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月 四川師范大學
鄧詩蔓 澳門科技大學
郭夢嬌 深圳市恪勤朝夕科技有限公司
彭 敏 四川師范大學

智慧課堂作為5G時代下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產物,信息化技術革新了課堂的教學手段,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便利,但并未實現為課堂教學帶來革命性變化的目的。與此同時,智慧課堂作為培養人的場所,并未有效提升育人質量。其根本性原因在于直接參與教育決策與實施的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各級負責人以及教師簡單地將智慧教室及其應用等同于智慧課堂,對智慧課堂的認識出現了偏差。
智慧課堂是隨著教育信息化興起的新型課堂模式,指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手段,搭建智能化、數據化、個性化的課堂環境,將教師的教學智慧與現代智能技術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智慧增長。智慧課堂通過優化課堂運行狀態,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達成教學目標。目前,關于智慧課堂的定義主要集中在使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將課堂物理環境智能化,從而促進學生增長智慧。智慧課堂注重課堂管理方式、學習環境以及教學手段的革新。
具身認知是在批判“離身”認知的基礎上提出的新型認知取向,打破了“身心二元論”長久以來分離身心的認知,為身心關系提供了新視角。與“離身”認知強調身心分離、重智輕身的觀點不同,具身認知強調身體在心智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張身體是認知發展的基礎,心智發展根植于身體和具體經驗之中。同時,具身認知強調具身性,不同個體形成不同的認知,“不同的身體會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此外,具身認知將身體、知覺、環境看作一個整體,三者不可分割,重視環境在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知由經驗抽象而來,而經驗來自身體對外界的感知,推動身體與環境交互,從而增加經驗的獲得,能有效促進認知發展。
具身認知視域下對現有智慧課堂的建設進行反思,認為智慧課堂雖然實現了課堂內容由知識向素養、教學方式從教師灌輸向學生自主探索、教學環境從純機械化向智能化的轉化,但其仍然存在重視知識積累和理性增長,忽略了實現個體全面發展的問題,并不符合“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強化以能力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同時,智慧課堂作為使用現代化互聯網技術搭建智能化教學環境的課堂形態,往往重視物理資源支持的客觀環境,忽略了情感心理的人文環境。此外,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環節的領導者與組織者,教師的智慧轉型與教學智慧的增長也應納入智慧課堂的內涵之中。
具身認知重視身體、認知、環境三者的深度嵌套,認為認知來源于經驗,而經驗的獲得來自身體與環境的交互,強調情緒在交互過程的重要性。具身認知下對智慧課堂的反思提出,具身認知視域下的智慧課堂是指在智能化的教學環境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以及教師教學智慧增長的新型課堂形態?;诖?,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智慧課堂必須具有參與性、個體性、人文性三大核心屬性,即促進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通過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習環境的信息、情感交互,從而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調動情緒感知,以“身”促“智”,以“做”促“學”,身心共育。
1.參與性:動態融合課堂多元素
具身認知下的智慧課堂指向學生與教師的智慧生成,是一個多元素交互、動態、復雜的循環系統。課堂多元素的動態融合與課堂各環節的交互循環是確保不同個體深度參與到課堂中各個環節的立足點。其一,教師教學智慧與信息化技術動態融合。教師本身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其采用的教學策略、教學工具、課堂組織形式構成課堂的組成元素。數字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機械化地使用幻燈片、白板、觸摸屏等技術減輕教學負擔;具身認知下的智慧課堂,教師應將信息化技術作為營造情境性課堂環境的途徑,將智能技術融入課堂的每個環節之中。其二,課堂環境與學生動態融合。課堂環境分為客觀環境與人文環境,客觀環境包括物理環境、虛擬環境,是學生直接經驗的來源,人文環境為學生提供了情緒價值,能陶冶學生情操。學生在課堂環境中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環境與學生動態融合既能保證學生參與課堂,又能實現學生對課堂的動態生成。其三,教師與學生動態融合。課堂是一個多維、交錯和復雜聯系構建起來的系統,這種復雜性體現在教師和學生互動過程中的思維碰撞、知識關聯、認知生成以及師生交互等。教師和學生作為課堂的行為主體,在“教師灌輸,學生接受”向“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的教學模式轉換下,課堂中需更加注重師生在情感共鳴、知識共享、價值觀碰撞等動態融合過程中的交互。
