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松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劉亞樓紅軍小學

數學是小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較強的邏輯性,這也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謂閱讀能力,即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分析能力。但這一能力的培養,在日常教學中往往會被教師忽略。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將注意力集中到數學知識技能的講解、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之中。但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逐漸成為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加強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透過文字,準確把握其中隱藏的數學知識及數量關系,這對于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能力、促進學生獲得“四基”、發展“四能”均有積極的幫助。因此,筆者就從數學閱讀的內涵及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進行了探究,希望可以促進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高以及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
數學閱讀是對數學相關內容、題目的閱讀和解析,是數學文化的體現。數學閱讀過程就是利用數學思維解析問題、梳理問題的過程,是數學內容的轉化過程,如將圖式語言、符號語言等轉變為文字語言,將抽象的數學定理轉換成形象、易懂的語言。具體來說,數學閱讀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征:
第一,數學閱讀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數學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這也決定了數學閱讀存在抽象性,學生在閱讀數學內容時通常需要具備一定的思維轉換能力,也就是能夠在準確理解文字表意的基礎上,結合數學思維來實現語言轉化,從而準確地理解數學內容,為數學問題解決奠定基礎。比如,在閱讀“A 比B多”“C比D多幾”等問題時,就需要學生在理解閱讀文本表面含義的基礎上,通過數學思維進行轉化,形成數學加法或者減法問題,進而分析和解答問題。
第二,數學閱讀具有較強的嚴謹性。與語文、英語等學科閱讀不同,數學具有很強的嚴謹性,一旦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出現偏差,那么解答問題的思路、方法以及結果都可能會出現不同,從而導致解答錯誤。特別是閱讀文本中隱藏的符號、數量關系、公式等,更是需要學生按照規范準確地進行分析解讀,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梳理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隱藏條件、內在關系等內容,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解題的準確性。因此,數學閱讀必須具備高度嚴謹性。
第三,數學閱讀具有較強的轉化性。數學閱讀不僅包括對語言文字的閱讀,還包括對數字符號、數學圖形等內容的閱讀,這也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轉化能力,也就是說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將相關的數字、符號、圖標等轉變為數學語言,能夠讀懂閱讀文本中的數量關系、邏輯關系,從而實現對問題的分析解決。
從數學閱讀的內涵及基本特征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數學閱讀能力通常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文字語言的閱讀能力。文字語言閱讀是數學閱讀的常見形式,也是學生需具備的一項基本數學素養。實際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會抱怨數學問題文字太長,理解難度太大,甚至理不清頭緒,這其實就是學生數學閱讀能力薄弱的表現。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以提升學生對題目內容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二,數學符號的閱讀能力。數學符號閱讀也是數學閱讀能力的范疇,是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數學學科內容中涵蓋非常多的數學符號,如“+”“-”“=”“<”等,這些符號通常具有具體的數學含義,這也是導致數學學科抽象性較強的重要原因。學生只有熟練地讀懂這些基本數學符號的含義,才能順利地進行數學題目的分析及解答。因此,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加強對學生數學符號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樣必要。
第三,數學圖形的閱讀能力。圖形也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學生需要有一定的數學圖形閱讀能力,也就是讀圖能力,以便為解答數學問題提供思路。
數學是一門獨特的語言形式,其內容不僅會涉及較多的專業術語,還會涉及非常豐富的文字符號、圖形符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數學閱讀的難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以便降低學生的數學學習難度,減輕數學符號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但事實上,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對于閱讀能力培養存在有一定的認知偏差,認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數學教學的重點應是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在日常教學中也會將教學重點集中到數學專業知識、解題技巧能力等方面,導致數學閱讀教學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發展。
相對于語文學科而言,數學閱讀較為枯燥,沒有有趣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色彩鮮明的圖片,只有復雜的數學符號、公式,這也在無形中降低了學生對于數學閱讀的好感及興趣。再加上,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少、思維認知能力有限,在面對復雜的數學語言時,容易因難以梳理其中蘊含的數量關系或者邏輯關系而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沒有閱讀的欲望,進而導致斷章取義、忽略重點信息的情況發生。這種不良的閱讀習慣,通常會影響學生解題,甚至會造成解題錯誤,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信心及學習興趣必然會隨之下降,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影響該學科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實際教學中,經常有學生因審題不清而出現做題失誤的情況發生,面對這種情形,很多教師以及學生都會將問題歸結為粗心大意,卻未曾反思這種失誤背后的深層原因。實際上,學生未充分理解、掌握基礎知識,是導致學生在解題時出現知識點混淆的根本原因。另外,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讀題時斷章取義,或者被題目中感興趣的內容所吸引,從而忽略了有效信息,也是導致學生在解題時出現失誤的常見因素。