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新春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實驗小學
核心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品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科更強調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學習品格建立的黃金期,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此背景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深刻反思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并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來探索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改革創新的方法,提升語文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以此來提升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為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語文學科是小學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學科之一,也是學生學習各學科知識的基礎,在小學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很多教師已經認識到了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且開始有意識地轉變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方式方法,以實現對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進及創新。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改革應重視以下幾點:
第一,教學方法應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存在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自我約束能力弱等特點;且低年級學生正處于思維形成發展階段,其思維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抽象知識的接受度、理解度相對較低,而對于形象、直觀呈現的事物則有較高的接受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低年級語文時,應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出發點,盡可能將抽象的語文知識以具體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以便小學生直觀感知理解,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例如,可以將信息技術2.0 微能力點作為輔助手段,通過動畫視頻、圖片展現等方式還原文字所描繪的情況,從而在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增添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提升課堂的感染力,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第二,教學方法應注重提升兒童的學習內驅力。學生學習最大的動力源自興趣,只有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使其主動投入到相關學習活動中,并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持久的專注力。因此,教師在教授小學低年級語文時,應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積極利用多元化教學方式,給語文課堂注入更多新鮮活力;通過圖文結合、音影結合、游戲教學、情景創設等方式來豐富語文課堂形式,給學生帶來多感官刺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促使學生從“要我學”的狀態向“我要學”轉變,激發其學習的內驅力。
第三,教學方法應注重活躍課堂氛圍,增加互動性。傳統的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存在“高耗低效”的現象,雖然為了提升教學效果,一些教師會“搶著教、反復講”,但是單一的教學方式、沉悶的課堂氛圍,往往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多學生仍然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學習主動性,對于所學知識的思考也不夠深入,這也是影響學生掌握知識、導致學生出現“前邊學、后邊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調整教學方式時,教師應積極探索彌補傳統灌輸式教學的不足,通過生動、直觀、有效的教學方式來為學生呈現知識,從而充分活躍課堂氛圍,增加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范圍中愉快地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減負、提質、增效的教學目標。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推動力,于漪老師曾說:“若教師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那么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只有讓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產生興趣,才能主動、積極地接受知識、學習知識,也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核心素養導向下,低年級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必須要想辦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但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剛進入小學階段,相對于幼兒園教學而言,小學教學更加系統、規范,再加上小學階段學生所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文化知識也明顯增多,同時學生還需要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學習生活方式,很多小學生不免會出現適應性不佳的現象。此時,教師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合適的方式授課,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課堂導學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關鍵環節,導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狀態。所以,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地以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盡可能讓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有活力。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動畫視頻、圖片展現等方式還原文字所描繪的情況,更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靈活地借助信息技術來開展教學活動。