2.個體性:監測學習需求與情緒狀態
基于具身認知下個體情緒狀態對認知過程的重要影響,學生的個體性不僅體現在實時檢測學習需求與整合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還包括監測學生情緒實時狀態與轉變,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學生個體性體現在依據個體的不同學習需求提供所需的學習資源。具身認知認為在同樣的環境中,不同個體產生的認知結果不同。不同學生由于個體差異在同一學習環境中獲得的感知與收獲的經驗各不相同,使得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參差不齊,學習需求也有明顯個體差異。5G 時代下,大數據可以根據個體數字虛擬身份反映的學習需求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整合與推薦,為實現智慧課堂中的個體性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可以運用智能設備實時采集學習過程中的各項指標數據生成動態化評價,調整資源推送。另一方面,具身認知強調學生的情緒對學生與外界信息獲取過程的影響,“情緒并不是對環境刺激的被動反應,而是作用于環境的行動傾向”,學生的情緒狀態決定其在環境中的沉浸程度,影響其對外在環境的信息獲取效率、調節個體經驗、促進認知發展的過程。同時,同一教學環境下,由于不同個體進入環境中的前置情緒狀態、情緒感知能力以及情緒影響因素等差異,情緒具有顯著的個體特征,因此學生的個體性實現應將個體情緒狀態納入考慮范圍。
3.人文性:營造良好情感心理環境
智慧課堂的人文性,既是如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的下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現代化對教學提出的重要挑戰,更是具身認知視域下的特質屬性。一方面,教育作為“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人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人文性是課堂的本質屬性。在全面發展、能力為先的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下,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養成其核心素養的重要板塊。同時,“智能教育時代強調技術本身的人本性與使用的倫理性問題尤為重要”,信息化時代對課堂的人文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技術使用過程的人本性與倫理性。另一方面,課堂中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主要受教師的人文素養與課堂人文環境的影響。具身認知下,外部環境是身體感知獲得經驗的直接來源,良好的情感心理環境能使學生能深入課堂,更好地接受教師傳遞的情感與人文熏陶。教學環境人文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自身的態度與價值觀,能養成新時代所需的人文素養。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良好情感心理環境,有助于搭建對話情景,在課堂中塑造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與互助交流的生生關系,促進不同個體之間的會話交流,是養成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支撐。搭建充滿人文性的智慧課堂,能推動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價值訴求是具身認知視域下智慧課堂建設的出發點,基于具身認知的具身性以及智慧課堂信息智能化環境下促進師生智慧增長的內涵,立足于促進課堂主體與環境動態交互、深度嵌合,具體提出了身心合一的沉浸課堂、虛實結合的多維課堂、師生雙邊成長的交互課堂、喚醒情緒價值的思維課堂四重價值取向。
具身認知認為認知、思維、情感和價值觀等是身體作用于環境的活動而塑造的。但當前的課堂存在“身體缺席”的現象,學生學習更多以間接經驗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能獲得知識上的增長但會影響身體健康。同時,缺乏身體參與的課堂會使學生游離在課堂之外,成為課堂的旁觀者。學生身體深度參與到課堂各環節是實現高效課堂學習的基礎支撐,但身體參與并不是簡單的身體與課堂形式上的疊加,如用手勢指代課堂中的意見表達,雖然學生的身體在形式上參與到了課堂中,但并未獲得經驗的增長和認知的發展。學生沉浸在課堂環境中是實現學生身心共育的重要依托,沉浸感包含物理沉浸和心靈沉浸兩個層面,物理沉浸感的打造使得身體參與到課堂中,獲得豐富的經驗;心靈沉浸激發參與者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發揮其主體性,使得身心深度契合完成認知建構、從而實現參與者的身心共育。學習是一個建構過程,通過身體與課堂的各要素深度融合使得學生獲得沉浸式體驗,從而得到認知的發展。