此外,學生在讀題時受思維定式的影響,容易造成解題失誤。究其原因,導致學生在做題時失誤情況的發生和學生數學閱讀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等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解題思維以及解題方法,還要加強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本身是枯燥的、抽象的,尤其是一些復雜的數學符號、圖表更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這也是導致小學生普遍對數學閱讀不感興趣的重要原因。但興趣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性。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讓學生對數學閱讀產生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閱讀學習之中,教師就可以從小學生愛聽故事的這一特點出發,結合數學教材內容為學生拓展有趣的數學故事,比如高斯、陳景潤等數學家的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中了解數學的發展歷程,比如,計算工具是如何從“算籌”等發展到算盤,又是如何從算盤發展到機械計算機的,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學生營造輕松的數學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好感。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和數學相關的故事,并在課堂上講給其他同學聽,通過這樣的方式帶領學生進入數學閱讀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
缺乏對閱讀方法技巧的掌握是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導致學生在數學閱讀中出現理解錯誤、概念混淆的重要因素。因此,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不僅需要重視向學生傳授數學解題技巧方法,還需要增加對數學閱讀方法技巧的傳授,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數學概念閱讀方面,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明晰概念中的字詞含義,并嘗試通過符號語言、圖形語言和文字語言進行相互轉換,鍛煉學生對數學閱讀文本信息的提煉和轉換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尋找對應實物或正反例子。再者,數學應用題作為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要求較高的部分,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指導,以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比如,在閱讀過程中應養成邊閱讀邊標記的習慣,對體重的關鍵信息通過畫線等方式進行突出標記;同時,也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時繪制圖形,引導其學會以圖形結合的方式進行閱讀,以圖形方式直觀地閱讀內容,從而簡化冗長的數學題目,抓住題目中的有效信息。這樣,通過給予學生閱讀方法指導,可以讓學生在面對不同數學題目時能順利、高效地完成閱讀任務,獲得閱讀能力及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任何知識及能力的習得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將閱讀教學活動滲透到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積極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在不斷的閱讀訓練之中牢固掌握相關的閱讀方法,逐步獲得閱讀能力發展與提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軸對稱圖形”一課時,由于對稱軸的概念較為抽象,學生理解和記憶難度較大。因此,在帶領學生閱讀“軸對稱”的相關概念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物品,如蝴蝶、五角星、京劇臉譜、課本等,然后帶領學生用紙剪出課本上的樹、愛心,剪好后展開,觀察剪出來的樹和愛心的特點,再對折,從而讓學生明白這些圖形都是“左右兩邊”或者“上下兩邊”完全相同的,這樣,學生就會對“軸對稱”圖形的特點產生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帶領學生去閱讀教材中關于軸對稱圖形的描述:“像這樣剪出來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通過引導學生一邊閱讀教材一邊動手剪軸對稱圖形的物體,幫助學生建立軸對稱圖形的表象,從而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軸對稱圖形的定義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屬于軸對稱圖形。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既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又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閱讀方法技巧,還可以在無形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閱讀基礎不同,其閱讀能力也必然會存在一定差異性。因此,在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且要重視觀察及評價學生的閱讀過程,及時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糾正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偏差和問題,從而促使學生不斷提升閱讀能力。例如,在解答“將一個圓分成若干個扇形,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向,已知長方形周長增加了8 厘米,求長方形的面積”這道習題時,對于讀題時以圖畫方式將題目內容畫出來的學生,可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肯定其圖文轉化的閱讀方法;對于因讀題不清而出現解題錯誤的學生,則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評或者互評,讓學生通過自評、互評了解錯誤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圖文結合方式來再次讀題、解題,以此來增加學生對于讀題重要性的認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觀察評價中,教師需要理性對待學生閱讀能力的不足,盡量以鼓勵、肯定為主,減少不必要的批評指責,盡可能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讓學生對數學閱讀保持持久的熱情,促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這樣閱讀能力自然而言就會隨之提升。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求,也是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要求。在此情景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認識到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價值,并積極尋找提升學生數學閱讀興趣及能力的方法,將數學閱讀能力培養融入日常教學之中,從而切實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為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