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瓊臺是海南島一所傳承300多年的學府,創建伊始稱“瓊臺書院”,現名“瓊臺師范學院”,世人稱之為“瓊臺”。300多年來,瓊臺書聲不斷、弦歌不輟、育人不止,經歷了眾多發展階段。存在于1920年到1935年的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便是瓊臺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其孕育了瓊崖師范教育、播下了瓊崖革命火種;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書寫了瓊崖紅色文化、推動形成了瓊崖革命精神;為瓊崖黨組織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是瓊崖革命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時期。
關鍵詞:第六師范;瓊崖革命;貢獻;瓊臺精神
中圖分類號:K2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6-0121-04
Abstract: Qiongtai is a more than 300-year-ol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on Hainan Island that was founded as “Qiongtai Academy” and is currently known as “Qiongtai Normal University”, but is also known as “Qiongtai”. Over the past three hundred years, it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with a constant sound of reading books, singing and education. The Sixth Guangdong Provincial Normal School, which existed from 1920 to 1935, was a special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Qiongtai. It gave birth to Qiongya Normal University and ignited the sparkle of the Qiongya revolution. It promoted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wrote about Qiongyas red culture, and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Qiongya. It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u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in Qiongya, making it an important period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Qiongya Revolution.
Keywords: The Sixth Normal School; the Qiongya Revolution; contribution; Qiongtai spirit
“海之南,瓊之北,有書院,曰瓊臺。”[1]42風光旖旎的海南島上,有一所傳承300多年的學府,創建伊始叫“瓊臺書院”,現名“瓊臺師范學院”,世人稱之為“瓊臺”。300多年來,所有瓊臺師生及相關人員,也因此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瓊臺人!瓊臺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造了眾多輝煌,這所有的輝煌鑄就了這座悠久學府的特有精神,稱為“瓊臺精神”,即“無負海山,敢為瓊先”[1]3。存在于1920年到1935年的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以下簡稱“六師”),將瓊臺精神與具體實際和特定時代相結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書寫了瓊崖紅色文化、推動形成了瓊崖革命精神;為瓊崖黨組織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推進了瓊崖革命歷史進程。
一、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
“六師”孕育了瓊崖師范教育。始建于清1705年的瓊臺書院,作為海南歷史上創辦較早的、也是唯一的官辦府立書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占據海南最高學府地位,是海南學子求學深造的首選之地。書院舊址,如今依然安靜地坐落在海口瓊山府城繁華的丁字街處,成為海南一處游客流連的人文景觀。門框上一副對聯“金榜題名曾向吾門求鼎筆,蟾宮折桂須從此處借天梯”,歷經歲月洗禮,字跡依然蒼勁有力。300多年來,“瓊臺”始終書聲不斷、弦歌不輟、育人不止。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1920—1935),便是“瓊臺”綿延300多年歲月長河中的一個歷史發展階段。它于1920年由瓊崖中學瓊崖中學:瓊臺歷史中的一個階段,“六師”前身。改名而來,是瓊崖歷史上第一所省立師范學校。在瓊崖,它開啟了師范教育,提供了師范教育的海南范本,孕育了三所學校,即海南中學和海南師范大學,以及海南教育學院,堪稱海南“母校”之最。
“六師”播下了瓊崖革命火種。“六師”是瓊崖革命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六師”以“誠愛、勤儉”為校訓,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無負海山,敢為瓊先”的瓊臺精神。該精神由書院創建者——陜西人焦映漢創建書院的初心,即“無負海山之靈,而文章氣節與丘海其人輝映后先”摘自瓊臺書院碑文,丘海,指丘濬、海瑞,均為海南歷史名人。演化而來,意在勉勵后學,不要辜負鐘靈毓秀海山的養育,努力超越丘濬、海瑞等先賢,力爭用自己學識與氣節、功績與美德的輝煌光焰映照古今。在近代瓊崖革命進程中,“六師”師生把這種精神轉化為“伐木開山、奮起救瓊”的革命行動,孕育了瓊崖革命火種,推進了瓊崖革命進程。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幾乎參與引領了所有瓊崖早期革命進程中的重要事件,如響應發端于北京的五四運動,首開瓊崖學生運動之先河;發動群眾抵制日貨,最終使島上日貨幾近絕跡;出島尋求革命真理、成立革命團體,創辦進步刊物、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推動馬克思主義與瓊崖具體實際相結合;成立瓊崖黨、團支部;推動召開“中共瓊崖一大”;建立蘇維埃政權等。“六師”是瓊崖革命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為瓊崖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二、“六師”進步師生群體在瓊崖革命中的貢獻
