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代軍 貴州省黎平縣高屯街道中心小學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創設活動情境,可以有效陶冶學生的情操,強化學生對理論基礎知識的認知。因此,教師要清楚認識現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遵循活動情境創設的原則,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科學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創新教學,豐富教學內容,促使學生有效實現學業目標。學生在學習了道德與法治的前提下,可以樹立合理的價值理念,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活動情境的創設則是適應學生知識特征的教學方法,通過活動情境的設計可以讓課堂內容更生動形象,可以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對知識點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進而把道德與法治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對活動情境教學策略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探究,結合教學要求創設適宜的活動情境。首先,分析活動情境的創設策略,有利于為教師創建高效課堂,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其次,創設教學活動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習積累豐富的學科知識,同時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另外,將活動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各學科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小學階段的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會形成學習動力。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情景時一定要體現趣味性,以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使學生全面投入活動中,同時,也要注意學生學習體驗的提升,以增強學生對該課程價值的掌握與消化。現階段教師的教育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性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力求通過全面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是每一個教師在實際教學發展中都必須著力考慮的問題。
小學生對日常事務充滿求知欲,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造活動情境,讓小學生對知識掌握有親切感,提高學習積極性。另外,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并加深理解。以生活為跳板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另一方面又能夠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使他們了解道德與法治教育和生活實踐之間的關系,懂得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容融入自己的生活實踐,在面臨選擇的困難時會進行合理的評估,做出正確的決策。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涵蓋面極廣,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科目,需要通過勞動教育、科技教學、德育等綜合手段對學生實施綜合性教學,以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突破專業壁壘,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加入更多的內容,以延伸與擴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進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擴大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影響力。
課堂教學活動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使沉悶的教學課堂逐漸趨向于活躍,提高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接受程度。在實際活動情境創設中,角色扮演是小學生接受程度最高的手段之一,能有效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小學道德和法治課堂教學基本上都在課堂進行,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反思和汲取知識。根據這一課堂情況,教師在開展課堂生活化情境設計工作時,必須要特別重視小學生的學習感受,將角色演繹作為一種直觀的學習方式,在角色體驗之余,深化自身的基礎知識認知,層層深入,達到寓教于樂的教育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就生活實際,將日常高頻率事件搬到課堂教學中來,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還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全身感官,是一種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活力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活動情境:“某司機因自身原因,闖紅燈,撞行人,導致早上高峰時期的道路處于癱瘓狀態,很多市民不能按時上班、上學,極大地影響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另一個模擬場景是:“大家都遵守規則,遵從交通管理,大馬路暢行無阻。”通過栩栩如生的敘述,學生可以直接感受到規則的價值,遵守規則對生活的積極意義。角色塑造后,教師還要正確引導每個人物梳理自己的內心所得,舉一反三,設想“日常生活中在哪些情況下必須遵守紀律”,為下一步“守規則”的實行制造懸念,以此拓寬學生視野,引發學生思考,清楚遵循規則的重要性。另外,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以此達到健全人格、提升道德素質的目標。另外,在教授“我們的公共生活”的知識點時,經過課程練習,學生就能認識到公共生活較為復雜,需要各方協調才能維護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因此,教師可向學生提問:“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互聯網的支持,那么網絡社會是否如同實際生活一樣存在公共生活呢?”針對此問題,小學生有不一樣的見解,一部分學生認為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沒有,還有一部分學生保持沉默。基于此,教師可以此為基礎組織下一次辯論,給學生分配好角色,讓學生一邊思考一邊記錄,緊密貼合教學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多元化思考能力。此次辯論結束后,可繼續向學生提問:“根據同學們剛剛表達的觀點,思考一下‘網上購物是公共生活嗎?’”以此不斷發散學生思維,營造以思考為中心的生活化環境,有利于傳授學生專業知識、拓寬學生視野等。
