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加強幼兒園和小學兩個學段之間教育的連續性,教師需要注重“雙向銜接”,讓學科課程走向育人課程。文章對綜合研究性數學課程“比一比,誰最棒”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如何在進行幼小銜接時融合多學科教學內容,讓單一的數學課程走向育人課程,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小銜接;勞動教育;全面育人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市通州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幼小銜接背景下小學數學‘1+X融合課堂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TZGH/2021/QN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奚曉瑩(1994—),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運鹽河校區。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為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有效銜接,幼兒園和小學需要做到“雙向銜接”,小學需要“實施入學適應教育”,與幼兒園“建立聯合教研制度”,與家長“完善家園校共育機制”[1]。《指導意見》不僅是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深化,還是落實全面育人的重要策略,幼兒園和小學教師應當積極學習《指導意見》,推動幼小銜接教育進一步完善。
教師應當明確,學生是獨立的人,而且其生活世界是有別于成人的,其獨特的個性應受到關注和尊重,教育的最終目標應是培養自然、完整的人,因此面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時,教師不能采用“秧田式灌輸教學”,而是要盡量采取貼近學前教育的方式開展教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合作和參與游戲活動。文章以綜合研究性數學課程“比一比,誰最棒”的教學設計為例展開研究,分析如何做好幼小雙向銜接工作,推動學科課程向育人課程轉變,并適時融入勞動教育、心理教育內容,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回歸教育本真,融入勞動教育、心理教育內容
要回歸教育本真,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還要積極探尋學生的內在成長需要[2]。為此,教師需要以平等的姿態融入學生群體,想其所想,做其所做,在理解學生生活世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驗生活、關心生活、熱愛生活。與此同時,幼小銜接階段的數學學科課程不應僅局限于傳授數學知識,教師應該將全科知識貫穿課堂,使數學課堂具有綜合性、整合性、全面性。在建構幼小銜接課堂前,為遵循一年級新生內在發展的節奏和軌跡,實現科學銜接、全面育人,筆者從學生的視角出發,設計了融入多學科教學內容的綜合研究性數學課程。
(一)選取合適教學載體,發揮勞動教育的優勢
勞動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但要有效開展勞動教育,教師需要找到一定的勞動載體,即適合學生勞動的場所,開展豐富的勞動教育活動[3]。
在設計“比一比,誰最棒”這一課程時,筆者結合校園內新的勞動實踐基地“四時田園”,設計了讓學生播種、澆水、施肥、養護、采摘的勞動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不斷觀察、思考,以喚醒學生格物致知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意志力,讓學生切實體會體驗勞動的樂趣。
(二)設計教學主題,融入心理教育內容
為了讓教學流程更加清晰,筆者還設計了教學的“明線”和“暗線”,并據此開展教學。筆者設計的這一課程以尋找“四時田園”里“最棒的蔬菜”為明線,融入了數學學科內容,并以尋找“最棒的自己”為暗線,融入心理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將蔬菜的成長與特定的性格聯系起來,再據此反觀自身。在實踐中,這一課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感受到勞動美、生活美,學到科學知識,還讓學生看見自己的成長過程,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三)尊重個體差異,強調學習自主性
為幫助剛剛升入小學的一年級學生適應小學生活,教師需要注重教學內容、教學進度與一年級學生的適配性,并從簡單的教學內容不斷延伸,擴充課堂教學的內容,逐步引導學生過渡到新的學習模式[4],使學科課程逐步走向育人課程。但學生之間存在諸多差異,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注重教學的技巧,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更好地發展。此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因此,在開展幼小銜接教育時,教師也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在設計“比一比,誰最棒”這一課程的教學方案時,筆者特意設計了大量自主學習活動,包括“組內比”“全場PK比賽”活動,以引導學生有效運用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經驗,體驗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
二、轉變教學思路,調整課程教學及管理模式
《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指出:“小學應樹立銜接意識,轉變讓兒童被動適應學校的觀念做法,積極傾聽兒童的需要,主動了解幼兒園教育特點,調整一年級的課程教學及管理方式,創設包容和支持性的學校環境,最大程度消除兒童的陌生體驗和不適應,促進兒童以積極愉快的情緒投入小學生活。”在設計“比一比,誰最棒”這一課程時,筆者積極地調整了課程教學和管理模式,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
(一)重視課前引導
在課程開始之前,筆者先帶學生走進“四時田園”教育基地,讓他們在田里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比一比、問一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現蔬菜之間存在很大差別,如西紅柿有大有小,青椒有圓的也有尖的,黃瓜有胖的也有長的,土豆有大個的也有小個的……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在后續參與比較蔬菜大小、長短、輕重、粗細的教學活動時會更加有興致,課堂教學也會更有效率。
(二)把握教學節奏
一年級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短暫的,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把握教學節奏,將探索新知、課中休息、游戲活動的次序安排好,保障課堂效率。在“比一比,誰最棒”這一課程中,筆者安排了一段課中操時間,帶領學生短暫地休息、調整,從而更好地面對后續的學習任務。在課中操時間,筆者播放了《生長吧》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帶領學生一起跳筆者創編的舞蹈動作。《生長吧》是一首節奏歡快、有教育意義的歌曲,與教學內容十分契合,這樣的課間操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歌聲與舞蹈的影響下感悟成長的意蘊。
