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因車位被占引發的糾紛時有發生。2022 年5 月,麗女士發現其車位多次被他人車輛占用,隨即電話告知物業公司,物業公司人員聯系到該車車主杰先生,告知了相關情況。隨后,麗女士在自家車位顯著位置張貼書面警示語并標注:占用費50 元/小時。次日下午,杰先生也在麗女士的車位上張貼紙條,紙條上含有“垃圾”等侮辱性語言。雙方因此引發爭議,麗女士遂將杰先生及物業公司訴至法院,要求杰先生停止對其車位的占用,并賠償各項損失1 萬余元。法院受理了該案,經過調解,原告得到了一定的經濟補償。
麗女士的處理方法可謂理智,但也有一些車位權利人發現車位被占后做出一些過激行為,比如往別人的車身上寫字、扎輪胎甚至把車給叉到河里等。
關于車位被占用這件事,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孟強從民法和刑法兩個角度進行了分析。
毫無疑問,占用別人車位的行為構成了對別人物權的侵害、妨害。無論車位是買來的還是租來的,業主都能完全、依法地去占有使用。根據民法典,如果自己的車位被侵占,完全可以要求對方趕緊開出去、把車位騰出來,排除妨害;如果造成損失——比如因此造成不得不到別處停車而產生的停車費,可以要求對方賠償。
那么被別人占了車位后,業主能不能采取類似自力救濟這種方式,把別人的車給叉到河道中?
孟強表示,根據民法典有關規定,自力救濟的前提是“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采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此時才可以自己動手維護權利。處理被占用的車位顯然不屬于“情況緊迫”這一情形,因而不能通過民法典的自力救濟條款來免責。“由于他人占用車位的侵權行為在先,屬于事出有因,但這不影響對故意毀壞財物行為的定性,只對量刑有影響。”孟強補充說,即使故意毀壞公私財物造成的損失不足5000 元,達不到刑事立案追訴標準,也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構成治安違法,面臨行政拘留、罰款的處罰。
“比較簡單的方法是找小區物業。”孟強表示,民法典規定了物業服務合同條款,物業服務人要根據合同約定為業主提供相應的服務。業主支付了物業費,小區如果出現了他人侵害業主合法權益的行為,物業公司在接到業主投訴后,要主動履職幫助解決糾紛。物業如果不作為,完全交由業主自己去解決問題,則很可能違反了物業服務合同規定。
廣東大同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朱永平提醒,還有三種方式維權。一是查詢車輛進出登記記錄。如果是陌生車輛,小區保安崗亭一般都會有登記信息以及電腦識別自動掃描進出車輛的功能,可以嘗試查找司機的聯系方式。二是叫拖車把車輛移動到合適的位置,屬于合法正常的維權方式。只要不像新聞報道中的某位業主一樣把車推入水中,就不構成侵權或犯罪。三是可以撥打“114”或“122”求助。撥打“114”和接線員說明對方占用車位的情況,報對方車牌號,讓接線員幫忙聯系;“122”則是公安交通管理機關專門受理群眾交通事故報警的電話,私人車位被占用,也屬于其負責范圍,報對方車牌號,接警人員可以通過后臺查到車主相關信息,再打電話或短信通知車主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