新時期,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與學習知識。教師應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目標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采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信息化教學情境,并將小學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融入教學情境中,如采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教學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時可以積累小學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
例如,“學會寬容”這節課要求學生學會寬容。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為學生創設信息化教學情境。在教學視頻資料編制過程中,可為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如鄰里糾紛、同學之間的矛盾等,同時,在視頻中展示出兩種結果。如果矛盾雙方持續爭執,則會造成矛盾持續升級,矛盾的影響范圍持續擴大。但是,如果矛盾雙方之間能夠保持冷靜,相互寬容與理解,妥善解決矛盾糾紛,則有利于及時消除誤會。在信息化教學情境的創設過程中,教師應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視頻情境,對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思考、探究,進而感悟寬容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如果與他人之間產生矛盾與糾紛,能夠避免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避免盲目維護自身利益,而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全面思考問題。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情狀況、理解能力進行調查分析,根據教學內容組織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深入思考與探究,感知道德情感,培養學生思維品質,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深刻感悟。
例如,在“父母多愛我”教學中,可設計學習活動,鼓勵學生感知父母的關懷與愛護。如教師可開展各類學習活動,如“親情歌曲演唱”“親情故事分享”等,學習活動豐富多樣,學習內容的形式有較大差異,但是教學的目標均是引導學生感知父母的愛護。通過創設上述教學情境,可使學生從多個視角與層面感悟親情,有效貫徹落實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理念。
活動情境創設之所以在教學中獲得顯著效益,是因為活動情境教學能在生動教學下實現預想與非預想教育的形成,教師可據此發現學生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通過生成對教學進行完善與優化。所以,教師在情境教學環節中,務必精確把握住學生的相關主要表現信息內容,并做出有目的的科學研究,便于改善教學過程,從而促進其后面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倘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過于“成功”,教師可恰當設定“阻礙”,并努力改變自己的教學過程與方法,根據感性的設計方案,推動學生全方位發展,促進學生在思想持續變化中獲得創新思維能力,而此類學生表述出來的學習信息都是教師開展教學方法的重要指標。
例如,教師運用問題導入法:“課間十分鐘學生會做什么事呢?”回答一定是多樣化的,實際上教師可搜集高頻語匯:飲水、入睡、去衛生間、打游戲等。因此,教師可提出問題“僅有十分鐘,如今請大家在各種選擇上劃去一件事,你能劃去哪一件,并講講原因。”然后再讓學生對這些事進行篩選,并逐步劃除。劃除的過程中,學生會比較困惑,無法選擇,可這是學生學習對重點和主次事宜進行分辨的環節,要求他們按照區分結果并根據學習的時間順序對各個事項的重、次要順序加以正確安排,知道上廁所和喝水較其他行為而言,在課間時段更重要,所以應該先做,以便有助于他們較為正確地利用課間時間,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天真活潑的小學生,課堂受到教師和同學的關注、表揚以及贊美。學生在活動情境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需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還需關注活動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的態度、能力提升情況以及同學之間協調配合效果等,并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發揮激勵作用,引導學生不斷成長。因此,在活動情境教學法的實際應用中,不僅需關注教學方案的設計策略,還需注重結果評價,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學習積極性。由于小學生渴望受到教師的關注和關懷,教師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努力情況以及課堂專注度進行綜合評價,保證評價結果公平、公正,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犯錯,教師往往會直接予以批評教育,希望學生能夠立即改進,但是小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差,如果盲目批評,不注重引導,可能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在活動情境教學法的實際應用中,不同學生的學習表現有所不同,部分學生的表現并不理想,教師要及時提供指導與幫助,善于發現各個學生的閃光點,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通過開展教學評價,能夠充分展示出教師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以及學生發展的重視程度。隨著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教師需對教學評價方式進行調整。首先,需豐富評價內容。活動情境教學法是素質教育下的產物,強調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因此,在開展教學評價時,教師需對學生的認知能力、道德素養、法治理念等進行綜合評價。其次,學校可對教師的教學成效進行評價,對課改效果進行評估分析,促進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再次,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展開評價。在教學評價中,教師不僅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還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在課堂學習中的感受,并提出意見,為活動情境的創設提供參考。
就小學階段的課程體系優化而言,道德與法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養小學生道德素質和學習法律知識的陣地,應該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在落實基本素養培訓、實踐立德樹人理論的情境下,只有把握課程教學這一主陣地,才能在教學改革深化實踐的進程中提高知識和法治的素質,體現課程的整體功能。活動情境的設計,可以縮短教師課堂內容與學生間的時間差距,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以活動主角的角色積極投入實際生活,從而達到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充分發展和運用。因此,教師應以專業知識為引導,積極探索活動情境創設的新路,在滿足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需要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新時期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