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芹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第一中學

在教學改革的持續推動下,高中歷史教學水平獲得了一定的提升。歷史課堂有效性的提升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科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推動歷史教學在新時期的創新與發展。因此,教師必須積極優化評價方式,打破以往教學的桎梏,通過全新評價方式的引導推動歷史教學的持續發展?;诖?,本文以高中歷史為研究對象,討論了高中歷史教學開展教學評價的目的,分析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現狀,并提出了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遵循的基本原則,最后以案例的方式提出了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開展的基本策略,期望文章的討論與研究能夠給有關工作者以借鑒和參考。
在教學改革與歷史課堂評價理論的不斷發展與變化中,歷史評價活動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如何開展歷史評價成了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問題。歷史是一門以“史”為主的學科,對教學模式并沒有設定固定的評價標準,但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必須精準把握師生兩大要素。因此,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評價理念,把握好評價教學開展的目的,并通過優化教學模式與采取措施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
發現問題是教學優化的關鍵一環,對教學課程的改革有很好的推動作用。通過教學評價,教師可以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并根據整個課堂環節進行反思和優化,讓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更符合學生的認知和發展規律。在歷史課堂的開展中,教師可以根據任務設置歷史活動,如增加討論、講歷史人物的環節,既可以豐富歷史課堂,又可以在學生的發言中了解他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
適當的評價可以讓教師全面、精準地把握教學各環節,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向其他教師學習,然后通過優化與反思創新更科學的教學方式,以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確保課堂教學效果。學習歷史的目的并不是單純讓學生了解歷史、記住歷史,更在于通過學習進行反思。教學評價也是如此,評價的關鍵在于發現問題,積極優化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開展歷史課堂活動中,開展評價活動可以讓教師走出“舒適圈”,實現教與學的相長。
應試理念指導下的歷史課堂,以教師為主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呼聲越來越高,由此創新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更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度、課堂開展情況,忽視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忽略了課堂評價的作用。課堂評價的開展意義在于讓教師把握教學中的問題,積極進行反思。目前,教師評價意識薄弱,不能及時發現教學存在的問題,不能對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做出全面、準確的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歷史是人文社科的一種,讀史可以照古今,文科的學習以興趣與文科思維習慣的培養為主,這些都可以作為評價的一方面。成績是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方式,但切不可以成績為標準,而要將多種評價方式整合起來,如針對某個歷史事件開展辯論比賽、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等,這些都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情況。教學評價只有從師生兩個角度入手,重視教師教學的環節,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對此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才能確保教與學的持續發展。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相互配合的過程,師生的配合度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提升教學質量,人們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教師的授課水平。關于課堂的評價也認為是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傳統理念下的教學評價更多的是關注教師,這種評價的認知偏差不但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而且還阻礙著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新課標理念指引下的教學評價必須擺脫這種誤區,從教與學兩個視角開展評價。目前,課堂評價角色的局限讓教師不能精準把握教學的方向;由于對評價的忽視,導致對評價思考的研究很少,歷史課堂教學不能把握評價角度。
課堂評價活動得以有序開展的關鍵在于規范評價標準。但在當下的歷史課堂中,很多評價都不明確。在具體的活動開展中,師生對評價標準的認識模糊,只是思想上存在對課堂好壞的評價,而模糊的評價標準會影響評價活動的開展。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關于課堂活動更多的是對學生參與性、知識掌握情況、教學環節、課堂氛圍等的評價。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堂特點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對歷史學科來講,重在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對歷史的認知等,所以學校要在把握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對師生的課堂表現做出綜合性的評價。
在開展教學評價中,只有把握好適宜性原則,才能確保方向的準確,才能讓評價更具指向性與操作性,并為完善原則預留接口。
在開展歷史課堂評價中,教師要針對專業課程展開討論,集所有學生的智慧達成共識。在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嚴格按照評價標準開展教學評價,通過聽課、參加公開課等方式,客觀、平等地分析自己的課堂教學,并做出反思和優化。
只有以實踐為支撐的教學評價才能煥發生命力。單純依靠課堂評價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做好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優化,然后通過完善評價標準來提升評價效果。
教師是課堂評價的直接參與者,只有按照評價標準開展,才能確保評價教學的有序進行。評價標準是固定的,但歷史課堂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只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課堂,才能讓歷史課堂煥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激活教師的創造性。教學實踐研究證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是教學的核心點,教師要采取合理的制度,創新評價體系,推動學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教師更要分析與優化,建立起與歷史學科、學生發展相適應的評價體系,讓學生逐漸對歷史學科產生興趣。
