解自然規律和生活常識,我們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學習,可以通過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身體感受到的去學習,比如眼之所見的人間百態,耳熟能詳的倫理故事,冷暖自知的四季變化,仰頭有文章,低頭皆學問;我們還可以從書本上學,可以從影視劇上學,可以從短視頻中學,總而言之,開卷有益,只要我們不停下學習的腳步,方方面面的學習總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勝任校對這個崗位。
去年本地兩會前夕,記者采訪政協委員,有一個新記者寫道:“被選舉為政協委員之后……”這句話的表面字符沒有錯誤,但筆者知悉政協委員是通過推薦程序而非選舉產生,便把這句話改成了“被推薦為政協委員之后”,只兩字之差,代表的卻是政治領域里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事關政治無小事,筆者平時就非常重視這方面的學習,如各民主黨派排名、組織架構等,還有黨的宗教政策、少數民族政策等。平時積累多了,偶爾遇到類似的疏誤,就能及時修正過來,避免造成政治性錯誤。
前不久,本市市委書記已經調離,但其在任時的稿件還在陸續發表。有一篇相關報道,寫的是“市委書記某某某”到某地調研,當時編輯已經審稿完畢,筆者在讀到這段話時,感覺不妥,雖然昨天剛剛刊發任免公示,但今天其就不是本市市委書記了,那市委書記前就應該加上“時任”二字。當筆者把校樣拿到責編面前時,責編非常高興,說堵住了一個大漏洞。其實人人都知道應該加“時任”二字,但有時一疏忽就容易忽略這個問題。
所以要做一個合格的校對,就要有政治敏感性,甚至聽到市委書記調離的消息后,心里想的就應該是自己的工作,稿件里如出現“市委書記”字樣,那前邊就要加“時任”二字了。只有這樣時刻想著自己的工作,時刻聯系自己的工作,時刻保持這種敏感性,才能在校對工作中多糾錯、少出錯、不出錯。
還有一次校對金融專版,編輯已經審稿完畢,筆者在校對過程中,發現了文中有某銀行某項投資達到多少億美元的表述,看上去也沒有字符錯誤,但是國有銀行投資怎么能以美元計呢,筆者把這個疑慮提供給了編輯,編輯也認為可能是銀行表述出現了錯誤,但慎重起見還是聯系了某銀行而沒有擅自改動。畢竟涉及銀行敏感數據,沒有銀行相關負責人的意見不能改動數字單位。銀行相關責任人接到電話后,非常感謝報社能在專業性這么強的稿件中發現錯誤,他表示見報后這將是一個重大失誤,他代表銀行向報社表達了感激之情。所以在校對過程中,要敢于懷疑一切,雖然專業性強的稿件改動少之又少,但遇到不合常理之處仍要大膽質疑。
做校對工作多年,筆者認為不出重特大事故的方法是,重要的內容要反復點校。
報紙的報頭部分所登載的時間、版次、版性、署名、標題等要點校,這些地方內容單一,字數少,沒有上下文的連續性,常常被忽略,雖然不易出錯,但出錯就是大錯。
有一次,點校報頭時間欄時,陽歷日期和星期幾都沒錯,但陰歷出錯了,如果不是點校看到前兩個都對了,最后一個可能就不認真看了,極容易一晃而過。在校樣上標出后,版式編輯看到嚇了一跳,究其原因是版式編輯在錄入時被其他事情打斷,繼續工作后就以為所有時間全都修改好了。
還有一次做“AA新聞”專版時,點校版性欄時發現“AA新聞”錯成了“AB新聞”,而且“A”和“B”又是形近字,究其原因是版編在提模板時提錯了。版性欄錯誤的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常常會被忽略或者不去看,但通過點校,避免了重大事故的發生。
點校標題也尤為重要,因為點校不但能確保字字對應,還能提升人的思維能力。有一次,校對到一篇稿的標題為“卯足勁加油干”,總覺得哪里不對,最后就一個字一個字地點,點一個就問自己一下,“這個字錯了嗎?”當其余字都被肯定沒問題后,“卯”字在筆者的頭腦中畫了個問號,立刻驚出了一身冷汗,應該是彼“鉚”而非此“卯”啊。因為點校,這個大錯被堵住,受到了領導的表揚。
很多時候,標題只有一行,字大數少,給人一目了然的感覺,經常是用眼睛一溜就過去了。有時甚至看到“萬無一”時就會憑空在眼前出現一個“失”字,如果不點校就很容易失去糾正錯誤的機會,而點校則是點到這個字時才讀出音來,不會把沒有的字讀出來,從而杜絕標題因落字而出錯。
點校是一種責任心的體現,作為校對員,責任心遠比文字能力更重要。因為只有能力、沒有責任心,那能力就沒有“舞臺”,這個能力也會因為長久不用而不升反降。只有有了高度的責任心,才能保持精力集中,才能一個字一個字地去點校報頭和標題。也只有如此,才能在責任心的鞭策下,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最終全面提升。
一個合格的校對,要有廣博的知識,而廣博的知識來自各方面的學習。“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要想知識水平“高深”就要不讓“土壤”和不擇“細流”。所以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校對,就要持之以恒地學習,讓學習貫穿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和我們身處的每一個空間。只有這樣不斷地學習,不斷吸收“土壤”和“細流”,才能從理論層面、文字層面、常識層面、思想層面、情感層面等豐富自己,不但讓自身的知識儲備更豐足,能夠充分應對反映時代特點的新聞稿件,而且還能使自己的情感更有溫度,當遇到不符合情理、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敘述時,亦能修正非文字性錯誤,使校對不但能“校差錯”“校異同”,也能從客觀規律出發,校對出有悖于常理的主觀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