具身認知下將身體、認知、環境當作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身體與環境進行信息交互獲得經驗,從而促進心智發展。教育技術的信息化發展為構建更和諧的課堂環境提供了技術支持,智慧課堂下的課堂客觀環境根據課堂形態可以分為真實存在的物理課堂與數字化虛擬課堂,在以往的智慧課堂模式下,數字化虛擬課堂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將現實課堂便利化的工具,并未將物理環境與信息化環境有機結合。具身認知認為,學生不僅能直接感知現實物理環境,也能運用增強現實技術增加身體參與感,從而獲得多方面的經驗,為線上線下兩種課堂形態的關系提供了新的建構角度——以現實物理世界為依托,以數字化虛擬課堂為增強補充,實現了線上線下多維融合交匯、動態管理學生,為學生提供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做到了基于現實促進學生成長,并根據數據評估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針對性、動態化的教學管理?,F實物理課堂與虛擬數字化課堂結合的多維課堂,二者相輔相成,實現了學生身心共育。
隨著5G、AI、區塊鏈、元宇宙、VR 等新型互聯網智能技術的興起,在更新教學觀念、重塑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手段的同時,無論是對教師教的方式、學生學的方式,還是學與教的評價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智慧型的教學新形態,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需要具備更高的信息技術素養,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改變教學觀念并且樹立信息化意識,才不會淪為信息技術的附庸。具身認知下的智慧課堂,教師自身的信息技術領導力影響著學生多感官共同協作感知,決定著學生是否可以更好地融入課堂環境獲得更多經驗,從而促進認知發展。同時,教師的教學智慧也是智慧課堂中智慧的構成部分,教學過程本就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是教師提升自身綜合教學素養與學生身心共育的雙邊成長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根據外界的環境調整自身的狀態與特征,面對豐富的網絡資源,學生自身缺乏足夠的辨別與甄選能力,需要教師的實時引導與協助。促進師生交互,不僅是提升師生之間的知識交互,還包括加強情感聯結,從而促進師生智慧的雙邊增長。
具身認知強調情緒對經驗獲得、認知發展的重要影響,“情緒是身體的情緒,身體是情緒體驗中的身體”,學生的情緒直接決定其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以及身心合一的程度。在以往的智慧課堂中,由于過于注重智能技術的使用,情緒作為情感素養的組成部分,往往被忽略。技術的使用要求參與者注重人文性以及倫理性。喚醒情緒價值既符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也能促進學生與課堂的多元素深度融合。同時,教師的情緒期望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中應保證每個學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機會,教師本身的情緒素養與資源分配、教學策略有著直接聯系,而學生的情緒也影響著教師的教學熱情,營造良好的情緒氛圍有利于良好的個體關系構建,能讓學生和教師開放自己的思維,實現思維碰撞與知識的流動性。
智慧課堂作為教育信息化下的新型課堂形態,雖然實現了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身體的重要性。強調身體重要性的具身認知,為身體“缺席”的智慧課堂提供了建設新視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身認知視域下的智慧課堂內涵與核心屬性,并要求在虛擬與現實環境結合的多維課堂模式中,實現學生身心合一的沉浸式學習,促進生生與師生動態交互,喚醒情緒價值實現思維碰撞與知識流動的價值與功能,從而實現師生雙邊共同成長。在此基礎上,具體提出在物理環境與元宇宙相結合的課堂形態中,創設情境化、生態化的課堂環境,營造平等、寬容、互助的課堂氛圍,采用多模態感知的教學方法實現個體性、參與性、人文性教學,達到以“身”促“智”、身心共育的目的,最終采用基于數據動態化、準確化、信息化的分析模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建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