“六師”進步師生秉承“無負海山,敢為瓊先”的瓊臺精神,在瓊崖革命進程中,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用他們的青春與熱血、智慧與生命譜寫了瓊崖革命史上蕩氣回腸的一頁,他們在瓊崖革命中的歷史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2],黨在瓊崖革命的歷史也不例外。而“六師”,作為島上優秀人才與先進思想的匯聚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六師”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近代急劇變化的瓊崖革命進程中,“六師”充分發揮了其作為海島優勢文化資源匯聚地應有的思想引領與開路先鋒作用,其進步師生群體用新思想新理論來喚起島上群眾覺醒,從理論和實踐上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理論上。從理論層面來看,“六師”進步師生群體首先用理論武裝自己、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通過認真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他們不僅樹立了科學的理想信念,還較早提出反對教條主義,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途徑。“六師”校友洪劍雄、徐成章、周士第、楊善集等人,在這一時期結合海南實際,撰寫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章。楊善集在1927年就提出:“真正的馬列主義者,要在實際工作中去學習列寧主義”[3]170,可以看出,楊善集主張把馬列主義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即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等重要觀點。而這時,中國共產黨尚處于幼年時期,黨內還盛行著把理論教條化、把決議和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楊善集等人的這些重要觀點為黨的理論創新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為后來我黨公開而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命題做出了鋪墊。
實踐上。從實踐層面來看,“六師”進步師生立足瓊崖,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用理論武裝群眾、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如創辦革命報刊,出版革命書籍,成立革命團體,開展革命活動以及演出瓊劇等多種途徑等。據統計,“六師”進步師生群體創辦的革命刊物和出版的革命書籍多達數十種,如1920年創辦的《新瓊島報》、1921年創辦的《瓊崖旬報》等,特別是1924年創辦的《新瓊崖評論》,其刊登的文章大多能夠結合瓊崖的實際分析問題、針砭時弊、切中要害、傳播真理,被譽為瓊崖革命刊物中的“領頭雁”,影響了眾多瓊崖有志青年。在“六師”人創辦的各類革命刊物中,它堅持時間最長、發行面最廣、影響力最大。該刊不僅發表“六師”校友的文章,還刊登了瞿秋白、惲代英、肖楚女等革命家的文章。
(二)書寫瓊崖紅色文化、推動形成瓊崖革命精神
“六師”進步師生書寫了瓊崖紅色文化,推動形成了瓊崖革命精神。在動蕩的年代,“六師”進步師生群體走出校門、走向戰場,他們把“無負海山,敢為瓊先”的瓊臺精神以一個又一個“瓊崖第一”的形式書寫在這一時期的瓊崖革命史上,凝結成海南文化星空中璀璨的明珠,即以瓊崖縱隊“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為核心的瓊崖紅色文化。例如,瓊崖革命播火者第一人、創立第一個瓊崖蘇維埃政權、創建我黨掌握的第一支正規部隊“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成立于1924年11月,它是“鐵軍”的前身,在形式上隸屬于孫中山大元帥府,但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基層黨組織,歸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革命武裝的首次嘗試。鐵甲車隊除了執行保衛以孫中山為首的廣東革命政府的任務外,還積極參加支援廣寧農民運動、東征軍閥陳炯明、平定滇桂軍閥叛亂、肅清反革命武裝、支援省港大罷工等重大活動,在革命戰爭和群眾斗爭中立下了卓著功勛。并擔任該車隊第一任隊長的徐成章;推動召開中共瓊崖一大、領導和打響瓊崖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開啟瓊崖縱隊“二十三年紅旗不倒”革命傳奇的第一人——楊善集;保存瓊崖革命火種的第一人、母瑞山革命根據地創立者——王文明;瓊崖工農紅軍總司令、海南籍唯一一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馮平;北伐先鋒、葉挺獨立團“鐵軍”的創立者之一、南昌起義領導者之一、身經百戰的瓊籍第一位解放軍上將——周士第;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創立者之一、毛澤東的親密戰友、陶鑄的生前好友、福建省委書記王海萍;為數不多的參加長征的瓊崖女杰、劉少奇革命伴侶——謝飛;中國共產黨第一批58位黨員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瓊崖革命火種的傳送者——陳公培,等等。
這些個“第一”,只是“六師”革命人物中的少數幾個。“六師”,還有一大批如他們一般的熱血師生,他們以集體的形象完成了眾多的瓊島“第一”,如創辦了海南最早的一份革命報紙——《瓊崖旬報》;成立了瓊崖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瓊崖分團、瓊崖第一個學生組織——瓊崖中學學生聯合會;創辦了瓊崖第一個農工職業學校——嘉積農工職業學校;成立了瓊島第一個黨的組織——中共瓊崖特別支部委員會、第一個中共黨團支部;推動召開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等。在革命實踐中,這一群體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注重武裝群眾、發動群眾,推動形成了緊緊依靠群眾、即以“山不藏人人藏人”[4]159為核心的瓊崖革命精神。
(三)為中共瓊崖地方黨組織的創立和發展奠定基礎
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革命的進程,中共瓊崖地方黨組織的創建也不例外。“瓊臺”作為長時間以來瓊島上的最高學府,積聚了瓊崖優質教育資源,培育了瓊崖最優秀最進步的知識分子,他們擔當起了“伐木開山、奮起救瓊”[4]67的歷史重任,用青春與熱血、智慧與生命,為海南黨組織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階級基礎與群眾基礎。
