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陽
一首好的音樂,不但可以在最關鍵的時刻幫助觀眾理解影視內容,彌補影視畫面表現上的缺憾,而且可以讓觀眾跟隨劇情產生共鳴。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也是最貼近人的情緒的一門藝術,它的作用是通過特定的音調、樂器、音色、風格來表現民族的、地方的、時代的特征,引起人們的記憶和聯想。音樂風格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產生的精神氣質、風俗習慣、語言體系、審美趣味和哲學思想的綜合反映,是一個時代、民族、流派或個體的文學創作的基本思想和藝術特征。一部影片的音樂風格是民族、地方、時代精神的綜合體現。所以,在任何一部影視中,音樂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更能突出時代氛圍和主旨意蘊。
“氛圍”是指在特定的情況下,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情緒,這種情緒是在特定的情況下,由一種特殊行為所引起的一種強烈的情感。影視中的故事都是在特定時空中發生的,在特定的場景中,有一種特殊的氛圍,燈光、服裝、道具都會激發人產生一種視覺上的共鳴,而影視中的音樂則是通過聽覺來強化這種氛圍,讓影視中的場景變得更加真實。
在一部影視作品中,一個特定的場景或許需要營造出特定的環境氛圍,可能熱鬧也可能蕭條,可能莊嚴也可能活潑。在影視片的某個段落里幾乎沒有演員的對話,這種情況下加入音樂就會從聽覺上增強氛圍感,把畫面想表達的情感進一步傳遞給觀眾,進一步渲染環境氛圍,從而凸顯畫面的藝術魅力。比如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音樂的穿插讓觀眾如同身臨其境。在德國人追殺猶太人的場景中,配樂節奏很短,旋律單一,沒有人的對話,加上畫面上所有人沉默且嚴肅的表情,讓整個畫面具有窒息感,那種無法掌握命運的無力與死亡逼近的窒息感覺讓所有觀眾都感同身受。這正是影視畫面與配樂的完美合作,配樂對環境的烘托讓視覺效果更佳。
盡管影視藝術有很多種類型,但是故事始終是影視的核心,因此敘述故事是影視藝術表達的基礎。影視的娛樂、藝術等功能都依賴于故事本身的敘述,而對人物角色的描寫刻畫則是影視敘事中最關鍵的一步。一方面,電影中的情節是通過角色來進行展現的,角色塑造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劇情的推進;另一方面,電影藝術面臨的市場壓力也很大,而角色的成功塑造也是其市場盈利的保證。電影配樂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角色的外貌或個性相匹配的音樂可以讓角色更加立體飽滿,讓人物塑造得更加成功。
比如在影片《無間道》中,《再見,警察》的配樂在影片中出現兩次,都是在警察離去時穿插上這段音樂,簡單的旋律、溫柔的女聲,讓觀眾感覺一切在似有似無之間,曲調像是哀傷,像是惋惜,更像是天堂的夢幻曲。其經典之處在于讓警察的形象隨著悠長的曲調縈繞在觀眾的腦海中。
音樂是一種以情感為基礎的藝術,而電影配樂作為一種以情感為基礎的藝術,雖不能以單獨的形式來滿足電影藝術的需要,但它同樣具有強烈的情感表達力,是傳達情感的重要媒介。每當劇情進入高潮或者需要用情緒感染觀眾抑或角色表達某種情感的時候,就會有電影背景音樂響起來,讓畫面、情緒相輔相成。在一定程度上,音樂是影視作品中活躍且經典的藝術表達形式。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它可以在霎時間建立起人們之間情感的聯系,可以說,影視中的音樂可以使觀眾更直接快速地融入故事中。因此,在影視作品中適當地利用音樂來敘述故事、渲染情緒,可以增強影片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動畫片《花木蘭》中,木蘭與紅娘相會的前一天橋段,配了一曲《榮譽》來映襯主人公,并且以獨唱、重唱、合唱等多種演奏形式出現,充分展現了木蘭內心的糾結和惶恐;在木蘭相親失敗后,這部片子用主題曲《自己》來抒發主人公內心的獨白,展現了人物內心豐富、細膩的情感。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電影的配樂不但可以將人物個人化、私密化的情感通過音樂傳遞和表達,而且可以將感情傳播、擴散出去,從而引起觀眾的情緒轉變,進而達到觀眾與主人公情緒上的共鳴。電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備受社會矚目的大制作影片,它的上映就像一顆催淚彈,在國內掀起了一股觀影熱潮。除了影片情節感人之外,震撼人心的配樂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音樂一響讓不少觀眾潸然落淚。這部電影一共用了30多首曲目,所有的配樂都是以歌唱為主,觀眾的心靈為之震撼。
