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元混合理念下建筑設計在線教學探索與實踐

2023-09-06 04:35:24劉旭紅龔艷芬鄧業穎
高等建筑教育 2023年4期
關鍵詞:在線教學教學實踐建筑設計

劉旭紅 龔艷芬 鄧業穎

摘要:隨著“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依托信息技術開展的在線教學正向新常態轉變。面對當下教育改革的新常態,如何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策略,把握真實學情,在探索與實踐中提高教學質量,逐漸成為教學實踐活動新的關注點。建筑設計課程作為建筑學專業核心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綜合性高的特點。文章以校園建筑設計課程為研究對象,基于混合式學習的相關理論,結合建筑設計教學特點與線上線下教學優勢,依托優質網絡教學平臺從課程目標、教學任務、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五個方面,開展在線多元混合建筑設計教學探索與實踐。實踐成效分析表明,多元混合理念下在線課程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系統性建筑學學科知識建構和創新設計思維能力提升,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筑設計或其他設計類學科的在線教學設計提供實踐經驗,對建筑學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詞:建筑設計;在線教學;多元混合;教學實踐;一流本科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TU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5-2909(2023)04-0086-09

2017年,教育部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必須緊緊圍繞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主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鼓勵教師積極推行“互聯網+”教育,利用信息技術形成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網絡化學習新模式[1]。2019年,教育部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工作,計劃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包括4 000門左右線上一流課程和6 000門左右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與線上線下混合一流課程”[2]。2020年,受疫情影響,國內各大高校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掀起了在線教學實踐風潮。“全民網課”實踐順應了“互聯網+”教育時代語境,化疫情之“危”為教育改革之“機”。“互聯網+”作為社會變革轉型的重要技術力量,是新時代教育現代化改革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在線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研究熱點。

建筑設計是一門貫穿建筑學專業“設計基礎—設計入門—知識拓展—能力提升—綜合實踐”教學流程的核心課程,也是建筑學專業培養學生復雜設計問題解決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術平臺已成為當前建筑設計不可或缺的教學輔助工具。相比“教師示范,學生臨摹”的傳統面授課堂,當前建筑設計課程需借助在線多媒體平臺完成圖文授課任務。根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要求和未來教學發展情況,如何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將傳統課堂教學方式與在線學習優勢有機融合,探索適應教育信息化的建筑設計在線教學設計方法和思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課程教學效率與質量,既是新時代對教師提升教書育人本領的要求,也是探索建筑學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需要。

一、多元混合理念下建筑設計課程在線教學設計思路

混合式學習(Blend-learning),是指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向“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3]。其中,“多元混合”是一種教學方法論,即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集線上、線下教學優勢,把握動態教學規律,在多元混合式學習理論指導下因材施教,靈活整合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資源、教學反饋等要素,以期將特定專業技能傳授給特定的學習對象,促進個性化教學目標達成[4-5]。《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中明確強調:以提升教學效果為目的創新教學方法,即課程內容要體現“兩性一度”高質量要求,依據學科前沿動態與社會發展需求動態更新知識體系和教學資源,杜絕單純知識傳遞、忽視能力素質培養的現象;課程形式要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杜絕信息技術應用的簡單化、形式化;課程過程要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好創新性、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問題,杜絕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現象[2]。因此,基于當前智能技術滲透生活方方面面的“世情”、當代大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的“學情”、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教情”,回應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要求,結合建筑設計教學特點,依托“互聯網+”技術與在線教學平臺,需從課程目標、教學任務、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五個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建筑設計在線多元混合教學設計路徑。

在課程目標制定上,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明確在線教學環境下師生教與學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6-7],以“育才育人、協同相促”為建筑教育教學改革價值取向,重新建構課程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目標層次,在重視設計表達能力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增加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目標,讓學生充分理解“為什么學”,并以此為導向指引后續的要素設計。

在教學任務安排上,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主張學生從學習接受者向學習主人翁轉變,教師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過渡。傳統由教師提攜學生示范作圖的教學形式,在線上教學環境下有了新的要求:教師應側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知識建構能力的培養,按照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學習認知規律,將原本沒有明確周期界限的建筑設計教學流程拆解成多個遞進性和關聯性強的學習模塊單元,并相應布置階段性學習任務和輸出成果清單,讓學生知道該“學什么”。

在教學組織設計上,以模塊化建筑設計流程為主線,靈活選擇課堂講授、在線自學、小組協作、小班輔導等多類型教學形式,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多元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開展建筑設計原理學習、案例研究、工程項目實踐在線教學活動。