歷史是一門講述歷史發展的科學,既然是科學就必須準確傳授。當然,要想準確傳授,照本宣科就可以達到。但照本宣科的教學只會讓學生失去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喪失歷史創造性的勞動,這是我們必須摒棄的。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提倡關注學生的積極情感,有意識地創新課堂。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認真分析、研究教材,深挖其中的內涵與聯系,并構建出一個系統化的網絡體系,然后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做出科學的評價,從而確保學生學習的科學性、精準性。
只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才能確保歷史評價教學的有序開展。有效的評價不僅可以優化傳統枯燥的課堂,還能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因此,教師需要革新理念,探尋全新的評價方式。
要想推動評價教學的有序開展,必須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這樣才能將評價的效果發揮到最大。課堂評價標準制定的關鍵在于突出歷史學科的特點,精準反映歷史學科的教學情況。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學生評價需要從課堂掌握度、課堂表現等方面進行;教師評價可以從課堂設計、教學形式豐富度等方面開展。根據歷史學科特點,可以通過教研組教師討論,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可行的評價標準。另外,評價標準一定要突出歷史學科的特點,同時要根據教學情況做出適時的調整。高中歷史不能單純依靠應試能力對課堂做出籠統的評價,要關注教學環節,制定合理的標準。通過評價標準的制定,可以讓教師精準把握課堂內容,對教學的各環節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為教學評價的有序開展提供動力支持。
受高考的影響,師生將全部的關注點放在了提升學生成績上,并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這種單一的評價手段不僅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還會降低評價效果。實際上,高中歷史試卷包含客觀題與主觀題兩種,更細致地可以劃分為選擇題、問答題、材料分析題。選擇題重點考查學生的判斷能力,問答題著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學習能力。因此,為了優化與創新歷史課堂教學,歷史教師必須樹立起新的理念,積極改變單一化的評價方式,如此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經過一段時間的歷史學習后,如果學生可以以問題或做任務的方式完成歷史作業,那就說明學生掌握了這些知識,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除了考試評價方式外,教師要開展歷史自主測試活動,如在完成某個知識點學習后,指導學生制作專題海報(融入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在完成某個單元的學習后,指導學生制作單元思維導圖。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的過程中,要借助激勵性評價肯定他們的優點,并適時指出他們的不足,力圖通過這樣的評價保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穩步提升。由此可見,靈活多變的歷史活動的開展,可以提升評價教學的有效性,確保歷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在歷史課堂學習中,關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最直接評價就是提問。所以,為了提升課堂評價效果,教師必須注重提問的方式。為了幫助高中生鞏固課堂知識,提升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力,教師必須在把握歷史學科目標、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選擇具有批判性的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同時通過優化提問的方式得到有關學生的更多反饋信息。例如,在“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學習中,有些教師會根據原因、意義展開提問。但這些答案直接通過材料閱讀就可以獲得,并不能起到引發學生積極分析與思考的目的。所以,這種問題評價效果不理想。為了優化這種提問方式,教師可以設置如下的問題“國家統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了解五代十國的含義和地理分布,體會國家由統一再次陷入分裂”的情形。通過這樣的提問,不僅能啟發學生的分析與思考,還能確保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也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方式,所以布置課后作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若采取書面作業形式,不僅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會直接影響作業評價效果。因此,為了提升評價效果,教師要注重作業形式的優化與創新,通過打破書面作業束縛,創新課后作業形式來推動學生的主動參與。例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以小組的方式引導學生整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并指導他們利用課下時間記錄好,最后以報告的形式提交上來,然后選出一名代表匯報成果。在匯報結束后,教師引導各小組開展評價,教師則可以以旁觀者的視角給出合理、真實的評價,如此一來便從根本上提升了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教學評價是基礎教育階段比較受關注的課題。當下,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有很多,但都是籠統的、寬泛的評價,而學生的歷史學習存在明顯的區別,不能“一刀切”去論斷,尤其是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講,師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對評價的認識不清,導致評價研究還處在淺層狀態。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關注教學評價的呼聲越來越高,由此,教師必須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并落到實處。評價是歷史教學的關鍵一環,通過對課堂教學效果、學生自身潛能、學生自我認知、自我激發等的評價,可以讓師生更全面地認識和了解自己。但為了優化歷史課堂教學,推動歷史課程教學的有序開展,教師需要從優化考試方式、創新提問方式、布置課后作業等多個視角入手,借助評價的力量確保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穩步提升。因此,在日后的歷史教學開展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優化教學模式,借助評價的力量推動歷史課堂教學的持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