影視藝術是一門與工業文明相伴而生的藝術,其產生與發展都受到市場的驅動。影視藝術總是處于半娛樂、半藝術性的兩難境地,而電影配樂更是將影視的抒情化、藝術化和娛樂化結合起來,尤其是通過電影配樂來深化電影主題的藝術功能。
《如果愛》這部電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將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和角色的心理活動都用歌曲的形式進行了合理的詮釋,把一個愛情故事表現得如此美麗,令人賞心悅目。電影一開場,飄飄灑灑的雪花在黑暗的街燈下顯得分外清晰,柔和中帶著悲傷的音樂旋律即刻給電影平添了幾分傷感。這就意味著,這個故事不會有完美的結果,也沒有人能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影片中的音樂與狹窄的街道、歐式的建筑背景融為一體,讓我們仿佛回到了20 世紀90 年代繁華喧囂的上海。《勇敢的心》是好萊塢電影歷史上一部經典的作品,這部電影的配樂借助了笛子低沉婉轉的音色,使蘇格蘭人民的純真善良與英國統治者的殘酷暴力形成了鮮明對比,體現了蘇格蘭人民對自由平等的渴望,從而升華了主題。
配樂創作是對影視作品進行創作的起點。但這一關鍵環節卻常常被忽視,特別是在時間緊張的時候,作曲家在拿到劇本后,往往只看了一眼,就匆忙地寫譜,這樣很難寫出好的音樂作品。對于影視作品的編曲、配樂,不僅要有感性的意識,還要有理性的認知:要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人物特征、時代背景以及創作背景等。捕捉其動人之處,從而決定配樂在影視片中的具體功能,找到適合它的音樂形象和音樂結構,使它與影視畫面相融合。因此,對劇本的透徹理解是制作一部經典配樂的前提。
在編導開始寫劇本的時候,要將配樂的布局排版納入作品的整體構思之中,讓音樂有發揮的空間。在排版上,不能充分地填充音樂,就像畫畫要留白。有些影視因為缺少整體的編排而顯得零散,配樂過多又顯得沒有輕重主次之分,從頭到尾都伴隨著臺詞。主次不明的情況下,音樂節奏和人物情緒、影視主題都互相干擾,而這都會影響到配樂本身的音色,在真正需要音樂烘托時卻無法通過配樂動人心弦。強調音樂的功能,不代表數量上的優勢。相反,在實際運用中,要注重配樂在影視中的留白效果。有時,在情節發展到高潮之前,音樂停頓片刻,在緊要關頭則會爆發出強大的能量,音樂效果會更強。
在音樂的編排上,要建立一個整體性的概念,將音樂放在與語言、音樂、音響三要素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中,盡量避免配樂的重疊和平均使用。即使同時使用語言、音樂、音響的時候,也要有一個清晰的配樂目標,要有重點、有層次地對不同的聲音進行合理組合,不要讓它們雜亂無章地堆砌。某些場景的轉換、氣氛的烘托,若使用語言更為簡潔、更具藝術性,則無需使用音樂。
①主題音樂貫穿劇情發展。影視作品中的主題音樂是對故事內容、人物特征的高度表達,使受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下感受到人物的情緒和情感,為觀眾營造出豐富的想象空間。一般情況下,觀眾往往聽到某一首歌,就能聯想到某個情節或經典角色。比如《我心永恒》配樂每每響起總會讓人想起《泰坦尼克號》里的經典愛情,想起杰克與羅絲站在船首的場景。影視作品中的主題音樂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它的出場次數多,可能與影片的題材、故事情節、人物角色都相關。與劇中人物性格、情感的變化相結合,對劇中矛盾的發展和高潮的產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影視作品中表現角色個性和情緒變化的主題音樂使用最為頻繁。主題音樂在故事中反復出現,具有連貫性,例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的主旋律就是如此。影片中展現命運的主題音樂極具動感,透過鼓、電聲、銅管等,營造出一種令人心驚膽戰的氛圍,這種樂器與節拍也是對主角命運的憂慮與期待。同時,影片的主旋律也與人物性格、情感、命運的發展息息相關。在這首曲子第二次出現時,正是主角賈馬爾、拉提卡和薩利姆在急速奔向列車時,低沉的弦樂和緊湊的鼓聲構成了動魄驚心的旋律。