在教學內容選擇上,以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為指導,對應每個學習模塊單元的教學目標,運用多媒體或網絡資源共享平臺,選擇學生容易吸收、難度適中、趣味性強、新鮮度高、具有引領價值的學習資源,通過圖文解說、模擬動畫、微課視頻等多種動態呈現形式,化抽象原理知識與設計規范為學生容易理解消化的圖示語言,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概念范式的理解與記憶[8]。

在教學評價設置上,以“學習建構+學習輸出”雙評價作為教學質檢依據,搭建從過程積累到整體輸出的全方位評價體系,緊密結合教學實況,以師生雙向反饋機制促進教學相長。

通過耦合各項教學設計要素,發揮正向協同聯動作用,突破傳統課程教學封閉性,重新樹立與維系師生知識共建關系,進而形成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一方面,教師應發揮能力專長,傳授課程相關原理知識和設計方法;另一方面,學生需掌握核心知識技能,持續輸出高質量成果,使優質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再積累,師生互動比以往更頻繁活躍,學生求知欲和學習內驅力自覺被喚醒激活,最終達到理論知識水平與能力素養同步提高的教學目標。

二、多元混合理念下校園建筑設計課程在線教學實踐

(一) 遞進式設計層次課程目標

校園建筑設計課程主要通過學習群體建筑的總體布局和形態控制,進一步掌握教育類公共建筑各部分功能和空間組織方法,它既是建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將扎實理論基礎轉化為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處于五年本科專業學習過程中設計難度由簡單到復雜、建筑思維,由個體到系統轉變的重要階段,其理論知識覆蓋面廣,綜合設計考究因素較復雜,與社會建設發展密切聯系。為確保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階段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和課程質量,順應當前“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教學團隊瞄準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目標,圍繞金課“兩性一度”建設標準,重新優化課程目標層次,梳理了學習者“初級—中級—高級”的認知過程,有機融合知識、能力、素質三個課程目標要求(圖1)。在課程知識目標方面,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在掌握校園建筑設計基本原理與設計方法,理解和熟悉校園建筑設計規范要求等常規的教學目標基礎上,將所學設計知識縱向遷移到高年級設計課程、橫向遷移到與建筑學專業相近學科中,學會轉化建筑設計理論來回應社會現象問題。在課程能力目標方面,以學習效果為中心,活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細化每個教學環節的知識任務、學習素材、師生交互形式、評價指標等內容,切換師生教學角色,使學生從被動攝取知識角色轉變為知識建構者,自覺參與在線課程教學各個互動環節,在自主學習、導師提攜和團隊協作教學過程中,鍛煉學生校園建筑制圖規范能力與設計理念圖文表達能力,培養建筑組織形式靈活性與規范制約嚴格性之間矛盾的解決能力。在課程素質目標方面,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結合課程知識框架滲透德育思政等隱性教學內容,適時融入家國情懷、社會責任、道德規范、法治意識、人文關懷、科學精神等德育元素,引領學生在校園建筑知識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目標環環相扣,為學生搭建好學習平臺奠定基礎。

(二) 完善和優化模塊化教學任務

以培養基礎扎實、善于創新、思維敏捷、品德高尚的應用型建筑設計人才目標為導向[9],將校園建筑設計理論研究和工程制圖規范性訓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模塊單元”形式將9個教學周48個學時的教學任務劃分成“知識儲備、方案臨摹、問題思考、表達訓練、創意設計”五大模塊(圖2),借助互聯網媒介高效完成知識講授、自主探究、邊講邊練、點評反饋等遞進性教學任務。

(1)知識儲備:對應第1周校園建筑設計開題,分為在線資源平臺學習與線下調研實踐兩部分內容。首先,通過在線直播授課方式,由教師帶領學生完成設計任務書解讀、校園建筑總平面規劃、教育建筑設計原理規范解析及典型校園建筑案例研究等教學內容;其次,由教師整理教育類建筑圖元和設計規范圖解素材,上傳至教學管理一站式在線學習平臺——蘊瑜課堂,供學生課后抄繪剖析,鞏固基礎知識,并將練習經驗應用到線下調研實踐環節中。由于疫情期間不方便開展大規模群體跨區調研活動,線下調研實踐場地范圍則調整為學生居家學習活動范圍內的中小學,以學生所讀中小學作為調研對象,結合學生以往教育環境體驗整理出場地圖文分析報告,以達到掌握教育類建筑設計要點目標。

(2)方案臨摹:對應第2周以“群體空間組織設計策略”為主題的空間組合設計專題教學。主要安排課堂設計訓練、問題互動和課后方案臨摹、文獻筆記摘錄等教學任務,引領學生探究經典校園案例設計方略的形成邏輯及其背后理念驅動,啟發學生創新設計思維,完成初步設計理念、總平面功能分布和群體組合形式方案設計草圖,即一草方案。