例如,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這篇文章是一則有趣的童話故事,教學時,教師可以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以趣味性的方式來展開教學。在正式授課前,教師可以先通過猜謎語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圍繞“烏鴉”的形象給出謎語:“渾身黑又亮,嘎嘎叫得響,只要走一走,就要扇翅膀。”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并引出課堂教學的“主角”——烏鴉。然后,教師再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同名動畫視頻“烏鴉喝水”的片段:“一只口渴的烏鴉,四處找水喝,此時它發現了一個裝有水的瓶子,但是瓶子里的水很少,瓶口又很小,烏鴉怎么都喝不到水。”播放到這里時,暫停視頻,然后提出問題:“如果你是這只烏鴉,你會怎么辦呢?”通過問題來聚焦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根據問題展開思考和討論,促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同時達到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及時引入教學內容,帶領學生一起閱讀課文,看一看課文中的烏鴉是怎么做的,看一看他到底有沒有喝到水。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熱情會隨之高漲起來,同時在閱讀課文時也更加有目的性、針對性,學習效率自然而然可以得到提升。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閱讀、寫作的基礎和前提。新課標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認識量應達到3 000 個字左右,而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則應達到1 600 字左右,幾乎占據了小學階段整體識字量的二分之一,可見識字教學任務之重。因此,教師想要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就必須要從識字教學入手,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后續閱讀、寫作等學習活動順利、高效開展,為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然而,傳統低年級識字教學方式普遍存在枯燥、單調的現象,加之課堂時間有限,很多教師依賴于課堂帶領學生認讀、課后反復抄寫等方式授課,使得很多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興趣普遍偏低。如何提升識字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識字的學習興趣已成為當務之急。
例如,一年級下冊《靜夜思》這首古詩需要學生掌握“床”這個字的讀法、寫法及字義。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呈現生活中常見的“床”的圖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遷移生活經驗,將“床”字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關聯起來,使學生對于字的含義形成初步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方式為學生播放教材中的相關插圖,并以講故事的方式為學生講解“床”字所具備的另一重含義——“井上圍欄”,促使學生通過理解漢字含義來明確詩句的意思,掃除學生理解古詩詞的障礙,達到隨文識字的教學效果,為其更好地理解詩詞內容奠定良好基礎。再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時,“漂”和“飄”兩個字經常被學生混淆,從而在使用時頻頻出錯。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兩個字,在教授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和課文內容相符的動畫視頻,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視頻中觀看“紙船”和“風箏”的不同運動方法,理解紙船的運動離不開“水”,需要在溪流中“漂”動;而“風箏”的運動則離不開“風”,只有在“風”中才能“飄”起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于“漂”和“飄”兩個字之間區別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從而促使識字教學效率得以提升,為學生語文素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閱讀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具備了閱讀能力,才能真正獲得綜合素質的發展提升,才能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閱讀引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因此,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必須要重視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低年級階段是學生閱讀習慣形成的黃金期,也是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奠基階段,在這一階段加強對閱讀教學的重視意義重大。但是因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如果只是按照簡單的通過“示范朗讀、帶領學生共同朗讀、引導學生自行朗讀”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不利于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多種教學方式來突破傳統教學的不足。
例如,在教授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時,教師僅僅依靠文字描述以及課文中的插圖,很難真正讓學生感受到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也難以讓學生理解黃山石究竟“奇”在哪里,這樣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將自己化身為導游,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黃山風景圖”,帶領學生去直觀地感知、了解黃山的秀麗風景,感受黃山的云海、奇松、怪石。這樣通過簡單的角色轉換,學生就成了“黃山的游客”,在“導游”的帶領下去領略黃山的風光。這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觀看黃山風景圖的過程中,學生對于“金雞叫天都”“仙人指路”“猴子觀海”等黃山美景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黃山的風景,通過這樣的互動讓學生的情緒進一步高漲,然后再次閱讀課文,自然能夠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觸,從而達到提升閱讀教學質量的效果。
再如,在教授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時,在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內容前,教師可以圍繞課文的題目提出問題,為學生營造問題情景,以此來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比如,“大家見過大象嗎?大象這么大,我們要怎么才能稱出大象的體重呢?”“如果讓你去稱大象的體重,你會怎么辦呢?”“文章中這個人有沒有稱出大象的體重呢?他是怎么稱的呢?”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很好地調動起來。在此基礎上,再帶領學生去閱讀課文內容,可在無形中幫助學生養成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將思維聚焦于故事之中,將自己想象為故事的主人公,主動去思考“如果自己是主人公會怎么想、怎么做”,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通過提問及回答,可增進師生間的互動,對活躍課堂氛圍、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均有積極的幫助,可實現深度閱讀的教學效果。
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的評價往往會給其帶來非常大的影響,教師的認可和鼓勵,對于激起學生的學習信心、增加學生對于教師及該學科的好感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相反,教師的否定、批評、指責則會給學生心靈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會打擊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信心,嚴重時還會讓學生產生自暴自棄、放棄學習的念頭。因此,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加強教育評價,改變傳統單純的結果性評價方式,在關注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等。以識字寫字教學為例。教師在給予學生評價時,就需要從學生上課表現情況、回答問題情況、書寫工整情況、工具書應用情況、學習態度等多個方面來綜合分析,盡可能給予學生全面的評價指導,真正發揮評價的作用和價值,通過有效的評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在此背景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立足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主動進行教學創新,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愛,提升低年級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