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華
(四川省木里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木里 615899)
農技推廣體系是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特別是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肩負著向農民傳授農業實用科學技術的重任,把先進的農村實用技術傳授給千家萬戶,為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做出了顯著的貢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完善是農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只有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才能促進農業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發達而完善的農技推廣體系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對于解決好“三農”工作“最后一公里”問題,推進縣域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更需要發展、壯大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對于實現科教興農,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木里藏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中斷,位于四川省西南邊緣,東西寬160km,南北長170km,東鄰冕寧、九龍2縣,南連鹽源、寧蒗、香格里拉3縣,西接稻城、中甸2縣,北通理塘、雅江、康定3縣。是一個以藏族為自治民族,包括彝、漢、蒙古、納西、苗、壯、布依、傈僳、白、回等21個民族的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木里地處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結合部,是橫斷山脈在四川境內最典型的地帶,地質、地貌復雜,地形為溝壑縱橫、切蝕深刻的殘余高原,相對高差達4328m,全縣平均海拔3100m,年平均氣溫11.5℃,平均降雨量818mm,年均無霜期219d。
全縣幅員面積13252km2,占涼山州面積的22%,居全省第3位。折合1325298.1hm2,其中耕地20580.3hm2,占1.55%;園地536.1hm2,占0.04%;林地842368.8hm2,占63.56%;牧草地362160.8hm2,占27.33%;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400.6hm2,占0.11%;交通用地804.4hm2,占0.06%;水域6443.7hm2,占0.49%;未利用土地91003.3hm2,占6.87%。農作物常年播種面積為19333.3hm2,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17333.3hm2,糧食作物以玉米、馬鈴薯為主。2021年全縣糧食總產量72273t。
木里縣1994年被確定為國定貧困縣,2001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17年被確定為深度貧困縣,全縣共有97個貧困村、7393戶貧困戶、33703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最高時達25.8%,2020年貧困縣摘帽,累計實現97個貧困村退出、7391戶33693名貧困人口脫貧。
全縣轄6個鎮、21個鄉、4個社區,110個行政村,576個村民小組,9個國有牧場。縣政府設在喬瓦鎮,距離涼山州州府西昌市253km,2021年末全縣總人口13.9萬人。
木里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由縣級推廣機構和鄉(鎮)推廣機構兩級機構組成。
2.1.1 縣級推廣機構 縣級推廣機構數6個,分別是:木里藏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木里藏族自治縣農牧經濟管理站、木里藏族自治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站、木里藏族自治縣法制宣傳教育中心、木里藏族自治縣畜牧站、木里藏族自治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構編制數96人,實有在編在崗人數89人,從事技術推廣人數89人。其中:高級職稱27人、中級職稱19人、初級職稱32人、無職稱11人;年齡35歲以下34人、36~49歲26人、50歲以上29人;學歷大學以上28人(全日制本科8人)、大專52人(全日制32人)、中專以下8人;種植業30人、畜牧業36人、農業相關專業8人、非涉農專業15人。
2.1.2 鄉(鎮)推廣機構 木里縣鄉(鎮)推廣機構數38個,其中:鄉鎮畜牧獸醫站10個,屬縣農業農村局管理(縣管鄉用),27個鄉(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1個農機推廣機構,屬鄉(鎮)人民政府管理。推廣機構編制數150人,在編在崗139個,從事技術推廣96人,其中:高級職稱15人、中級職稱35人、初級職稱33人、無職稱16人;年齡35歲以下33人、36~49歲37人、50歲以上26人;學歷大學以上8人(全日制本科0人)、大專52人(全日制32人)、中專以下36人;種植業44人、畜牧業38人、農機化14人。
38個推廣機構中,8個鄉鎮畜牧獸醫站有所有權辦公用房,其余27個鄉(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2個鄉(鎮)畜牧獸醫站、1個農機化服務站由鄉(鎮)人民政府安排辦公用房。
由于推廣經費短缺,38個鄉(鎮)推廣機構均無試驗示范基地。
38個鄉(鎮)推廣機構均無開展工作所需的交通工具,儀器設備方面,除有一臺電腦外,無任何儀器設備。
3.1.1 推廣體系運行不順暢 2005年鄉(鎮)機構改革后,木里縣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實行“由鄉(鎮)人民政府進行管理,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業務指導”的管理體制,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的工資、人事、福利全部由鄉(鎮)人民政府管理,工作由鄉鎮人民政府統籌安排,除農技推廣工作外,還要從事其他如:護林防火、防汛、會計、出納等工作。由于參與鄉鎮中心工作過多,就沒有過多的精力進行業務學習,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時間相對減少,對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安排的業務工作執行率相對降低,導致技術指導不到位、農技推廣體系與農業實際相互脫節,影響了農技推廣的成效,造成農技推廣體系運行不順暢的現象。
3.1.2 農技推廣隊伍不穩定 鄉(鎮)農技推廣體系的技術人員中,有從事會計、林業、廣播電視以及臨時性事務的人員,實際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較少,且鄉(鎮)人民政府出于對全鄉(鎮)工作的統籌安排,經常進行人員調整,在進行人事變動時(農技推廣機構工作人員),不征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造成上下工作脫節。由于工作調整隨時在變,造成技術人員業務不熟、隊伍不穩定,從而大大削弱了農技推廣力度。