(3)問題思考:對應第3周總平面與場地設計專題教學和第4周校園建筑單體設計專題教學。在教育理念、基地文脈、城市設計、使用者行為、健康安全等方面,教師通過在線跟蹤來輔導學生一草方案推進情況,綜合考究場地環境要素與設計規范條例,完善相關設計分析圖紙,以闡述項目設計核心理念,生成場地規劃與建筑設計方案草圖,即二草方案。

(4)表達訓練:對應第5-7周立面造型與材料構造設計專題教學。以教師在線跟蹤輔導形式,指導學生使用計算機軟件建模推敲二草方案中的建筑立面裝飾與造型,測算相關經濟技術指標,控制建筑體量和滿足建筑防火設計規范要求。注重制圖表達規范性和圖面表達完整性,以“設計分析說明+技術圖紙表達+模型”路徑整合優化前兩個階段的設計訓練成果,生成三草方案。

(5)創意設計:對應第8周綜合深化設計課程和第9周設計圖紙與模型集中評圖環節。教學環節全程由學生主導,按照任務書要求總結凝練前四個模塊單元訓練成果,完成設計圖紙與建筑模型。在集中評圖環節,指導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每位學生需在規定時間內匯報自己的設計成果,分享課程學習感想,并進行現場打分和評價。學生通過收集作業反饋意見來改善課程設計成果,并轉化為設計競賽作品、課程設計文本或學術論文,以實現知識遷移。

(三) 靈活選擇多類型教學組織

從時間維度將本次校園建筑設計課程劃分為停課不停學和疫后復學兩個階段,其中以在線教學模式為主的停課不停學環節是疫情階段教學設計的重點,同時也作為疫后復學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參考。根據授課任務計劃,再細分成課前導學、課堂教學和課后拓展三個教學子環節(圖3),設計大班常規教學、任務式小組協作學習、小班跟蹤輔導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并以學生每周學習反饋為參照靈活調整組合形式。

課前導學環節,教師團隊通過整理線上蘊瑜課堂等多個自主建設的校園建筑設計網絡資源共享平臺課程,與課程設計任務書一同發放給學生,引領學生完成在線選課和提前預習知識點任務[10-14]。首先,配置擅長空間組合、場地分析、建筑單體設計、建筑構造專題教學的教師,借助騰訊課堂,組織校園建筑設計原理大班在線教學。專題教學開課前,教師通過摸底測試來及時發現學生的知識盲點,為后續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知識講授提供依據。課堂上,通過典型方案剖析和師生在線討論互動形式,講解校園建筑設計原理和設計規范,穿插課堂設計訓練來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并以課堂限時作圖和發言匯報方式,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其次,以騰訊會議形式,面向10人以內的學習協作小組進行方案匯報、評改和輔導,且每個小組分配一名教師全程跟蹤指導。最后,通過邀請學院附屬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建筑工程師傳授實踐項目經驗,為學生“把脈問診”、答疑解惑,組建課程教師與建筑師“雙師”引領的在線教學團隊模式,助力和培養學生專業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課后拓展環節,借助微信、QQ等通信應用工具,分享課外相關學習素材,推送設計競賽、項目實習等資訊,以指引學生將課堂理論運用到社會實踐中。教學團隊根據建筑設計教學需求,運用多樣化的信息技術媒介創設師生互動學習情景,有利于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維[9],從而逐步達成課程教學和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的目標。

(四) 系統整合多樣化教學內容

建筑學強調理論聯系實踐和緊跟社會生產發展趨勢,決定了其知識庫建設不能僅包含理論教材。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缺乏信息甄別與整合能力的學生,更容易陷入繁雜的信息環境中,無法準確和及時地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內容。為更好地適應動態化的“互聯網+”教育環境,活用信息技術為建筑教育賦能,教學團隊在沿用經典教材的基礎上,依托蘊瑜課堂和自建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增補師生共同產出的最新學術科研成果,作為教學案例素材融入建筑設計教學過程,設置課程微課、動畫視頻、經典案例、學生優秀作品、作業點評、作業提交等欄目供學生自主學習。