首先是奠定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五四運動后,以“六師”進步師生為主體的瓊崖進步人士積極傳播先進思想,創建革命團體,踐行“無負海山,敢為瓊先”的精神,為地方黨組織創建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六師”人通過中共黨、團員在瓊崖的革命活動以及成立革命團體和創辦革命刊物來傳播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吳明等早期來瓊的黨、團員,以“六師”、海南學聯等學校與團體組織為平臺來傳播馬克思主義,并不斷變換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途徑與形式,如書報巡回閱覽、開辦工人夜校、建立文化書局、組織宣傳隊、演出進步戲曲等。同時,他們還到外地、外國發展力量。外出歷練使他們提高了站位、擴大了視野、寬廣了胸懷、升華了精神境界,很多人相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瓊崖革命進程的中流砥柱。他們在外地創辦的革命刊物寄回母校“六師”,“六師”一時間成為先進思想的集散地和中轉站,進一步促進了瓊崖民眾的覺醒,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從一開始“六師”人就不僅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純粹的理論來研究的,而且將其化為推動工作的方法,結合海南實際,為喚醒與武裝民眾搭建各種平臺,這就奠定了組織基礎。他們創建的瓊崖早期革命團體和組織,一方面為“中共瓊崖一大”的召開奠定了組織基礎,另一方面還培養了一批瓊崖革命骨干和后備力量。1922年秋,徐成章、徐天柄等十多名“六師”校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3]475;王文明等“六師”校友創辦了學校,培養革命力量等。
其次是奠定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六師”人在瓊崖早期黨、團組織的指導下,參與、推動瓊崖群眾運動,為“中共瓊崖一大”的召開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他們推動瓊崖工人運動。同國內其他各地的工人階級一樣,瓊崖的工人階級具備眾多特點和優點,是一支嶄新的革命力量。“六師”人徐成章、魯易等籌建了瓊崖總工會以維護和爭取工人階級的利益。之后,瓊崖工人階級如虎添翼,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粉粹了帝國主義與反動軍閥想霸占西沙群島的罪惡圖謀;成立后援會,聲援“五卅運動”,在黨組織和工會的領導下,海口工人舉行的罷工斗爭此起彼伏。
他們組織瓊崖農民運動。他們推動成立農民協會,以配合瓊崖工人運動的開展。1926年2月至6月間,經過“六師”人的謀劃、部署與推動,海南各地農民協會辦事處紛紛成立,隨即建立農民武裝。農民協會領導和發動各地苦難農民起來清算官府罪行。隨著農民運動的推進,農民們建立起自己的武裝——農民自衛軍。同時,“六師”人梁惠貞、鐘慧英、邢慧學等,大力推進瓊崖婦女運動。青年學生運動也蓬勃發展,廣大學生經受了革命鍛煉和考驗,運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分子,后來大都走上了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逐漸成長為瓊崖革命的骨干力量,有力地配合了瓊崖各地工農運動。所有這些,為“中共瓊崖一大”的召開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1926年6月,在“六師”校友王文明的主持下以“六師”校友為主體的中國共產黨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口順利召開。進步“六師”人丘秉衡將自己一處非常適合開展秘密工作的僻靜住宅提供給瓊崖革命志士開展工作,會議得以順利召開,預定參會的14人中,“六師”校友多達10人。
“中共瓊崖一大”召開之后,瓊崖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瓊崖革命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之后,瓊崖民眾在黨組織的正確領導下,一路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爬坡過坎。1927年9月23日,為配合中央主力的秋收起義,“六師”校友楊善集、王文明、陳永芹等組織發動了椰子寨戰斗,打響了全瓊武裝總暴動的第一槍,拉開了全瓊武裝反抗反動派的序幕,開創了“瓊崖縱隊”的歷史。此后,經過23年艱苦卓絕的斗爭,1950年,“瓊崖縱隊”及民眾配合解放軍渡海作戰部隊,迅速解放了海南島,海南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三、結論
海南解放之后,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推動形成的屬于海南、屬于全中國人民的瓊崖縱隊以“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為核心的瓊崖紅色文化和以“山不藏人人藏人”為核心的瓊崖革命精神,從此流傳開來。如今,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推動形成的瓊崖紅色文化及瓊崖紅色精神,不僅成為瓊臺人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而且也是海南人錨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2022年4月26日上午,海南省第八次黨代會開幕,沈曉明同志代表中國共產黨海南省第七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報告中指出,海南今后五年要全面落實“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框架。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為根本遵循,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為制度基石,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為目標定位,以政策環境、法治環境、營商環境、生態環境、經濟發展體系、社會治理體系、風險防控體系、組織領導體系為穩固支撐。戰略框架、加快推進自貿港建設的重要精神動力。走進歷史的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走進歷史的“六師”人,以另一方式,繼續為海南進步發揮著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林郁,杜文忠,高玉娟,等.瓊臺文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0.
[3]陳永階.瓊崖革命先驅者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1985.
[4]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瓊崖大革命史料選編[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向正群(1974—),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瓊臺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海南省瓊崖革命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張震)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瓊崖革命研究中心課題“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在瓊崖革命中的地位研究”(編號:qgzx202202)、瓊臺師范學院課題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與瓊崖紅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編號:qtnb2022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