3.2.1 文化程度偏低 木里縣屬于少數民族地區、國定貧困縣,人才引進難度大,縣級農技推廣機構1983~1998年參加工作的科技人員中,無本科學歷人員,全日制大專學歷只有5人,多數是中專文憑,部分是初中文憑,現在擁有的大專、本科文憑都是通過學歷提升取得,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文憑含金量不高。鄉(鎮)農技推廣機構1983~1998年參加工作的科技人員中,一部分是初中畢業后的招聘干部轉正的,一部分是職業高中畢業生,一部分是中專學校畢業生,無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多數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專業技術水平不高。2012年后畢業分配到鄉鎮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多數為藏區“9+3”畢業生,文化功底薄,所學專業又是非涉農專業,沒有從事農技推廣的基礎,對農技推廣工作完全是一片空白,在加之主觀能動性較差,不愿意學習、不善于學習,專業知識提升不高,形成了推廣力量薄弱的現象。
3.2.2 人員老化,人才斷檔 由于機構改革,嚴格控制編制,農技推廣機構人員流動基本只出不進,只減不增,對工作調整和自然減員不予遞補,沒有達到滿編滿員運行,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存在人員老化、人才斷檔、知識斷層的問題。自1999~2012年木里縣農業技術部門沒有錄用過農技人員,基層農技人員得不到有效補充。縣級推廣機構中,年齡在35歲以下的占38.2%、36~49歲占29.2%、50歲以上的達到32.6%,鄉鎮推廣機構中,35歲以下的占37.9%、36~49歲占35%、50歲以上的達到27.1%,人才梯隊結構不合理,老齡化嚴重。
3.2.3 缺乏培訓、知識老化 農技人員除參加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外,基本上沒有外出學習和培訓的機會,知識結構老化,而知識更新培訓因時間短(從報道到培訓考試只有5天時間),培訓內容多,能學到的專業知識少,掌握的實用技能較少,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有一定文化、體魄健壯的青壯年進城打工、外出務工,留下的多是老、弱、病、婦、幼等人員,這部分人受教育程度低、勞動力低,對新思想、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差,土地耕作粗放,加大了農技推廣工作難度。
木里縣地處橫斷山脈中斷,境內地形復雜、山高坡陡,自然條件惡劣、交通條件落后。目前,木里縣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裝備落后,沒有開展工作所需儀器設備、沒有進村入戶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交通工具、沒有試驗示范基地,農技人員開展工作主要靠“一張嘴、兩條腿、外加兩個輪子”。由于交通條件落后,沒有開展工作必須的交通工具,造成技術培訓、技術推廣到位率低,沒有試驗示范基地,新技術、新品種的示范引領、示范帶動作用不顯著,加上技術培訓、農技推廣模式落后,限制了木里縣農業發展。
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要把農業工作放在保持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戰略高度,要把農技推廣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把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列入工作日程。要廣泛開展調研活動,充分了解農業生產中實際情況,及時指導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組織和協調相關部門關系,確保各項政策和措施落到實處,確實推進農技推廣事業快速發展。
針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服務基層、面向農村的特點,本著便于管理與有利工作的原則,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人員實行“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與所在鄉(鎮)雙重領導,以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的工資、人事、福利、職稱職級晉升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在進行人員人事調整、年度考核、職稱職級晉升時充分征求鄉鎮人民政府意見,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做好人員的行政管理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督促開展各項業務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鄉(鎮)農技推廣人員不過多參與鄉(鎮)其他中心工作,專心從事技術推廣工作,保證基層推廣機構人才隊伍穩定,有充足的人才開展農技推廣工作,圍繞承擔的公益性職責開展業務工作,使農技人員“務正業、辦正事”。
4.3.1 拓寬渠道,充實基層隊伍 針對農技推廣隊伍人才缺乏、青黃不接的現象,通過人才引進、免費定向培養、公開招錄等多形式、多渠道,引進、招錄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引進大學本科以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充實縣級推廣機構,通過“千名英才.智慧涼山”行動,免費定向培養本地專業技術人才,充實農技推廣機構,公開招錄大專以上農業院校畢業生充實農技推廣隊伍,建立人才引進、專業技術人才使用長效激勵機制,確保專業技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勘任用”。
4.3.2 加強培訓,提高基層農技人員專業技術水平 為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提升基層農技人員服務質量,每年定期召開兩次農技工作會議,由縣農業農村局各業務站的領導、專家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技術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以提高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每年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技術人員進行一次知識更新培訓,為基層農技人員“充電”,同時,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中的優秀人員,選派到現代農業發展好的區、縣進行掛職鍛煉,掛職期滿后對表現好的進行提拔任用。
加強黨中央對農村政策的宣傳力度,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培養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高素質農民。加大投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調動農村青壯年愛農、務農積極性,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優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讓有志青年愿意留守家鄉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
農技推廣是公益性事業,政府除要保障推廣機構技術人員的工資及福利待遇外,還應保證基層農技人員開展農技推廣工作所需的公共服務事業經費以及必要的硬件設施、解決開展工作必須的交通工具,為農技推廣解除后顧之憂,有條件的還應建立種、養殖試驗示范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引領、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