為實現對學生課程知識、專業能力和素質的一體化培養,教學內容除了在知識能力層面符合“兩性一度”要求,還應結合建筑設計課程特色,豐富立德樹人內涵。以課程思政融合一流課程建設為教學改革抓手,以“內外融通、德育潤澤”教育理念為導向,立足嶺南地緣優勢,把握新時代發展脈搏,秉持何鏡堂院士所倡導的“學建筑,首先要學會做人”宗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建筑專業學識傳授的同時,還要緊跟信息時代發展步伐,借助科技力量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用貼近實際生活的鮮活事例助燃學生建筑設計學習熱情。在課前導學中,借助自建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分享古今中外校園建筑設計典范圖文視頻資料,引領學生將校園建筑設計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鼓勵學生樹立建設城鄉和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感性的建筑設計思維與理性的建筑設計規范有機融合滲透,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工程設計態度與建筑師的職業道德和法治意識,向學生灌輸“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思想,如校園建筑總平面設計要考慮防火間距、日照間距、防噪音間距、通風間距等因素。為了滿足強制性安全規范要求,寬敞的間距有利于營造出供師生交流互動趣味性強的公共空間,順應嶺南氣候特征,以呼應“實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筑設計理念和符合校園建設發展要求。課后,師生實時推送當下建筑業界時事熱點,如疫情教學階段對“火神山醫院建筑設計”“BIM+裝配式設計”等話題開展在線討論互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意識,將德育與智育融合培養貫穿于整個在線課程教學過程,最終實現橫向上的教學內容串聯和縱向上的思維品質遞升[9]。

(五) 合理建構立體化評價體系

對照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評價體系,確保在線課程設計要素間相互促進和聯結形成閉環,并作為對課程目標達成度和教學實踐有效性檢驗的重要依據。課程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部分構成,比例分別為40%和60%(表1)。其中,“形成性評價”體系主要考查學生校園建筑設計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協作能力情況,對應課堂考勤、課堂設計訓練測試、問題互動、場地調研、微課瀏覽、圖文閱覽、案例抄繪、在線社群討論、生生自評與互評等考核指標,以回應“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教學理念和強化師生在線教學互動“臨場感”。“總結性評價”體系主要考查學生方案表達能力和復雜設計問題解決能力,考核內容與常規建筑設計課程相似,除了以每個模塊單元的最終實體設計成果作為考核依據以外(場地調研分析報告、一草、二草、三草方案匯報和設計正圖與模型展示匯報五項階段性設計成果),還增加了建筑設計競賽投稿、設計文本制作、論文撰寫等具有一定挑戰度的考核任務,引導學生將設計成果二次加工,促進知識與設計能力遷移。兩種評價體系指標之間關聯性較強,相輔相成,逐步推進知識、能力、素質三個層次的課程目標達成。

細化教學評價指標有助于師生獲得及時改進的教學反饋。對學生而言,短期多次課程設計訓練檢測有助于知識記憶鞏固,縮短成果匯報展示評價周期可督促學生及時完善草圖方案,實現師生“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從而增強學習環節的連續性和提高學習效率。對教師而言,通過跟蹤輔導、階段性問卷調查和對蘊瑜課堂課程后臺學習行為數據綜合分析,及時和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利于教師密切聯系學生,并就出現的問題進行因材施教[15],為后續教學設計優化提供參考經驗,提高師生互動頻率和教與學的針對性。

三、多元混合理念下建筑設計課程在線教學實踐成效

基于多元混合理念的校園建筑設計課程在線教學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獲得學生、同行乃至社會的廣泛認可。通過教學滿意度調查可知,在線多元混合教學模式和自建的系列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得到學生的支持和認可。他們一致認為,由層次化課程目標、模塊化教學任務、多類型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學習資源、立體化評價體系等支撐建構的在線多元混合課程,為學生掌握校園建筑設計課程知識的內在邏輯,培養綜合設計思維能力給出了明確指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高漲,師生互動頻次增多,學生知識掌握度和整體設計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最終成果圖紙質量普遍較高。其中,多份設計成果獲獎。如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綠色校園概念設計大賽獲得佳作獎1項;第八屆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華南賽區獲一、二、三等獎各3項;全國賽區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等。

此外,教學實踐活動聯動國內其他多所高校,推進了同行設計類專業主干課程間的教學互動。其中,依托2014年省級精品課程教學改革項目建成的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推廣到粵港澳大灣區及國內其他建筑類高校,教學網站每日訪問量大幅增長,上千名相關專業學生從中受益,教學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宣傳與使用,并獲得了教育部《“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實踐推進研究》優秀成果獎和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教學優秀案例一等獎。疫后復學階段,教師團隊繼續開展建筑設計專業主干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質量工程項目研究,汲取疫情“停課不停學”期間在線教學實踐經驗,進一步優化改進在線教學環節設計。目前,建筑設計(4)課程已獲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和廣東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認定。