電視連續劇《今夜有暴風雪》中一首主題曲,在沒有人物對話、沒有任何語言的電視畫面中多次出現,其與主角的經歷緊密相連,給觀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裴曉蕓和很多同輩人一樣,被時代的大潮所裹挾,踏上了“上山下鄉”之路。但是因為她的家庭背景,她經常被排斥。配樂強化了裴曉蕓的形象,讓她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另外,鋼琴的音色清亮透明,旋律柔和,既展示了她善良、純潔的內心,又展示了她對美好事物的渴望。
②以場景音樂烘托情節氛圍。影視場景音樂與主題音樂的藝術表達功能不同,場景音樂主要是對具體場景、具體故事情節、具體氣氛進行烘托,或者在具體場景中對角色情感的發展和演變進行鋪墊。在電影《紅高粱》一開始,“我奶奶”被送到十八里坡的時候,余占鰲就帶著一群彪形大漢,按照當地的習俗,在吹奏嗩吶的時候開始搖轎子。畫面中,被大漢們踹開的黃色泥土,花轎里搖搖晃晃的新娘,加上陜北特有的山歌,還有那歡快的嗩吶聲,都帶著濃郁的陜北風味,令人如癡如醉。
場景音樂能凸顯特定情景下角色情緒、情感的發展。就像《泰坦尼克號》里的《永不后悔》,伴隨著蘇格蘭風笛的深情演奏,船上和船下的人揮手告別。這首配樂在音樂創作和演唱方式上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隨后,隨著眾人揮舞著雙手、船隊緩慢前進,音樂的節奏逐漸變得低沉,配樂就是在這婉轉的樂聲中抒發著對家人的留念和對未來、對夢想的渴望與向往,同時也展現出隱隱的悲傷,為電影的情感基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部電影里,有很多用音樂來表達特定場景中角色情緒的例子。比如杰克和他的伙伴在一場賭局中贏了一張到美國的船票,他們穿過擁擠的人群沖進了船艙,蘇格蘭風琴歡悅的樂聲就響了起來,觀眾的心隨著杰克的腳步飛奔。在頭等艙晚宴結束后,杰克把羅絲帶到屬于普通民眾的三等艙聚會上,觀眾可以近距離感受蘇格蘭舞蹈。羅絲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翩翩起舞,發泄著心中的郁悶。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場景音樂的烘托和鋪墊,羅絲才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她對杰克也有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兩人的關系因此變得更加親密。
③以背景音樂表達人物情緒。人們對電影配樂的鑒賞方法與對普通音樂的鑒賞方法大相徑庭。影視片的音樂和其呈現的事件、人物、情節都息息相關。所以,只有在特定的劇情、氣氛中,觀眾才能感受到音樂想要給觀眾傳達的內容。
電影《山楂樹之戀》中,由于要展現主人公之間那種純粹、純凈的美好愛情,在配樂上用的是幾種很簡單的樂器,且沒有任何復雜的曲調。回歸自然的曲調與電影的主題和情節融為一體。電影的開頭部分,用以古箏、鋼琴演奏主旋律,避免了過分的傷感;后半部分采用了小提琴與鋼琴曲的彈奏,使故事有一種青澀的感覺;結尾加上一段弦樂,帶著一絲傷感,來渲染悲傷的情愫。
在影視作品中,背景音樂往往是與電影情節同步的,它可以增強角色的情感表達。《阿飛正傳》的背景音樂看起來飄忽朦朧,隨心所欲,卻又與電影的敘述保持著一種似有似無的聯系,使整個電影的氣氛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境界。導演王家衛刻意以特殊的樂曲來表達那種惆悵、無奈的情緒。
影視配樂是以影視為基礎的,但影視和影視配樂的靈魂卻是不同的。影視配樂自身突破了傳統音樂的許多局限,卻能夠傳達出獨特的情感,能夠感染觀眾,引起共鳴;多種形式的配樂極大地豐富了影視作品的立體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