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偉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教育局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所以,我們必須站在政治的高度,堅持貫徹“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方針。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教育經歷了從拼音掃盲到普及義務教育、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從教書育人到立德樹人的進步;我們的生產經歷了從“洋火洋布洋釘”到“東方紅拖拉機”、從“解放牌汽車”到“兩彈一星”、從“新能源汽車”到“中國空間站”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也經歷了從一窮二白到基本解決溫飽、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先富帶后富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跨越。
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推動發展,發展創造奇跡。中國社會進步,見證著中國教育的精彩瞬間,記錄著中國教育的奮斗之歌。
縱觀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教育的論述,五個關鍵詞躍然紙上、觸動心靈,那就是“方向”“素質”“公平”“規范”“人才”。
教育的“方向”必須正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我們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教育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樹人,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社會主義教育的主陣地不能丟,在教育輿論、教育內容上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意識形態。
近年來,部分教輔、繪本等在篇目選擇、插圖選用方面出現了問題,反映出個別人沒有旗幟鮮明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沒有信念堅定地守住意識形態陣地。比如,某教輔類圖書介紹雷鋒精神時,竟然用侵華日軍美化侵略行為的“擺拍”照片做插圖;某歷史類圖書選用了日本畫家的畫作《丁汝昌投降圖》,顛倒是非黑白,污蔑丑化民族英雄丁汝昌。我們難道不該向這樣的現象說“不”嗎?
詩人龔自珍說過:“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因此,清除毒教材、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緩,我們的教育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說到“素質”,我想起梁啟超先生說過的一段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正所謂,今日之少年,國家之棟梁,民族之未來。
基于這樣的認識,重溫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培養什么人”的論述,不禁感慨萬千。關于教書育人的目標,古往今來,在不同的人群中,既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高尚追求,也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務實追求,當然也不排除“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庸俗追求。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優秀學生的評價,也從單一的“學習好”發展到“三好”,再發展到“德才兼備”,然后提出“德智體美勞”,最后聚焦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評價方式也從單一的“分數評價”發展到“分數評價”和“素質評價”相結合、“量化評價”和“等級評價”相結合。伴隨著評價理念的變化,以生為本、全面發展逐漸成為共識,素質教育的發展也越來越科學。
值得關注的是,問題家庭、學業焦慮、就業壓力等導致學生群體中的心理隱患問題呈增長趨勢。長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校普遍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咨詢老師,不斷強化心理教育課程和心理咨詢疏導,通過提前干預消除心理隱患,呵護學生心理健康,杜絕心理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總之,教育工作不能“刻舟求劍”,必須面對新形勢新問題,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以生為本,聚焦素質,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建設者。
說到“公平”,我們可以看到:現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教育公平越來越彰顯,教育普惠越來越實在。
新中國成立以來,拼音掃盲、集體建校、恢復高考、集資興學、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步入新世紀后,教育經費支持、“兩免一補”、標準化辦學、校舍加固、鄉村學校改造建設、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伴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學前、義務教育、高中、大學各學段的教育資助越來越規范,普惠面越來越廣。總之,教育公平惠及千家萬戶,個人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公平,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穩步提升。回首教育發展與教育公平,中國共產黨不負時代之問、人民之問!
說到“規矩”,不能不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黨的教育方針,就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規矩和保障。對標一流,規范辦學,才能為國育人、為黨育才,才能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
經過七十多年的建設,我們國家涵蓋學前、義務、高中、大學的教育體系已經成熟,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日趨科學規范。以前,我們只專注掌握知識,后來關注能力遷移,再后來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現在則重視跨學科綜合應用。尤其是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確立以后,兼顧向內與向外,在理念與制度上規范校園管理,不但硬件要達標,制度要健全,安全要保障,課程要開全,還要關注作息科學、作業減負、睡眠保障、心理健康、視力保護、體質增強,尤其是“雙減”政策落地后,進一步推動了學生權益保護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在規范管理方面,堅持問題導向、清單管理、督導跟進,助推教育領域風清氣正、科學高效、服務至上,全力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大學教育改革和人才創新培養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因為守“規矩”,所以才能行穩致遠。
說到“人才”,就必須直面當前復雜而嚴峻的國際競爭形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機遇與挑戰并存,“化危為機”離不開人才戰略的強有力支撐。古人講,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黨中央保持著高度的戰略清醒:持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用心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建設者。在這樣的形勢下,廣大教育工作者使命在肩、任重道遠。我們傳授的不只是知識與技巧,培養的不只是單純的“白領”“藍領”,而是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者,是建設“一帶一路”、促進和平與發展、胸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格局的革命者、建設者、追夢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建立教”,為廣大學生培植堅定的信仰,涵養高尚的品格;要求我們對標一流,與時俱進,在航天、軍事、通訊、醫學、農業、工業、文化、商業等領域培養出更多的專家與精英,形成一批批大規模、高素質的行業人才方陣,搶占國際競爭的人才戰略先機。古人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現階段,基礎教育的素質評價、高中教育選課走讀、“3+1+2”新高考改革、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就是在推動各學段、各層次的教育工作者一步步實施系統化的人才培養工程。而今,我泱泱華夏就是要放眼全球競爭合作,聚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以教育興人才,以人才強國運,加快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向著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高歌闊步。未來的中國,必將是全球和平與發展的旗幟與楷模!
黨的二十大報告高屋建瓴、通觀全局,對教育工作的總結和展望客觀而務實,為今后高標準開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要求。
縱觀百年奮斗史,中國共產黨人腳踏實地,理論聯系實際,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追求民族獨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赤膽忠心,大公無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信念和宗旨,大氣偉岸,雄姿英發,邁步中國式現代化征程,傲然屹立于世界東方。作為人才支撐的起點,廣大教育工作者堅持黨建立教,甘于清貧寂寞,堅守初心,扎根大地,不忘從教初心,踐行育人使命,培養了大批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社會進步與國家發展奉獻著忠誠與才智。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涌現出葉圣陶、于漪、魏書生、朱永新、李鎮西、鄭強、竇桂梅等教育先鋒和張桂梅、葉嘉瑩、唐守平、潘維廉、杜嵐、尤端陽等教育楷模。我們堅信,黨能用偉大奮斗創造百年偉業,也一定能實現中國人民魂牽夢縈的“中國夢”,我們也始終鞠躬盡瘁,在黨的旗幟下奮然前行。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潮流,浩浩蕩蕩,社會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進的。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洋溢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英雄氣概,演繹著“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壯懷激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科學培養“德才兼備”創新人才;奉獻在三尺講臺,奮斗在書山學海。正所謂,燈塔引領,矢志不渝,丹心育桃李;接續奮斗,信念如磐,杯酒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