四、結語

疫情既是一次教育改革的挑戰,也是一次教育改革的機遇,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大考”給建筑學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實踐平臺和驗證機會。雖然在線教學熱潮在疫后復學階段有所消退,但是融合了信息技術的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齊頭并進,將成為未來教育發展新常態,教師應主動順勢而為,以“互聯網+”作為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風向標助推高等教育現代化。本文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等多種混合式學習理論指導下,以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要求為教學改革切入點,結合建筑設計教學特點與線上線下教學優勢,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重塑多層次的課程目標,協同優化課程教學任務和教學評價體系。教師通過把握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規律征,靈活選擇課程教學組織形式,集聚多類型優質教學資源,適當增加師生教學互動活動和具有挑戰性學習內容,豐富課程在線學習體驗度。教學實踐結果表明,多元混合理念下的建筑設計在線教學實踐能有效調動學生課程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成果轉化和知識遷移,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與可持續性積累,可為后疫情時代建筑設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及工程設計類專業在線教學設計提供經驗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6-06-07)[2021-08-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19-10-30)[2021-08-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3] Sing H, C, PaperCWhite. A: 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EB/OL].(2001-01-04)[2021-08-02].https://maken.wikiwijs.nl/userfiles/f7d0e4f0bd466199841ede3eea221261.pdf.

[4] 雷朝滋.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新征程[J].人民教育,2019(2):40-43.

[5] 孫碩,劉怡,胡小勇.混合教研:應對多元化需求的融合適變[J].數字教育,2019,5(5):48-52.

[6] 鞏建閩,蕭蓓蕾.課程大綱制訂給誰看——論學生中心理念的落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143-150.

[7] 黃榮懷,虎瑩,劉夢彧,等.在線學習的七個事實——基于超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啟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3):3-11.

[8] 丁沃沃.求實與創新——南京大學建筑教育多元模式的探索[J].城市建筑,2011(3):35-38.

[9] 湯智,計偉榮.金課:范式特征、建設困局與突圍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0(11):54-59.

[10] 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2014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軟件[CP/OL].http://jzsjjpkc.gdut.edu.cn/,2018-03-05.

[11] 廣東工業大學.“151工程項目”——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教學改革《建筑設計——校園建筑設計方案》應用軟件[CP/OL]. https://jzsj151.gdut.edu.cn/,2006-02-10.

[12] 廣東工業大學.《校園建筑設計》網絡課程軟件[CP/OL].https://xyjzsj.gdut.edu.cn/,2010-03-05.

[13] 廣東工業大學.《校園建筑設計》2013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軟件[CP/OL].http://campus2013.gdut.edu.cn/,2014-06-10.

[14] 廣東工業大學.《大數據時代建筑設計教學信息化平臺構建與創新應用》教學成果平臺[CP/OL].http://jxcg.gdut.edu.cn/lxh/index.html,2015-01-10.

[15] 胡欽太.融合與創新:教育信息化理論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Abstract: 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plus, online teaching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o the new normal.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new norm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how to update teaching concepts, adjust teaching strategies, grasp the real learning situation,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focus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as the core course of the architecture majo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high comprehensiveness.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urse of campu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a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blended learning, combines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with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and relies on high-quality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s, explore and practice online diversified mixed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from five aspects: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task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analysis of practice effect shows that the online course teach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multiple mixing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promote th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ve design thinking. In addition, online teach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diversified mixing can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online teaching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other design disciplin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nd also have a positive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architecture design; online teaching; multi-blended; teaching practic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 崔守奎)

基金項目:2020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粵教高函[2020]20號文);2019年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SJZL20191205);2020年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粵教研函[2020]1號文)

作者簡介:劉旭紅(1964—),女,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建筑教育、公共建筑設計等研究,(E-mail)xuhong_liu@126.com;(通信作者)龔艷芬(1996—),女,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公共建筑設計等研究,(E-mail)753535282@qq.com。

猜你喜歡
在線教學教學實踐建筑設計
綠色建筑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思考
建筑設計的困惑
現代裝飾(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7:24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0:24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9:42
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37:05
淺談基于Web試題庫系統的設計
淺談基于Web在線教學系統設計
互聯網+教育微網站的設計與應用
建筑設計中節能建筑設計的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欧美一级在线| 色成人亚洲| 婷婷综合色|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第一页亚洲|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88av在线看|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91青青草视频|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视频二区欧美|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国产香蕉在线|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2020国产精品视频|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门事件在线|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伊人91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欧美午夜小视频| 国内精品91|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a天堂视频在线| 伊人中文网|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伊人久综合|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91娇喘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夜夜爽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日本|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91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