(三)設計學習梯度,循序漸進引導
在進行幼小銜接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合理設計學習梯度,幫助學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學習方式。“比一比,誰最棒”這一課程的主題是“聚焦田園蔬菜”,筆者設定的關鍵詞是“比”,學生需要通過比較選出田園里自己認為最棒的蔬菜。比較的維度有很多,學生可以比較蔬菜的大小、長短、輕重、粗細,但為了讓學生的比較更有層次,筆者設計了“組內比”“全場PK比賽”兩個活動。
1.組內比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需要組成四人小組,然后選擇六種蔬菜,根據“學習單”中比較的四個維度(比大小、比長短、比輕重、比粗細)進行小組討論。為了選出最大、最長、最重和最粗的蔬菜,學生需要細心比較,和同學討論,再給相應的蔬菜貼上標簽。當然,僅僅用眼睛或者手,學生可能無法完成所有的比較任務,比如比較土豆和黃瓜大小的任務就比較難完成。筆者在設計活動時,也意識到“比大小”會涉及物體的體積,一年級學生可能無法完成這樣復雜的學習任務。但筆者認為,學習過程比學習結果更重要,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地感知物體,筆者依然保留了這一任務,并提醒學生,如果無法在小組內討論出結果,可以尋求其他小組同學和教師的幫助或者使用測量工具。
2.全場PK比賽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需要展示自己小組經討論選出的最大、最長、最重和最粗的蔬菜,并將這些蔬菜依次放在講臺上。在所有小組展示完畢后,筆者則引導學生將不同小組最大、最長、最重和最粗的蔬菜進行比較,選出所有蔬菜中最大、最長、最重和最粗的一個。
(四)緊密聯系生活
在開展幼小銜接教學時,教師還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組織教學活動,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了解生活與數學知識的關系,初步形成應用意識。在完善“比一比,誰最棒”這一課程的教學流程時,筆者特意設計了“身體尺”和“工具尺”兩個概念,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掌握比較的基本方法。由此,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做決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還在實踐運用中感受到數學知識和自己的生活是有著密切聯系的,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1.“身體尺”
在學生比較蔬菜的大小、長短、輕重、粗細前,筆者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經驗發現“身體尺”,即讓學生以自己的感官或者身體作為衡量其他事物的尺度。在比較蔬菜時,學生可以使用“眼睛尺”和“小手尺”,即用眼睛觀察,用小手感知;為了測量實踐基地的大小,學生可以使用“步長尺”;為了測量實踐基地大門的高度,學生可以使用“身高尺”……這樣新穎、有趣的教學概念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學活動的有趣,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學習知識,學生會更樂于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也會意識到,在生活中遇到數學問題時,自己可以從自己擁有的東西出發尋找適宜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2.“工具尺”
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學習測量知識,筆者還準備了一個“工具百寶箱”,里面有繩子、卷尺、直尺、天平等。但筆者并沒有在課程伊始便出示這些工具,而是在學生發現自己無法通過“身體尺”比較長度接近的黃瓜和茄子、重量接近的土豆和番茄,粗細接近的黃瓜和胡蘿卜等時,引入新的概念—“工具尺”,然后再引導學生學著使用這些測量工具。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經歷發現數學問題到科學地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收獲一定的成就感,還會明白自己可以依靠許多工具解決問題。
(五)延伸課程內容
在學生基本掌握測量相關的知識后,筆者結合課前準備,引導學生關注種植蔬菜這一勞動,再讓學生思考蔬菜的特性,帶領學生從認識蔬菜到認識自我。
在選出最大、最長、最重和最粗的蔬菜后,筆者引導道:“同學們,大家覺得這些蔬菜是不是很棒呢?大家知道如何種出這些蔬菜嗎?”筆者提問后,學生紛紛搖頭,于是筆者相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教學道具,結合道具講解如何種植蔬菜以及種植蔬菜的不易。聽了筆者的講解后,學生紛紛表示自己不應該那么挑食,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隨后,筆者又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最喜歡的蔬菜,以及這些蔬菜有什么特點。學生很快便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外形特點、色彩、口味等角度解釋了自己喜歡的蔬菜。筆者隨即引導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蔬菜都有著自己的特點,這和我們人類是一樣的,每個小朋友也有著自己的特點!”此后,筆者結合蔬菜的特點,開始了認識自我的心理教育。
結語
“比一比,誰最棒”這一課程以觀察蔬菜的形象為出發點,讓學生在“比一比”的實踐操作中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探索能力,并使學生從尋找“最棒的蔬菜”(觀察外表)到認識“最棒的自己”(觀察性格),學會接納自我。由這一教學案例可見,幼小銜接階段的教學應該幫助低齡學生健康、快樂地發展,為此,小學低年級的教師應轉變教育觀,積極主動地探尋融合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特點的教育方法,堅持“零起點”教學,營造包容、和諧的教育環境,讓學科課程轉變為育人課程,切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煥芝,孫永杰,馬素芳,等.“雙向銜接”,讓“幼升小”平穩過渡[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6):21-24.
[2]許婷.回歸教育本真:走進兒童的生活世界[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8,17(6):114-118.
[3]王樹峰.基于物型課程理念構建“山水田園”勞動課程[J].江蘇教育,2020(1):62-65.
[4]王橋治.“零起點”教學:讓教育回歸本源:沈陽市和平區“零起點”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遼寧教育,2019(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